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仙菜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本人教学经验,先对传统文化对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简要分析,之后对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方法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
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传承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做好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挥,提升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从语文知识的本质来看,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文化演进过程,并借助传统文化的独特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然而,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看,许多教师都存在忽视传统文化价值的情况,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完成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就要做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分析,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
想要做好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必须对其作用进行分析。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为语文课堂带来的积极作用是全方位、统筹化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可以完成对教学环境的改善,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高。但教师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后,学生会发现语文知识的另一面,并通过他們所喜欢、擅长的方式感受语文知识的独特魅力,于是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对语文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得到提升,素质教育目标也因此得以实现。
2.提升互动质量
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实现课堂互动质量的提升,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因为兴趣缺失而存在互动表现欠佳的情况,教师提出的问题没人主动举手回答,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当教师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教学中,学生会在寓言故事、古诗短文的引导下,产生学习的动力,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有效提升了课堂互动性,教学效果由此得以提升。
3.丰富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依靠传统文化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保证学生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让他们全面掌握所学的传统文化内容并非易事。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借助故事、游戏以及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化体现出来,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下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理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语文课堂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在了解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
1.借助课前诵读,构建传统文化氛围
从教学角度来看,想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教师必须要让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由此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传统文化,树立最基本的传统文化意识。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考虑到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有限性,所以必须要选择一个有规律且有效的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为此,我选择课前诵读的方式来完成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完成对他们的思维启发和兴趣调动。
例如,我会选择《弟子规》《百家姓》等适合学生年龄的传统文化内容,让他们在课前进行诵读,由此帮助他们欣赏传统文化的内容,发现传统文化的韵律美。除此之外,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古诗也可以作为课前诵读的素材,因为古诗词合辙押韵,学生在朗读时能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古诗词篇幅短小,朗读所需时间较短,避免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为了保证学生对课前诵读的兴趣,我们要定期更换课前诵读内容,并经常对已完成的诵读内容进行考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读在嘴里,记在脑中”。
2.做好课堂渗透,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让其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此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依靠传统文化内容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在掌握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需求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古诗词、寓言故事等进行专门的设计,将其中的传统文化特征表现出来,带给学生更为全面的学习体验,实现对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芙蓉楼送辛渐》一课的教学时,我就专门为学生讲解古诗中最典型的“送别诗”,并告诉他们很多诗人都会通过为好友赠诗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其中以离别诗最多。接着,我举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经典名篇,让学生进行诵读,由此增进他们对送别诗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会专门给学生讲古代诗人为什么总是要送别,帮助他们了解封建王朝为官者被重用以及被贬的生活,很多千古名篇都是他们在被贬过程中所作,其中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在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作,并引出王昌龄被贬的故事,由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代历史的理解,为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助力。
3.开展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必须要让传统文化以更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此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动力。
例如,在完成《芙蓉楼送辛渐》一课的教学后,我就为学生布置了“赠诗”的课后训练。在课后训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给同学、朋友、家长、老师写诗,并将这首诗送给对方,借助赠诗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表达情感。在此基础上,我还会对班级中所有学生的诗进行收集,并让全班同学对这些诗进行欣赏,选出他们心目中最好的一首,将其设计到班级的黑板报中,还可以投稿到校广播站,让全校师生欣赏,由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4.设计趣味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让其成为学生思维观念构建中的主要内容,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让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记忆,提升理解效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小学语文教育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例如,我每个月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传统文化内容为基础的活动,活动形式包括对对联、诗词接龙等,在活动中,如果有学生出现错误,那么他就要给同学们表演节目。因为学生本身就喜欢传统文化,再加上此类活动具有竞赛性质,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以便在比赛中获得胜利。由此可以看出,具有趣味性的课余活动,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储备,在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达到了文化传承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做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生学习语文环节中的辅助作用,在了解学生认知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为学生的学习助力。从而做到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红华《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方向的探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年第2期。
[2] 王礼《基于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的方法》,《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
[3] 柴智强《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名师在线》2020年第4期。
[4] 邱文美《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
[5] 薛小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