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永
摘要:构建和谐生动的语文课堂,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谐施教,创设愉快学习的教学情境;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开展互助性教学,实现学生均衡化发展。这些途径都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更有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和谐;生动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6-0123-01
打造和谐生动的小学语文课堂基础是打造和谐的人格,而教育是打造和谐人格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教育改革应扫平一切障碍,比如功利性、倦态性等等。教师和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障碍的影响,以至于不能约束自我,这是人性的不足。然而人性也有其光辉的一面,比如仁爱、探索等等。为此,我们应善于取长补短。因此,教育不是一种功利性活动,而是为了发展学生人性、理智、情感等等方面,以期实现学生自由、完善、和谐发展。尽管工具性是语文的一大特点,语文对于每位学生的成长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影响。课堂获取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很容易遗忘,然而通过学生情感所积累的文化财富,反而越发的日久弥新。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需要丰富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习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丰富学生个性,最终推动学生茁壮和谐发展。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打造一种和谐、生动的课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
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平等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师扮演的是主导者,学生扮演的是主体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分主次,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将全部知识强加给学生,以至于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身心疲倦,教和学严重脱离,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费时低效的。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再上一个台阶,教师主宰教学进程,学生丧失了思考和表达时机,没有参加实践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等方面很难提高。为了改善这一不利现状,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将传授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打造适宜的学习情境,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快乐心理参与教学活动,逐步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指导学生自我阅读,在阅读中深入思考,以期全面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主次,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和谐施教,创设愉快学习的教学情境
怎样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情境呢?我以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课堂学习。而愉悦的教学情境又能唤起兴趣意识,激起学习兴趣。所以,我们不妨在开课时,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讲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并制造一定的悬念来激发学生兴趣;不妨运用老师亲和力很强的谈心语言,与学生话家常,使学生思想完全放松,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内容的学习;或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配乐观赏某些图画、风景录像,把学生引入旅游的境界,好像置身于旅游的过程中,心情愉悦地走进课文。这些做法,都能起到愉悦学生身心,师生和谐配合的作用。
3.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思维空间交给学生
学生的思维往往由问题引发。常言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从这一层面而言,教学就是一个设计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这需要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解疑答惑中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为此,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时机,以新视角多层次提问。
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层层设计问题,以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紧紧抓住中心人物某一特点,指导学生步步思考,通过提问培养学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教学改革倡导“问题教学形式”,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围绕核心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学语文教师应将实践时机交给学生
教育改革倡导转变教学形式,实施实践教学形式应当成为以后教师的一项主要目标。实践的本质就是创新,需要教师通过这一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又快又好地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策略上革故鼎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转变重视理论忽视实践、重视标准忽视个性、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延伸、重视传授忽视实践等等,激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不循规蹈矩,不满足于现有的结果,对教材内容自主思考,提出新认识和新思想。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时机,要激发学生实践意识,创新实践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体验实践丰厚的成果和成就感。
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尝试在课前预习中解决问题,紧密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度和广度交流,以期活跃课堂气氛。针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指导学生思考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兴趣被激发,纷纷踊跃发言。此时教师不应先下结论,以免给学生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要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比较更好的解决方法。在悬念和探索欲驱动下,学生纷纷沉浸其中。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广泛探讨和提高认识,最后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全体学生形成共识。由此一来,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学习中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艷菊.浅谈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63-64.
[2]龚凤艳.新课标下的语文识字教学刍探[J].成才之路,2019(32):52-53.
[3]李占州.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J].宁夏教育,2019(Z1):98-99.
[4]顾丽芬.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19(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