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冯叶发自海口、琼海、三亚南方周末实习生 黄欣然
目前,博鳌超级医院采用“1+X”模式,已有21个院士专家团队入驻。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图
★“自贸港政策一定会吸引一批人来,需要这批人创造价值,跟海南岛一起成长,我们想当第一批人。”
海南的人才匮乏主要是出于几种原因:一是本地产出难。海南本地的高等教育院校较少,主要以技校为主。其次,综合营商环境相比内地相对较差。
2020年6月8日,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公开表示要吸引“百万人才下海南”。此前七天,《海南自贸港总体方案》刚刚出台。
这不是海南第一次向内地的人才抛出橄榄枝。1988年,十万闯海人南下淘金,海口的街头人头攒动。但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地产泡沫破灭后,闯海人黯然离去,留下一地烂尾楼。
但这一次,在一系列密集的政策加持之下,海南要打造的是一个全球最大的自贸港。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更自由的投资和贸易,海南要吸引的不仅是企业,更是来自全球的人才。
2020年6月,90后青年杨旭辞掉上海的工作,只身回到曾经读书、生活过的海口创业。对于海南自贸港,他比一般人更乐观,“这波一定有人会做起来,我希望我就是那个人”。
“我们想当第一批人”
南方周末记者在一家咖啡厅里见到杨旭,他只要了一杯白水,“最近咖啡喝多了”。
杨旭毕业于海南一所师范院校,2019年3月从上海汇丰银行辞职,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南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此后,杨旭开始研究海南自贸区政策,很快打定主意要回海南创业。
2020年5月30日,杨旭在知乎开通个人专栏《创业在海南自贸港》。巧合的是,海南自贸港总体规划方案次日正式出台。“知乎上就炸了”,很多人找到杨旭,向他了解海南自贸港的信息。
6月17日,在回到海南的前一晚,杨旭建立了一个线上交流社群,将近三百人进群。7月初,杨旭特地为群友在海口举办了一场“新闯海人”的线下交流会,分享他这两年来对自贸港的观察和认识。原定计划最多能来30人,最后却到场53人。
现场的人来自长沙、汕头、北京、成都、昆明、广州、深圳,也有本地的,这个群体中有刚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商人,也有公务员。“基本都是80、90年代出生的人。”
“北京的一位朋友拿着核酸检测就过来了,还有两位从成都出发的朋友,飞机延误了两班,还是坚持赶过来。”杨旭将这群人比做当年那批怀揣梦想踏上深圳特区热土的年轻人。目前,社群人数已接近350人,照他的预计,不到8月,群就满员了。
在那场交流会上,杨旭毫不掩饰对海南自贸港前景的期许:看衰的人太多,而看好的人占不到10%,而成功者会从这些看好者中走出来。
杨旭回到海南的一个月里,天南海北的群友来到海口,找到杨旭交流海南自贸港信息,光是咖啡厅,就进了几十次。最忙时,一天要见四拨人。杨旭已在海南开办分公司,主要为闯海人提供咨询服务。
不单是为内地的“闯海人”服务,杨旭更看好未来的服务外籍人士的市场,他的目标也很明确:在五年内成长为海南涉外服务第一品牌。“外国人的品牌忠诚度很高,只要你做得好,他们就会信任你。”
6月中旬,彭慧在知乎上读到杨旭发表的专栏文章后,感觉双方志同道合。认识不到一周,彭慧抱着自己的电脑,从陵水清水湾驱车两百多公里,来到海口交流创业想法。听完,杨旭当即表示“可以做”。
彭慧是河南人,长在上海,留学期间,跟丈夫一起通过技术移民拿到澳大利亚的绿卡,在澳洲生活七年,有着稳定的工作。直到2018至2019年,建设海南自贸区消息传出,彭慧开始动了回国的念头,花了两天时间说服丈夫,两人卖掉澳大利亚的两辆车,来到海南落户。
“深圳、上海这两个地方,我们赶不上了。”彭慧认为,对于年轻人,尤其是90后而言,这次的海南是一次难得的政策机遇。
来到海南后,彭慧一边开车考察,一边思考能在海南落地的项目。考察结果告诉她,现在的海南不是一个适合打工的城市,但政策优势却让海南成为适合创造机遇的地方。结合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和海南地方特色,她萌生了做街头餐车文化项目的想法。
彭慧联系到上海一家专事出口的餐车制造厂商,把本来出口澳洲的餐车直接从上海拉到海南,希望在海南自贸港政策落地后,能以较低成本采购到进口食材和设备。
她观察交流群里的伙伴,尽管大部分人非常关心自贸港政策,但目前80%还处于观望阶段。“年轻人过来,没有合适的工作,工资也很低。人家为什么要过来?”
