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灿
摘 要:本文基于信息时代背景,在阐述建立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重要意义的基础之上,分析当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这类档案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时代;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目前,专门针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对这类档案保护的实践操作,本文对此从强化意识、建档保护和建立数据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加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意义
1.1 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许多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存了民间美术的原始状态,将这种原始档案永久保存,加以规范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态形式存在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相当一部分是分散在民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减少,这些珍贵的遗产面临损毁和消失。正因为如此,记录这些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显得尤其重要。
2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2.1 意识层面的问题。意识层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多“重视申报,轻视保护”,而且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形式多样、分布广泛,但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经济效益,所以也遭受了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样的“冷遇”,导致这类档案的保护工作受到影响。不仅如此,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许多都是散存于民间,这本身就增加了档案保护和传承的难度。如果再不引起重视,这类档案则很容易被损坏或者遗失。
在抢救这类档案的过程中,各地方基层文化机构理应承担起主要职责,这些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不仅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工作,同时还要重视整理和保管与之相关的档案。但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而且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政府投入等都不相同,间接导致这类档案的整理、收集不齐全和不规范。
2.2 人员层面的问题。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很多都是流传于民间,要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专家收集相关材料和论证。但是,许多美术类档案是实物的,是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美术作品。对这类作品的收集更多是由业务部门来承担,而且随机性很强。业务人员的工作也更多是基于个人工作实际出发,并不一定会及时将相关作品交给文化机构整理和归档,所以导致归档困难。与此同时,民间美术类档案专业性较强,比如说木雕、苏绣、瓷器等档案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受损坏。全国还有许多基层文化机构缺少专业的技术,担任归档工作的工作人员又不具备专业知识,所以也会导致归档的困难。
2.3 信息化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档案数据库已经成为管理和利用非遗档案资源的主要形式,其建设质量和后期的维护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地方的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已经起步,但建设进程相对较慢,更新也很慢。即使有的地方建成了非遗档案数据库,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运行不畅、缺少专业人员维护、利用率太低等问题。一些地方的文化机构对网站建设的重视不够,网站宣传更多是罗列的日常工作动态、举办的相关活动等内容,而对馆藏档案的建设情况公布较少或者内容不全。
3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策略
3.1 强化档案保护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对于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必须增强保护意识。首先,要强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保护意识,加强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档案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和各种渠道让广大人民对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有更多的了解,由此提升广大民众的档案保护意识;最后,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确保民间美术类非遗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国家的宝贵遗产,应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以改变档案分散管理的现状。各地文化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出台奖惩措施,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对于一些丝织品、布等容易取拿的美术作品应该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确保不会因为散存而丢失。
3.2 加强对项目传承人立档保护,重视基层档案工作人员技能培训。传承人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是保护好他们手中所掌握的这项技艺,更是将这些民间文化传承下去。有的地方的雕刻、剪纸、年画、面人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民间美术技艺,但这项美术技艺在当地都是掌握在老一輩的传承人手中。应尽快将这些项目传承人立档保护,避免技艺失传和档案材料的失传。
3.3 建立档案数据库,提高档案利用率。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尽快建立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并要重视完善其功能,提升档案的利用率。
一是由当地非遗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民间美术类档案数字化的原则与标准。要建立档案数据库,则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要以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所建立的网络平台,对当地的美术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加工,常见的加工程序主要有分类、编码、著录等。
二是要将数据整合后的信息上传数据库,方便广大用户查询和利用。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要确保支持按遗产名称、所在地、传承人等关键词的检索,确保广大用户可以利用多种检索方式,从而满足广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利用数据库加强同用户之间的交流。通过建立网络数字化平台,让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主体同广大用户之间实现顺利交流、互动。数据库在提供档案信息时,应该及时留意用户们的咨询和反馈的内容,以便及时改进提升。为了便于广大用户对档案数据库的利用,档案数据库还应该提供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下载功能,为文化传承、宣传教育、传统文化研究等活动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肖文建,黎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长久保存策略[J].档案学研究,2017(03):54-55.
[2]鲁席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美术实物档案管理难点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07):146-147.
[3]戴旸,周耀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2011(05):73.
[4]方凌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9.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 来稿日期: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