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斌
摘 要:近年来,施秉县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云台山申遗成功后,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在其发展历程中已经极大地显示出了它所能带来的积极的经济效应。然而施秉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创新项目及服务管理来确保施秉县生态旅游的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施秉县 生态旅游
一直以来,施秉县政府都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许多很好的成绩。近年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后全城“蝶变”,旅游业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一、施秉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优势
(一)自然资源和民族资源
施秉县由千姿百态的山水风光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一幅清丽碧透的画卷。其 “一山两河”为自然风光之精华。山,云台山山形千姿百态,天象变幻莫测;河,舞阳河,河水如镜,异石如林,山水相映,妙趣横生。杉木河,两岸山奇木翠,水质晶莹,漂流其间,有如置身桃源,令人流连忘归。精彩的民族风情节日丰富多彩,有河边苗的姊妹饭节、牯藏节、龙舟节、高坡苗的芦笙节等,构成了极富魅力的贵州东线旅游特色。
(二)历史资源
施秉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及革命文物等。这些文物既有珍贵的考古及历史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三)区位和交通
施秉县地理位置是地处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地区靠近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东边可以抵镇远、南部也可以接台江,西临黄平、余庆,北部因为可以与石阡等县接壤,整个县城的行政区域东西宽 60.3 公里,南北长 62.6 公里。内含有 3 乡 5 镇 64 个行政村 10 个社区,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施秉县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宣传程度低,旅游产业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就施秉县而言,虽然其在自然和人文景观方面拥有着其他县域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这些优势资源的社会认知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硬件设施方面,施秉县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景区周围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各主要景区通往县城的道路十分不畅,山路的曲折多陡坡,路面过于狭窄,还有一些景区直到目前仍未开通公路。二是景区内的一些专业设施存在缺失。例如景区内的休息亭、厕所等分布不太合理,或因年久失修,已经无法继续使用,这些都是景区吸引力下降的原因。三是缺少专业性的旅游服务设施。截至目前,施秉县至各个景区的旅游车辆仍以私人承包或黑车为主,增加了游客出行的困难。四是县城内没有高档酒店,大型旅游团队接待力明显不足。五是没有“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地让游客流连忘返的优势生态旅游硬件项目。
(二)旅游产业服务机制,行业发展无序
旅游产业当中的服务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旅游的服务机制,例如景区入口的旅客综合服务中心,景区内部的旅游专线等。其次是高水平的旅游服务业者。县城中还没有真正把施秉游客服务中心营运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客难以寻找到正规的机构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三)开发力度较小,产业结构单一
施秉县作为 18 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其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然而面对这种优势,却长期忽视辖区内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施秉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云台山风景区为基础的。但在近些年来,施秉县却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放置在杉木河景区上,并且有着过于依赖该景区的趋势,这就使得其他景区的协同发展遭到了破坏。由于施秉县对杉木河景区的过于重视,使得生态旅游特色较为单一。
三、施秉县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走特色化道路,提升县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有效推动施秉县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首先需要突出当地特色遗产、乡村活动等方面的传统特点,同时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当地的传统民俗、乡村节庆、农耕文化进行深度保护性开发。
(二)以资源特色为基础,完善县域旅游产业布局
为了提高当地的旅游产业知名度,可以在营销方面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电台、报纸等不同平台来发布当地的旅游业信息。同时举办大型活动也是对当地旅游产业的一种宣传方式,并且拥有较好的宣传推介效果。
(三)吸引人才,提升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
人才属于核心竞争能力,其对于整个旅游产业成长来说意义重大,从施秉县现实状况分析,人才缺乏属于限制县域旅游经济成长的一项主要因素。所以,一定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制度,强化对于人才培训,定时对于人才开展专業性培训,尤其是要进入专业机构开展培训,从而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与竞争能力。
总之,旅游经济成长在推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效用。面对公众经济社会生活不断改善的大背景,生态旅游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成长,特别是县域旅游经济的成长使得公众获取了全新旅游选择。
参考文献
[1]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07):114—118.
[2]王晓婷.探讨生态旅游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营销界,2019,(5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