说到这个,彭慧认为自己的餐车项目可以作为闯海青年们初到海南的落脚点。对于那些想来海南干点事业却还没有思路的年轻人,可以先到她的团队里,先解决基础的生活问题,再慢慢找到工作定位。
很快,彭慧就在杨旭建的交流群里,找到了愿意共同创业的伙伴。“自贸港政策一定会吸引一批人来,需要这批人创造价值,跟海南岛一起成长,我们想当第一批人。”
支援海南
更早的一批人是在2018年来到海南,支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2018年,中央部委、其他省市和自贸区里的44名干部被选派到海南交流挂职。截至2019年10月,已有130名挂职干部参与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作为挂职干部“空降”海南岛,刘哲峰有一种在1990年代中期踏上深圳那块土地的感觉。刘哲峰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副局长,之前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新闻网络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下称“乐城先行区”)成立于2013年2月28日,位于嘉积、博鳌、中原三镇的交界。宽敞的万泉河将乐城先行区分为南、北两岸。
选择来到乐城挂职,刘哲峰有自己的考虑,“一是感到自己缺乏基层锻炼的机会,希望借此机会补上;其次是对乐城这一医疗特区感觉好奇,也愿意尝试走出舒适区,这对自己也是一个好机会。”
目前,刘哲峰负责规划审批、纪检审批、征迁,包括谈判、招商、技术管理等各项工作。“每天时间安排很满,以一刻钟为单位。早上8:30上班,晚上时间定不了,周六、日经常被拉到海口开会。”像刘哲峰一样来到海南挂职的一位“挂友”曾调侃他:怎么跟打了鸡血似的,整天上蹿下跳。
乐城管理局部分工作人员从省内各个关联单位借调过来。管理局综合部副部长王晋就从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办公室借调过来。乐城管理局局长顾刚兼任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0年4月,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通过确定海南11个重点园区管理体制。目前,乐城管理局共有三十个编制,除了局长外,其他人员都属于市场化聘任人员。原先从机关单位借调过来的公务员,面临着一个选择:留在乐城还是回到机关里?
当时,乐城管理委员会向这批借调的公务员征求意见,在二十多人里,只有十个人愿意留下,马文颖就在这十人之中。
马文颖从吉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顺利考取琼海市一家事业单位。现在在乐城管理局负责宣传工作。“坦率地说,当时(过来)就是冲着待遇。”按照琼海市人才引进规则,马文颖能得到40万安家费,一套六十平的公租房,“安家费分十年给,公租房每个月只需花费240元。”
选择留在乐城,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的体制福利。40万安家费,目前马文颖也只拿到了6万,六十平米的公租房也需要退还,“逼得我也得买房”。
对于任期结束是否会回到国家卫健委,刘哲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根据规定是这样”。
来的都是高职称人士
乐城先行区原先是一整片的槟榔林。经过七年规划建设,从博鳌站出发,沿着康乐路、康祥路,偌大的医院建筑坐落在马路两旁,热辣的太阳底下鲜少有人出来走动。
博鳌超级医院就在康祥路上,现任执行院长是方丕华博士。他是国内著名的心内科专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工作将近三十年。
方丕华语速缓慢,吐字清晰,但讲话时间一长,就开始咳嗽。咳嗽的老毛病持续了好几年。2016年,他在北京的医院到处看病、找原因,为这个病还做了手术。手术结束后,方丕华在海南澄迈的房子刚好装修完交工,他就在海南休养两个月,身体有了好转,也喜欢上海南。
2019年,方丕华再次来到海南,他联系之前在海南省肿瘤医院的老朋友李富军,得知对方已经来到博鳌超级医院工作。两人见面后,李富军向方丕华发出邀请:要不要到我们医院来当院长?
