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域文化优势资源分析

2020-07-23 16:38于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秧歌吉林舞蹈

于雪

摘要:吉林地域文化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区域内多样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及不同民族文化因政治主导而产生的文化偏向和文化融合等,造就了吉林地域特殊的艺术舞台历史,本文整理分析了吉林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并以其资源优势为基础,探讨了特殊地域文化背景优势对东北秧歌舞蹈特色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吉林; 地域文化;吉林秧歌;优势资源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7.041

中图分类号:G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7—0183—04

地域文化( Regional Culture)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不断的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最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独 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综合体系。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容和人文风情。文化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果,承载着人类对于自然与社会的改造过程。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背景和地域风格成就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的成果,具有着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东北文化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东北文化中的吉林文化则是东北文化中的特色区域文化内容,历史悠久,别具一格。基于吉林地域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艺术舞蹈等则与吉林地域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吉林省地域文化背景概述

据考证,吉林地域在16万年前便有人类生活轨迹。包括华夏系的汉、燕;东胡系的契丹、蒙古、锡伯;秽貊系的夫余、高句丽;肃慎系的靺鞨、女真、满族等多个民族的发展成长。秦汉统一后,吉林地域的各民族与历代王朝的联系紧密,而民族政权的更迭则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出现了间断性。从历史发展角度,吉林地区先后经历了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等少数民族,在不同民族执政、执政民族迁都和文化中心转移的、掌权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优势发展。由此可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内容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并未形成某一个文化为主导的持续传承的文化状态,而是形成了多种文化类型融合共存。

从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东北地区,辽宁以汉族的文化为主要特征,而黑龙江则是以肃慎族系的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在吉林地区,则是汉族、肃慎、秽貊、东胡4个民族的文化综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民族的文化民俗、生活习性等不断地碰撞、融合并共生,使得吉林地区的文化也呈现了多样性,相对融合并保留了4大族系的文化特色。

吉林地区文化是融合了东北的渔猎、农耕和游牧3种类型,其中辽宁地区侧重农耕文化,其文化特色和开发都比较早,当然也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黑龙江的文化则侧重渔猎方面,相对开发得比较晚,与其地域结构有关,其边疆文化内容比较深厚。而吉林地处辽宁和黑龙江的过渡地区,其文化内容则包含了游牧、农耕和渔猎3方面内容,由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统治民族,使得这3种文化在历史过程中呈现的主体特色也不尽相同,时多时少,各领千秋。因此,其文化内容也区别于辽宁和黑龙江的文化特色。目前,吉林省是国内的农业大省,而省内的医药、汽车、化工、光电子等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吉林省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色分析

(一)独特的地域环境

吉林省作为我国 12 个草原省份之一,草甸植被十分丰富,其总体草原面积约为187万公顷,所以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吉林地区发达的水系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同時,加强了商贸间的往来。这其中主要包含松花江、鸭绿江等五个水系。吉林地区的自然地理地域形式走向呈东南高、西北低走向。由于地势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其决定了吉林地区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差异性。东南部的长白地区作为东北第一高山,其拥有茂密的森林,丰富的动物资源及名贵的农作产物。由于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温度相对较低,气候严寒,但四季分明,适合农业种植。传说舜、禹时代东北地区就出现了如今满族的祖先“肃慎”。 肃慎系民族在东北地区以狩猎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朝代的变更,逐渐与汉族、回族、朝鲜族等生活在东北这片沃土上,最终演变为现代的满族,成为吉林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部平原土地相对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现如今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仍然聚集于我国东北部地区。早在夏商之际,秽貊族主体生活在关东,周灭商后逐渐迁至其他东北部地区世居。他们以农耕经济为主体、鱼猎为辅,吉林地域的农耕文化发展于此。东北西部则是以广袤无际的草原为主,是游牧民族的广阔生活天地,东胡系的蒙古族在这里创造了游牧文化。对于东胡的记载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的古书《逸周书》,东胡这一称谓是当时人对于北方民族的统称。东胡族系的成员,多是“马背上的民族”,在东北西部创造了游牧文化,成为吉林地域文化中亮丽的草原风情。自商代初年到西汉时期,东胡存在了约1300多年。秦朝末年是东胡最为强盛、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最为强势的时期,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至汉初,东胡各部被匈奴冒顿单于击溃败退,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东胡”的名字从此很少被人提及,但乌桓和鲜卑两支在其后的历史舞台上也曾短暂地绽放其光彩。

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给这片土地增加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也带来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吴中杰曾提出“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是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反映。社会生活错综复杂、丰富多彩,要求反映生活的文学艺术也具有丰富的色彩,这才能与被反映的客观生活相适应” 。由于所居地域环境的不同,各民族的文化仍呈现相互渗透的状态。但是,对于生活方式、民间习俗、交通习惯及饮食特色等都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以吉林秧歌中的“前踢步”为例,其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单一的脚下踢步在舞蹈的运用中有着丰富的变化,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的称谓、地域的划分都有所变化,但这片土地仍深深地受到中原汉儒文化的影响发展至今。

