张颖斌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正在引领并拉动历史课程体系、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及历史学业评价、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1-0085-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为例,探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教师通过问题“当今世界上哪些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何时何地诞生的”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摘自《共产党宣言》(1848年)”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任务、前提和内容)。学生回答: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教师提供史料,让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论从史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时苏联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1)背景。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0页的内容和教材第131页的资料卡片,分析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十分严峻的形势。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史料,依据史实得出结论,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坚持唯物史观,提升学科素养。(2)措施。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上)。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新政权。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劳动。特点:运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商品和货币的作用。教师在授课时要抓住“两个非常”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非常时期”是对于当时新生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而言的;“非常政策”是指非常规的政策,在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前线物资供应,赢得战争,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具有“战时”特征,靠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企业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具有“共产主义”特征。评价:积极和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列宁领导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消极作用:该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连年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以及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一些工人和农民的不满,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也发生暴动,表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开始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要思考一条新的道路。(2)内容。历史解释:什么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对苏俄在农业、商业、工业等各个领域陆续实施的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的统称。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什么变化?内容的变化:农业、工业、贸易、分配。生产关系的变化:在公有制占主体的情况下,允许私有制的存在,采用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经济;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但忽视了国情。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结合了国情,所以说新经济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建设的手段。(4)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和1913年~1925年苏俄(联)的农业、工业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表。经济上:粮食税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理论上: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充分说明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三、经验与教训
在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列宁領导人民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师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新经济政策采用“迂回过渡”的办法,取得成功。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要看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拓展与延伸
从背景、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归纳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相同点。教师可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列宁和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树立不怕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和信念。同时,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总之,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强调的“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苏丹.创设情境,探索历史高效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2018(07).
[2]许伟,张斌.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8(51).
[3]梁俊.“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