当时,方丕华对“院长”一职有些犹豫。在博鳌超级医院停留了不到一小时,两人在“李老师”的安排下坐晚班飞机前往杭州。
后来,方丕华才知道昨晚通话的“李老师”就是树兰医疗的发起人李兰娟院士。经过跟李兰娟、郑树森等院士沟通后,方丕华答应出任博鳌超级医院执行副院长。
博鳌超级医院跟传统的公立医院不同。医院采用“1+X”模式,由海南博鳌乐成国际医疗投资有限公司和成美国际养老康复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树兰医疗负责医院整体运营,医院作为平台,吸引优秀的院士专家团队入驻,类似机场和航司的关系。
入驻的院士专家团队使用医院先进的器械和药物,医疗收入与超级医院约定比例分成。
开业以来,医院的几台手术病例主要依靠一流的院士专家团队,但院士团队只是有需要时才过来做手术,病人也是专家从内地带过来的。方丕华出任院长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完善平台科室,让院士团队从墙上的介绍里走出,保证病患能够在博鳌医院找到院士专家团队的医生。
“这样一来,高血压、内分泌、糖尿病、消化科,再加上我们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的心血管病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我们基本上有十来个科室,都在我们医院能找到相关专家了。”方丕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同时,博鳌超级医院医生的年龄断层非常明显。“就医生的专业职称而言,正常情况下,从初级到高级,应该是越高级的人越少,初级职称的人群最多。”
一位熟悉博鳌超级医院的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博鳌超级医院,住院医生不敢招,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不敢招。招进来以后,医院没有条件对他们进行规范化培训,“没有成体系的科室”。招聘来的住院医生鲜少见到专家院士,也没有提升空间。“所以目前来的都是高级职称的医生,大多也出于在内地上升空间受限等原因。”
方丕华最初把目光放在跟自己同批退休的老同事身上,但几位老同事对博鳌医院开出的丰厚条件不为所动。然后,他又将目光放到那些市级以上三甲医院医生、曾到大医院进修一两年的医生。
“政策的参与者”
早在2015年,一龄医院管理集团就在博鳌乐城拿地、规划,成为首家入驻乐城的企业,坐落在万泉河的南面。该集团是一家从事中医医疗以及健康管理的机构,总部设在北京。
陈熠是一龄医院管理集团人资行政部部长。根据公司安排,2019年11月他从北京来到乐城先行区。初到海南,昼夜高温的天气和过慢的生活节奏,让这位湖北人难以适应。
“中午休息两个小时,没什么事情做,也不知道上哪里休息。在北京,有时间把饭吃完就不错了。”他说。
解决“人才”及其生活问题成为陈熠当下最头疼的事情。
中央组织部和团中央曾派第20批博士团进行调研,陈熠代表园区跟对方沟通。目前海南的人才匮乏主要是出于几种原因:一是本地产出难。海南本地的高等教育院校较少,主要以技校为主。其次,综合营商环境相比内地较差,“营商环境好,才会有产业布局,有了产业才会有人才。”
目前,一龄在博鳌的员工中,有45%是本地人,但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岛外来的。最初,一龄集团为员工在园区内修建员工宿舍,但随着员工人数增加到1500人,部分员工不得不住到附近的博鳌镇、中原镇或者琼海市,由公司负担员工租房补贴,一龄集团还与公交车公司签订协议,付费购买发车服务,解决员工上下班问题。
陈熠算了一笔账,在博鳌,企业成本比在北京高出2.5倍。“解决这批人住宿、交通等问题,都成了企业无形中增加的负担。”
住在园区内,没有下班后活动的地方。“别说商业活动综合体,菜市场都没有,现在是(等别人)挑着担子过来卖。”
如果是从产业布局上来说,陈熠相信到博鳌乐城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只是等待乐城发展还需要时间。相比其他晚到的企业,他们是海南政策的参与者。“未来园区成型了,我们有先天优势,别人再追赶我们就很难。”
不过,也有外来管理人员对海南生活很适应。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蒋志敏,2019年6月从珠海来到海南。在出任副局长之前,蒋志敏从事创投工作,曾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担任教师。正值不惑之年,他认为,这正是一个适合出来闯荡的时期。
对蒋志敏而言,当时工作选择很多。但就在那时候,他看到三亚市市长在两会期间,对媒体表示要招聘一名副局长。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蒋志敏报名参加面试。本来这一岗位希望招聘科研机构的人,但蒋志敏坚信自己从事多年创投工作形成的判断:这个岗位需要的就是他这样的人,既了解招商,又了解产业。果不其然,他最终成为这一岗位的最优人选。
在蒋志敏看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看似是在全中国最不可能的地方发展科技新城,但实际上,在这个唯一、不可复制的自贸港,是能够做到的。“以色列就是这样,用创投的眼光去判断。”
崖州湾科技城的工作人员年龄分布均匀,从五十出头到九零后都有,“是一个创业团队所具备的人口结构,没有断层。”蒋志敏颇有几分自豪。
不仅如此,崖州湾科技城也在加强优质科技企业招商以及教育、医疗等配套。“科技城的配套资源一定会是最好的。”蒋志敏坦陈,未来不敢说会一直在管理局工作,但他会一直住在三亚。明年,等一切安置妥当,他也准备把家人接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