(二)丰富的文化背景

吉林地域文化史是多民族交融共进的文化史;文化交融也是双向的。地域文化作为人本质情感对象化的一种直观表现,也被称之为自然的人文化,是塑造各民族独特精神品格的根基。吉林省受民族迁移、政权迭代等因素的影响,对地域文化的构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吉林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条件的影响,这也是将地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吉林本土文化的交融性。由于吉林地区曾经历过民族繁多的政权变更,其是建立于多元化民族文化共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据研究表明,吉林地域文化在明代前并未进行完整的规训;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有效提高了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吉林地域文化从此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由于民族文化在不断经历繁荣与衰败,其本质并非相互对立。

其次,民族文化相互依存性。满族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二的大民族,也是吉林文化中的重要组合部分之一。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在清顺治元年,清军统一全国后对于当时的满族族群进行了统治。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打开虚掩的大门,向流民敞开,“东三省之开放设治,遂如怒箭在弦,有不得不发之势矣”。伴随着关东地区的逐渐开放,使东北终于成为一个“移民社会”。据估计,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多。

地方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也为保护民族文化,增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例,吉林艺术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学校前身萌发于1946年的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并在2020年成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则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与需求进行了东北地域文化舞蹈的相关学习,例如:东北秧歌素材课帮助学生掌握秧歌的基本律动方式与舞蹈特性,梳理秧歌传承脉络的同时明确区分与其它地方秧歌的差异性。沙拉鸡作为吉林地方艺术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该课程则对沙拉鸡的舞蹈形式进行了传承与发展。秧歌手绢花技巧则是掌握更多秧歌特色中的技巧内容,对于多元化表达方式的吉林秧歌进行了解与掌握。对于吉林艺术文化中部分标志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这一历史的记录和文化符号。

(三)浓厚的人文风情

吉林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北临俄罗斯,东接朝鲜。站在珲春边境可以“一眼望三国,鸡鸣天下晓”。独特的地域环境则彰显出吉林地域宽厚质朴的民风。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提出一个 “文化自觉”的命题。他说:“文化自觉是指 生活在一定 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就是从认识自己开始。”吉林地域文化多年来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滋润,与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并展现出多民族风情的人文特点。由于“闯关东”的独特历史为吉林人文特色增添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闯”也代表着吉林人文特点中的核心内涵之一。许多人背井离乡,到了关外东三省地区,慢慢融入,让关内家乡的文化习俗留在关外,因此也形成了东三省地区独有的“闯关东文化习俗”。小越平隆于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由此不难看出,吉林当地人吃苦耐劳的人文特色。

其次,长白山的地域独特性也为吉林人文中“热情”的特点增添了独特的魅力。由于冬季受到冰雪气候的影响,长白山伐木工人则通过号子来给自己加油打气,与冰雪天气造成的困难进行搏斗。然而,劳动创造了森林号子,号子本身又记载了人的生存历程和生存形态。号子产生在人抬木受重压时吟出的一种声音。有时是直接一个字“嘿”或“咳”的使用,这都使人感受到吉林人文中独特的热情与特色。虽然长白山森林号子难以得到传承,处于濒危状态,但是,在2008年,其被列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三、吉林省地域文化优势特色分析

(一)以文化传承为指引的地域文化优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吉林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同时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壮大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不仅绚丽多姿、方式纷呈,而且具有相对稳定和有序的流傳基础。生活中雄浑豪放的笔触也呈现出了艺术上轰轰烈烈的场景。

吉林地域艺术风格丰富多样。有威严耸立的长白山绘画,有真诚质朴的黑土地舞蹈。吉林特色的秧歌舞蹈具有农耕文化特点,象帽舞中也有农耕文化,二者在融合发展中,互相影响。朝鲜族农乐舞中的象帽舞是最为特色的,这个舞蹈来源于古代朝鲜族人民农耕时的演化,人们通过在帽子的顶端装饰大象形状的饰品,以使得猛兽望而却步,起到威震猛兽的作用,避免猛兽袭击农作时的朝鲜人民,这种象帽便逐渐演化成为朝鲜的传统服饰,而象帽舞蹈也随之产生。朝鲜族含而不露的情感逐渐融入到了吉林特色的东北秧歌舞中,比如秧歌舞蹈中的婉转柔美的独特风格便是地域文化特色传承的体现。满族人民的鹰猎文化使得满族人民的性格鲜明,刚毅有力,是驯服猛兽成就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也融入到了吉林特色的秧歌中,可以从秧歌舞蹈的扮相、队形及动作形态中体现出吉林秧歌与满族秧歌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如满族鹰猎文化的性格使得舞蹈具有了刚柔并济的特色,在吉林特色的秧歌舞步中可以看出融合的程度,比如踢步的动作,前踢一脚,动作有力、迅速、利落完整。而回脚落地的时候又婉转为缓慢的节奏,展现了女性的阴柔之美。

