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有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需要发挥出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里历史发展中沉淀出的具有人文性的思想遗产,将其有效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修身养性教育资源,学生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良好个性发展以及传统文化认同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并提出了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小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特点,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良好品行养成的重要阶段。将传统文化充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当中,使其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不仅能促进小学生品质、个性等良好地发展,同时还能使其在未来学习中接受更深层次地古典文学课程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其终身受用。
一、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是提高其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环节。语文素养包含了语文能力、语感等方面的内容,比如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诵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通过成语故事、歇后语等能发展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其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基础。而汉字的构成有着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通过识字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最后古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古文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及良好品格塑造。
(二)培养学生良好品性
小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特点,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良好品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未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良好习惯以及品性的塑造,通过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坚韧、勤奋等核心思想内容。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能够促进小学生人格的完善,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品质,这些都对小学生以后做人做事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思潮冲击着中国市场,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对教育也造成了影响。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对自我文化的不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让小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产生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爱国诗人、作家、民族英雄等等,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和感人事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小学生会受到其中精神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产生积极的文化认同,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也会不断地提升。
(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教育是文化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回归教育,并在教育中得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中国历经五千年发展沉淀下来的精神文化,是体现中国民族特质、思想观念的文化,是与当前德育教育理念相符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不仅影响到学生、教师,同时还会对家长、学生未来成长等起到重要的影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以及人们文化认同和尊重也会相互感染,这些都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到积极地作用。
二、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汉字是最具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有着表义特征和形体之美,是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充分挖掘汉字中的传统文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还能拓展汉字背后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识字范围。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识字教学的特点,利用韵语识字、字理识字等方式,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韵语识字是指根据汉字押韵的特点,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快速的记忆汉字。韵语识字主要用于低年级学生当中,即引导学生认识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为学生阅读打基础,然后将常用字进行组词,将词汇编成押韵且充满趣味的韵文,让小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愉快的识得大量汉字。比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都属于韵语识字。并且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学、哲学、历史等内容,简单易懂且朗朗上口。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识字启蒙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例如:一人大,二人天,日月明,小大尖;木子李,养女姜,言午许,弓长张等等。
其次,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识字学习发现字形的美,也就是从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识字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从中了解更多地传统文化。比如利用字源字理的方式去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从造字特点、汉字演变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其中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教学生认识‘孝字中,教师可以将孝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出来。通过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演变过程中发现,孝字一直是一位小孩驮着或搀扶着一位老人。这个时候拓展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使学生养成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想。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的古诗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蕴含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中国的瑰宝。古诗词有着优美的韵律,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古诗词讲究平仄和韵律,因此在诵读时也能朗朗上口,教师要在带领学生诵读时引导学生体味出其中的語言美;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悟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很多古诗词中渗透了传统民俗,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诗词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进而真正地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诵读,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中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对学生展开爱国教育;利用《游子吟》这首歌颂母爱的诗,引领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通过《赠汪伦》对学生开展友情教育;在《赠刘景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刻苦、谦虚、廉洁的品德;在《石灰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于谦为国鞠躬尽瘁的品质。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元日》等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去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等等。小学阶段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和自信的重要阶段,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挖掘古诗词中的背景故事,融趣味性于其中,营造积极地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中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传统文化在经典诵读中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寓言故事、成语、传说等等经典文章。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将经典语言、成语等故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发挥出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例如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熟读故事的基础上,去挖掘故事中蕴含的寓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让学生明白‘即便是天才,也需要努力的意义。教师也可以将故事编制成话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内容的感悟,体会文中要表達的深刻含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能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明确传统文化的价值。无论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还是诗歌、散文等,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章都蕴含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地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并创造性地应用教材,通过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还需要教师从课堂中延展到课外,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成语故事活动,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成语小故事,通过对故事内容、背景的介绍,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使学生在了解成语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哲理、文学、文化等,继承传统文化;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儿童版四大名著,比如在《草船借箭》的阅读中,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学习诸葛亮足智多谋和创新精神等。
三、 总结
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语文承担着立德树人,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不仅能实现语文教材的人文性特点,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同时对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良好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并结合实际需求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率,为小学生以后阶段传统文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玲.以德养性: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A].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十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论文集(议题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C].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2017:12.
[2]杨文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内蒙古教育,2018(24):70-71.
[3]杨春华,王艺美.浅析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112-113.
[4]梁卫南.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239-240.
作者简介:吴深煌,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下河车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