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槑
无论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作为新手爸妈的我们,总会掌握一些宝宝生长发育的“传统知识”。按照老人们的经验,婴儿成长的规律如是:3个月翻身,6个月会坐,7个月会来回滚……一旦宝宝掌握某项技能稍晚一些,总会有人面露难色。
怀孕之前的我是个粗线条的女汉子,怀孕之后亦是。于是,难免担心这样性格的自己会照顾不好宝宝。为此,从怀孕开始,我就采购了大量育儿类的书籍,张思莱、崔玉涛等人的著作在家中的书柜上开疆扩土。育儿类的APP、公众号、微博大V们的推荐文章,也读了不少,直到儿子来到这个世界。
按照如今的医学理论,37周整出生的儿子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足月儿”。因此从他出生起,我便在做评价婴儿发育程度的测试时,自觉地加上矫正周数。庆幸的是,在绝大多数时候,儿子并没表现出丝毫的落后。不过,在“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上,确实遇到了小麻烦。
儿子抬头、翻身的时间都属正常。也许是遗传自爸爸的运动细胞,他在不到6个月的时候就掌握了四点爬,8个月的时候就能扶着围栏到处走。运动方面的一点点出众表现,让老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快了快了,用不了一岁他肯定会走了。”而我也被他们坚定的预判成功“洗脑”。
8个月、9个月、10个月、11个月、1岁……儿子从扶着围栏慢慢移动到扶着围栏健步如飞,始终不肯踏出他独立行走的第一步。眼见着朋友家相仿月龄的孩子一个个开始走路,我有些急了。
“应该多练习。”我在心里暗暗地想。这种急迫在他11個月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那段时间,我只要在家,就忍不住牵起儿子的手,试图引导着他多走走。但是,十有八九,他都会抽手拒绝。我也学着电视里的爸爸妈妈,站在离他几十厘米的地方,拍着手说“宝宝来”,期待他能跨出一小步。然而,哪怕只是10厘米的距离,如果手边没啥可扶,他都会立刻选择爬行。
坚持,真的是极为可贵的精神。在这点上,儿子完胜。看着他,手脚并用地在各个房间随意穿梭,我安慰自己道:“强扭的瓜不甜。再说,多爬爬也没什么不好。”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们的说法也换了样儿,“走得晚好啊,那是等福呢。”
惊喜的时刻发生在他13个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那天晚上,我陪他在爬行垫上玩儿。原本坐着的他突然颤巍巍地用手支撑起了自己的身体,然后以站立的姿势小小地挪动了两下。几分钟后,又重复了同样的动作。“难道要会走了?”等待的时间太久,导致我对“走”这件事本身已没那么热衷。所以,当此后的两天,他再没有进行类似的尝试时,我并不觉得失望。
“等到他想走的时候,自然就会走了。”我不光这么告诉自己,对家人“强制”儿子走一走的行为也是如此安抚。“嗯,有的孩子走得早,有的孩子走得晚,都是正常的。”全家释然,任由过完一岁生日的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满屋乱爬。
谁知,在这种放任自流中,儿子竟慢慢有了走的冲动。起初,只是沙发桌到沙发的一小步,之后是围栏到大人之间的几小步,再后来是广场上跟着再大一点的小朋友晃晃的十几步……而前天晚上,15个月大的他一路从广场走回了家。尽管少不了几次摔倒,但每次,他总是毫不在意,除了爬起来时总要顺势划拉划拉地上的土;尽管看到积水,他总是下意识地靠近,试探着我们会不会让他穿水而过;尽管家在哪里,他其实并不知道,路上见到岔路就拐,还要靠大人矫正方向……但是我很高兴。我明白了,成长有快有慢,作为父母,我们不必用所谓的规律来要求孩子,也不必向其他宝宝看齐追赶。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间表,会在他想掌握某种技能的时候,努力学习、尝试、练习直到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