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很多人觉得培养孩子的抗逆力,就是让孩子经历挫折,在挫折中不断成长。可是,逆商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让孩子战胜挫折的,不是他之前经历过多少挫折而是拥有多少心理资源。这些心理资源有发挥保护伞作用的,让孩子免受伤害;也有发挥缓冲器作用的,让困难对孩子的危害程度变小。
那么,孩子如何获得这些心理資源呢?最主要的就是爱,是尊重与支持。面对同样的逆境,一个被爱滋养的心中有光的孩子,比一个屡屡在逆境中不断挣扎的备受折磨的孩子更容易走出逆境。挫折不能铸就逆商,而幸福可以。
幸福感如何培养?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2019年12月3日,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2018公布了全球79个地区15岁学生的测试结果,中国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4省市学生以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三科第一的成绩傲视群雄,但在幸福感方面却排名靠后,包括生活满意度、成长型思维、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等,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而芬兰在PISA2018中同时实现了教育质量高和幸福感高。芬兰在2014年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校的使命是让孩子经历有乐趣的和有意义的学习。
而在我国,不少幼儿园孩子家长跟我抱怨,孩子不爱读《四五快读》之类的认字书。我也有很多家长朋友每天陪孩子写作业陪到咆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从两三岁起,我们就开始让孩子接受没有乐趣的、不情愿的,也不知道何而学的学习。
但事实上,幼儿期间的学习应该以非正式学习为主,孩子天生就有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需求,他会自主地去学说话、认字。而当我们脱离了这一切,让孩子不断地从书本中去认识一个个对他没有意义的词,是无法激发他认知兴趣的。与此同时,还牺牲了孩子体会各种美好的机会。
有人可能会问,一味让孩子快乐学习,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呢?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对象是幼儿园里学业优秀和快乐的两组5岁孩子。快乐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看上去非常悠闲,甚至无所事事。追踪研究发现,小学时,两者智商没有显著差异,在知识储备或技能上的表现,前者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在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上,后者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不仅如此,如果只关注识字和算术,孩子很难适应充满挑战的未来。根据牛津大学的调查报告,中国现在的工作中有77%在未来10~20年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美国劳工部报告也指出,现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65%在当下还不存在。时代变化这么快,我们真的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能适应未来社会。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让孩子心中有爱,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有信心和有兴趣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就像美国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中所说的,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再像木匠一样按照图纸去塑造孩子,而应该像园丁一样,种下一颗种子,认真松土、浇水、施肥,尽我们的努力去创造一个充满了阳光、空气和水的环境,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做一个幸福的人,不断地去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去迎接属于他们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