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政策驱动下新建本科院校 如何做好科研管理工作

2020-07-23 08:55潘勇徐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科技创新

潘勇 徐艳 

[摘 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集中出台了一批科技创新政策,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在科研管理方面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结合科技创新政策,从科研管理、经费管理、人才管理及科研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全面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水平,从而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关键词] 科技创新;科研管理;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7-0053-03

一 政策背景

为激發科技创新创造活力,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明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要坚持“放管服”相结合,“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以深化改革更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随后,江苏省政府于2016年8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苏政发〔2016〕107号)(简称“省科技创新40条”)落实了国务院文件,加快推进了“放管服”政策的执行。2018年7月,为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政策,《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文件出台实施,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创新政策的力度,“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多出高水平成果”。2018年8月,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苏发〔2018〕18号)(简称“省科技创新30条”),落实国家政策,制定实施细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在“省科技创新30条”中,与高校科研管理有关的有23个政策点,其余文件中与高校科研管理相关的政策点也都超过半数。高校聚集了各类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

二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专科层次教育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科研只是教学的辅助形式,但是本科层次教育中教学、科研并重,教学和科研是本科高校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新建本科院校普遍起点低、底子薄,不论是整体科研水平还是科研管理能力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以泰州的四所新建本科高校为例,泰州学院由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升格前以师范类专业培养为主,更侧重于教学研究和专业建设,升本前获批的科研项目以市级项目为主,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凤毛麟角;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均为独立学院,受体制限制,这三所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也极为有限。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模式陈旧,职责不清

科研管理行政化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性问题。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一般是沿用分管校领导—科研处—二级学院的分级管理模式。科研处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承担了科研管理中绝大部分事务,具体涵盖了项目申报、项目过程管理、成果奖励申报、成果管理等诸多工作,甚至还有不少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需要承担经费审核工作。本科高校学科众多,专业性强,不同学科之间差异性较大,由科研处进行统一管理,难以兼顾到各个学科的自身特点。二级学院是科研工作的落实部门,同样由科研分管院长和教科研秘书进行分级管理,科研分管院长负责本单位科研工作的总体规划协调,教科研秘书负责学院内科研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但现实情况是,教科研秘书同时承担了教研管理和科研管理工作,而新建本科院校往往重教学轻科研,教科研秘书只能勉强应对繁杂的教学管理事务。同时,由于教科研秘书自身科研能力不足,绝大多数教科研秘书对科研业务极其生疏,只能完成通知传达、材料报送等基本事务,甚至很多时候,科研人员会跳过二级学院直接和科研处对接,导致二级学院难以掌握本单位的科研情况,不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

(二)经费审批手续繁琐,管理模式刻板

早期的科研经费管理松散,浪费、挪用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趋于严格,加之现在国家审计制度日趋完善,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经费的管理和控制力度,经费管理过于死板的情况又随之出现。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开支范围与一般的办公经费开支有区别,新建本科院校的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不熟悉,经常把科研经费与办公经费混为一谈,导致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方面面临诸多限制。再者,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获批项目数量少、层次低,很大一部分科研经费来源于学校经费支撑,会受到地方财政部门管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研经费使用的限制。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人员大多都是“新手”,本身对财务制度不了解,提交的报销凭证经常不合格,加之审核手续繁琐,导致科研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报销手续的反复整改和审批流程上。科研人员是既希望拿到项目,又害怕拿到项目,“把教授活活逼成了会计”,项目经费的使用变成了科研人员的绊脚石。

(三)科研队伍缺乏凝聚力,引进人才良莠不齐

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人才队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校内原有师资,另一部分是高层次引进人才。原有师资中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科研创新力不足,学术氛围不浓。而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培养难、作用发挥更难。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平台基础薄弱,人才引进后大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无法组建高效的科研团队,很难产出高质量成果。同时,由于急需扩充办学规模,高层次人才往往由新建本科院校在短期内集中引进,必然会出现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有很大一部分人才被引进后,不能为学校做出实际贡献,数年都出不了高质量成果。

(四)考核标准单一,缺乏激励机制

科研量化考核机制是目前高校广泛采用的科研考核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新建本科院校的量化考核标准一般由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部分按一定比例综合构成,各部分量化基本工作量是根据教师职称来确定的。但是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教师科研能力不均衡,并不能做到全员科研,考核标准中却又未细分教师岗位类型,所有教师采用的是统一的量化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单一。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存在生师比不足的情况,教师教学压力大,为了应付科研考核而仓促完成科研任务,产出的科研成果质量差,不能真正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活力和创新能力。

