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探究

2020-07-23 08:55胡定玉陈兴杰张辉邓力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学位

胡定玉 陈兴杰 张辉 邓力

[摘 要] 经过十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并且其招生比例已经超过了学术型研究生,成了国内研究生培养的主体。然而十年来虽然积累了大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结合学校及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优化、研究生毕业要求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当前采用的形式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促进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7-0024-02

[摘 要] 经过十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并且其招生比例已经超过了学术型研究生,成了国内研究生培养的主体。然而十年来虽然积累了大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结合学校及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优化、研究生毕业要求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当前采用的形式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促进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7-0024-02

为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教育部在2009年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了重大改革,设立了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十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并且从2017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便已经超过了学术型研究生,成了国内研究生培养的主体。然而十年来虽然积累了大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但也出现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1]。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各个学校均采用增加实践环节、“双导师制”等各种方式来保证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校内导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2]、企业导师参与不够[3]、研究生偏重理论研究而缺乏工程实践、培养模式僵化[4]等现象,极大影响了研究生工程时间能力的提升。

一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现状分析

1 学院概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牵头单位、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单位。学校始终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取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就业的“四协同”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5]。在该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于2005年联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这是全国第一所专门培养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于2013年获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目前已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其中80%在轨道交通相关企业就业。

2 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点以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目标,涵盖载运工具故障诊断与控制、交通通信与智能信息处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结构维护保障技术四个研究方向。学制为2.5年,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采取1+1+0.5的培养模式,即第一年为在校理论学习,第二年在企业开始实践环节,最后半年在学校完成毕业论文。主要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公司为依托,建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采取“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工程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学位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非学位课两类。其中理论课程学习不少于28学分,专业实践8学分。培养方案中根据四个研究方向分别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呈现大量的重复,并且重复的课程往往都是同一位教师授课,而相关教师在教学大纲制定和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并未严格区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偏重于理论教学,没有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研究生导师队伍

目前学院共有校内研究生导师38人,校外兼职导师95人。其中校内研究生导师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虽然研究生的培养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但是目前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校内导师。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大部分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按同等标准培养。其原因包括:

第一,所有的研究生导师在其研究生阶段均是学术型硕士,并不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因此研究生导师都会根据自己读研过程中的一些经历来培养研究生;

第二,由于学院今年发展迅速,因此年轻导师占比较大,而年轻导师本身的工程经验通常较少,并不能满足培养工程硕士的需要。并且年轻导师对于职称等追求更高,因此更偏向于基础研究以获得更多的学术成果,这更加剧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轻视。

第三,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交流较少,并且两者之间的合作缺乏连续性。企业导师希望研究生能够解决的问题往往属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共性问题,但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多届研究生、多年连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解决或者经过多年测试才能到应用阶段,在一届研究生的培养期限内很难实现。而如果在培养过程中无法获得企业导师期待的结果,往往会影响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合作,从而影響企业导师对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

第四,企业导师的薪酬问题。企业导师的薪酬问题是当前比较实际的一个问题。目前关于企业导师的薪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广泛存在着无薪酬的现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导师的积极性。

(3)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1+1+0.5的培养模式,其中第一年为理论课程学习,第二年为实践环节,最后半年在校撰写学位论文。这种培养模式虽然保证了研究生有大量集中的时间分别用于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同样存在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往往在第二学年才开始进行课题研究,而由于毕业论文压力,研究生需要在一年内完成实践环节的要求和毕业论文要求,因此会减少在工程实践方面的投入。

(4)研究生毕业要求

目前学校规定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需发表SCD论文1篇,同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或者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1项。这无疑对于研究生造成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得研究生在第二学年实践环节阶段迫于毕业压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而忽视了实践环节过程。并且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与学术研究生要求一致,同样需要研究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影响了研究生在实践环节的投入。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当前的毕业要求无疑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

1 工程型研究生导师的选拔与培养

为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工程素养以及导师对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需要在选拔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时将企业工作经历或者企业挂职时间作为硬性要求。对于已经成为研究生导师的青年导师,学院应有计划地派遣到企业挂职,以培养其工程能力素养。同时学院應在研究生导师的定期培训中多次反复深入解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使得研究生导师能够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并在培养过程中区别对待。

2 培养模式优化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虽然采取学分制,但是现有的1+1+0.5的培养模式在具体操作中过于僵化。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生的课程每学年只开设一次,研究生为了保证学分只能在第一年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在第二年到企业实践。并且如前文所述,研究生限于毕业压力会轻视工程能力的培养。为保证研究生在工程实践方面的投入和积极性,可以增加研究生课程的开课频率,尤其是公共课程的开设,使得研究生在入校后可根据课题组项目需求或者企业导师的工程需求,及早进入实践环节。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按照天数设置,而不是按照年设置,以便研究生更加灵活的安排实践活动。

3 课程设置

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面,首先需要增加课内实验环节,并保证课内实验在总评成绩中有较大的比例,以区分和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的区别。同时可以尝试一部分课程完全由校外导师开设,或者同一课程分别有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开设,以培养研究生对工程能力素养。并且可以增设一部分的课外实践环节,并将其计入对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

4 多样化的研究生毕业要求

教育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要求是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案例分析等多种成果形式。基于以上规定,学院应灵活安排其毕业要求,如减少对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要求,同时降低学位论文对理论创新的要求,而侧重其工程应用价值及实用创新性。同时在研究生的毕业答辩阶段,应保证专业学位论文送审及答辩过程中,送审专家及答辩组成员应保证1-2名企业高级职称人员参与,以保证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及工程创新能力的考核。

三 结语

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首先介绍了学校及学院定位以及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然后从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优化、研究生毕业要求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当前采用的形式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通过降低对研究生理论创新的要求,采用更灵活的培养模式,保证研究生在工程实践环节中的投入,以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大海,陈亚男,杨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8-59.

[2]张昕,石军霞,黄文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以五邑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3):13-15.

[3]谈衡,雷卫宁,周金宇,薛亚平.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 21(5):94-98.

[4]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2):155-160.

[5]原萍,冲蕾,柴晓冬.契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教学建设探索[J].大学教育,2014(17):90-91.

(责任编辑: 姜海晶)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卓越计划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信号与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西部理工科院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