(二)以文化差异性为基础的地域文化优势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形式的差异性构成了地域文化的资源特色。吉林地区长期以来就有着汉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等生活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差异性和特色性,是成就吉林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汉族人民主要是农耕文化,其舞蹈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幽默、泼辣和憨厚的性格为主。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方式,常常出现歌颂草原等艺术形式,其舞蹈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以游牧生活为起点,如蒙古族特有的马头琴乐器主要展现了豪迈、舒展和浑厚的琴音特色。朝鲜族的主要生活是农耕方式,其舞蹈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以长鼓乐器为主,注重呼吸、柳手、鹤步。满族的萨满祭祀活动是其生活内容的重要部分,因此满族的萨满祭祀舞蹈和音乐是其特色艺术表现形式,其特色的乐器是腰铃和单鼓。不同民族的特色生活方式、生产力、生活习俗之间的差异性产生了不同的民族艺术表现形式,而不同的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吉林地域的秧歌舞蹈的发展和演变带来了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吉林秧歌舞蹈在吉林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下,兼具了柔美、悠长等风格特色,恰恰是地域文化差异产生的重要作用和结果。

(三)以多元文化融合为特色的地域文化优势

吉林地区历史悠久,不同朝代和执政民族交替过程中,主要掌权民族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汲取了其他的民族特色,从而融合相通,多元发展,共建共享。清代时期,满族在发展满族文化的同时,吸收汉族文化,巩固地位,而此时的舞蹈艺术中,汉族的舞蹈则会融入萨满舞蹈的艺术特色。吉林秧歌舞蹈中的“顿”主要引自满族舞蹈中的“跺”,这个动作力量刚劲,体现了满族鹰猎舞蹈的特色。而“顿”步这个步子韧性十足,短促有力,是汉族人民坚强挺拔的精神表现。可见地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地域特色。

吉林秧歌中的扮相也是吉林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表现形式,例如“女土匪”。“女土匪”扮相的产生是因为清军入关后,不仅荒弃了裹脚的习俗,还以政令的形式鼓励当时的女性摒弃之前一些对妇女造成桎梏的习俗,如“殉夫”“守节”等,客观上造成了当时妇女在思想和礼教方面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因此,在冰天雪地的吉林,大脚女人的形象得以建立;她们抽烟袋、干农活、策马奔腾、豪放不羁的状态给人留下了“女土匪”的错觉。在吉林传统秧歌扮相中仍保留着该泼辣彪悍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吉林女性无论从体貌特征还是风俗习惯都带有了中原女性柔情妩媚的性格。

从上述吉林地域文化的整理可以看出,吉林地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交融。吉林地域文化特色是吉林省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少数民族交融的共同作用成果。其不仅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满族的泼辣热情、朝族的善良温柔、蒙族的奔放刚烈等艺术风格。吉林地域文化中更饱含了地域文化特有的精神财富,吉林人民则以自己的风俗习惯、地域特色、民族情怀等坚守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吉林地域文化的整理,也可以显现出这片土地上的悲怆与苍凉、坚韧与刚强、自强不息但欣欣向荣的乐观心态。更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地域艺术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吉林地域舞蹈的热情,绘画的丰富意向,吉剧的传统多姿等艺术表现形式都直观地展现出吉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邴正.探索吉林地域特色的文化精神[J].社会科学战线,2002(06).

[2]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等.吉林省地方志丛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

[3]孟繁华.东北文化与东北文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4]佟大群.东北渔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獻出版社,2018.

[5]曾慧.东北服饰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6]小越平隆.满洲旅行记[M].上海:上海广智出版社,1912.

[7]王绵厚.中国东北地区的“三大地域文化”[J].地域文化研究,2017(01).

[8]周玫.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发展吉林市地域文化[J].吉林农业,2011(12).

[9]施立学.吉林地名与地域文化[J].东北史地,2006(03).

[10]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Abstract: Jilin regional culture has a specific connotation. Geographic diversity environment, different mode of production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eriod and in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 which make from multiple nationalities. Those local culture produce typically Jilin stage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jilin, and on the basis of its resource advantage, discussing the further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 of northeast yangge dance basics on the Jilin regional cultural advantage resources.

Key words: Jilin;reginal cultural;jilin yangge;advantage resources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秧歌吉林舞蹈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舞蹈课
吉林冬季之旅
雪地上的舞蹈
吉林出版集团
卷首语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