三 对策建议

(一)强化服务意识,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

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的状况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二级学院作为学科建设的业务主体,应该在科研管理中承担主导作用,而科研处应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由原先的科研管理工作主体转变为向二级学院提供各类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处应做好顶层设计,横向和纵向两手抓,除了引领二级学院发挥学科优势,高效组织高层次人才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外,还应发展地区优势,引导二级学院与地方产业融合,创建应用型的科研团队、建立科研平台,为地方行业企业服务。同时,科研处还需加强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帮助二级学院的分管院长和教科研秘书熟悉科研政策及各项业务流程,从而对本学院的科研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科技创新政策将科研人员从繁重的事务型工作中解放出来,赋予了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学习各级各类新政策,利用各类政策利好,为科研人员搭建更广阔的科研平台。

(二)推进经费管理“放管服”,扩大项目负责人经费自主权

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政策逐年放宽了经费管理,加大了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包含简化预算编制科目、下放预算调节权、拓宽直接经费列支范围、增大间接经费比例、创新政府采购机制、提出科研助理制度、改进项目资金拨付和留用处理方式、优化项目财务审计规程、自主规范管理横向委托项目经费等措施。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落实政策,简化经费审批流程,制定财务助理相关政策,同时应加强财务人员培训,甚至设立专门的科研财务人员岗位。对于科研设备的采购,也需要制定专门的采购相关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对于通用办公设备采购的流程限制较多,科研设备采购流程要和通用办公设备有所区分。项目经费的使用是贯穿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内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应考虑如何让项目负责人从繁杂的财务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专注于项目的研究上。

(三)奖励和考核双管齐下,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科研奖励机制是推动科研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創新政策中也有多个政策点涉及激励机制。在新建本科院校中采用加大科研成果奖励、强化成果转化激励、加大科研人员薪酬激励制度、激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等手段,能够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高水平成果产出率,对高校科研方向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合理的科研评价奖励政策对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层次引进人才是高校科研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应考虑如何尽可能地调动和发挥高层次引进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目前高校的通行做法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时给予科研启动金配套,高层次引进人才能否将科研启动金的作用真正发挥,除了依靠奖励机制以外,还应加大对高层次引进人才的考核,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层次引进人才“滥竽充数”的现象,有效地发挥高层次引进人才的科研引领作用,组建科研团队,带动学院的科研氛围。

(四)细分教师岗位类型,引导科研型教师发挥专长

为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大量原有师资科研能力偏弱的问题,在加大师资培养资助计划的同时,还应考虑对教师的岗位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原有师资一般随学校从专科阶段升格而来,虽然科研能力偏弱,但在教学岗位上积累了大量经验,教学能力普遍较强,能适应本科课程教学;相反,有部分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而来的博士科研能力很强,但由于直接从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并未经过充分的教学技能培训,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岗位。与老牌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更加应该对教师岗位类型进行细化,充分发挥各类教师专长。应进行多元化岗位设置,将教师划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及“应用转化型”,让不擅长科研的教师专注于课程教学研究,把科研型教师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和高级别成果产出。避免任务分配“一刀切”,“学有所专,专有所成”,才能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各级政府制定的科技创新政策是科研人员的重大利好,新建本科院校应把握机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放管服”思想融入学校科研管理中去。以笔者所在的泰州学院为例,自2013年升本以来,学校先后引进了近200名高层次人才,加上对原有师资力量的大力培养,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均稳步增长,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2013年学校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一系列科研管理相关文件,但随着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中的矛盾也随之出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在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学校于2017年对科研管理政策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将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权限下放到二级学院,采用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实行了科研项目间接经费制度,明确了成果转化的分配比例,制定了科研量化和奖励制度,科研人员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2019年又紧跟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横向课题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量化绩效考核政策均做出了一系列调整。两次政策调整,在学校均得到了很好的反响,科研人员感觉“松了绑”,科研不再是教师的压力,而成为教师个人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在科技创新政策驱动下,学校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被充分激发,进而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了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办学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EB/OL].2016-08-30.

[2]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科研管理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EB/OL].2019-01-31.

[3]陈姿含.湖南农业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4]黄东升.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科研转型[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

[5]罗维斯.新时代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规划管理的几点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

[6] 易红.我国高校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4).

(责任编辑: 王义祥)

一要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确保高校“姓党”“为党”,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高校的根本保证。我国所有的高校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办的,党的執政地位决定了高校必须“姓党”“为党”,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立校为党、办学为国”的理念,从体制机制上全面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各方面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好“四个服务”的要求,把高校办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强阵地。

二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办好高校的根本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健全立德树人机制。当前尤其要加强“三全育人”顶层设计,注重“三全”之间、“三全”内部以及校内外的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融通,解决分散化、碎片化、各唱各的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问题,发挥“三全育人”的整体功能,放大“三全育人”的整体功效。

三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任务。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就必须以质量为本,把标准建立起来,把责任落实下去,把机制完善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当前尤其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要建设有情怀、有担当、有使命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解决好“谁来培养人”的问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正因为如此,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更高。习总书记对好老师提出了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鼓励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些论述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当前尤其要把增强教师浓厚的家国情怀,敢于担当作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崇高使命感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使教师更好地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作者杨波系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05-18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科技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论民办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新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