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先德
[摘要]入户家访和通信手段家访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入户家访以面对面交流、情感互动取胜,现代通信技术以快捷实用、信息量大见长。理想的方式是让其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辩证应用。
[关键词]家访;入户;通信手段;辨证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通信手段很大程度替代人的亲力亲为(入户家访)。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通信手段与入户家访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不能相互取代,理想的方式就是相辅相成,合理运用通信手段与入户家访,做好家校联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那么,家访中哪些情况必须面对面沟通,哪些情况又可以采用通信手段交流呢?
一、精准“入户”
尽管当今通信发达,通信手段无处不在,但家訪作为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些情况要求教师必须入户家访,通过面对面交流沟通,达成双方在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的一致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共同促进孩子发展。
1.针对“留守儿童”必须入户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据有关调查,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儿童。主要原因是缺乏父母的陪伴,监护人或其他监护人疏于管理或者难于管理。面对这一群体,教师必须入户,并且“人人、家家走到”,了解孩子的居家现状,与监护人或其他监护人的关系以及孩子的社会交往等。只有通过入户详细掌握其基本情况与特殊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拟定家校共育的方法与措施,避免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
2.针对班级“强势”和“弱势”孩子必须入户
一个班级中,总会出现“强势”的孩子,也会出现“弱势”的孩子,他们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如果任其“强势”或“弱势”的发展,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针对这样的两个部分,我们要搞明白孩子的“强势”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的“弱势”现象的存在,都有其背景。而弄清楚背景,就必须入户家访,与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以及在周围群体中的角色,深入分析孩子的成长经历,性格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适当抑“强”或者扶“弱”,帮助孩子养成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3.针对孩子请求的家访必须入户
班级里孩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他们向上、向善的动力。现在有一种现象,许多孩子不希望教师家访;当然,孩子不希望教师家访,有他自己的理由,教师要对孩子的“理由”进行判断,或满足之,或纠正之。也有一部分孩子,却希望教师家访,甚至请求教师家访。对于有此愿望的孩子,教师必须入户家访。在孩子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面前,教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成绩和良好表现,诚恳指出孩子的努力方向。这样的孩子,教师的到来,是他莫大的幸福。从此,孩子的成长劲头更足,方向更明。如果老师错过了孩子愿望,可能对他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二、多种形式“家访”
这是一个通信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切尽我所用。教师当然要充分利用通信信息手段,和家长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进行沟通,不仅快捷、方便,而且实用、有效。
1.共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微信、QQ开展交流
班级管理中,教师面对的许多是共性的问题,如对家长的提醒事项,对家长的告知事项,家长需要与学校或班级配合情况等,就没有必要“户户走到”,而采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沟通即可,既节省了人力,又使信息即时、同时到达,提高了办事效率。
2.紧急情况必须采用电话沟通
在紧急情况下,是不能通过入户家访解决问题的,必须采用电话迅速处理,防止事态的扩大。如,孩子的出走或偶然事件的发生。这时,只需一个询问电话或者告知电话,就可消除隐患,阻止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3.期中、期末总结会利用视频会议传达、互动
“AI”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借用某种软件,建立一个班级视频会议系统,既可传达又能互动。在必须要进行的期中总结、期末总结家长会的活动中,约定一个时间,用视频会议的形式开展。既省去教师入户所需大量时间,也为家长省去路途的奔波,同时避免了因其他情况不能参加孩子家长会的问题。
总之,只要有学校、班级存在,就有家访活动。家访始终是因材施教,促进家校共育的良好方式之一。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接受一种事物,而排斥另外一种事物,而是让他们和谐共处、优势互补,辩证应用。既利用人户家访以情感取胜、面对面交流的传统形式,又广泛吸纳现代通信技术以快捷实用、信息量大见长的信息手段,使家访活动焕发出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