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指出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要做到“接地气”“有人气”,走基层群众路线,坚持群众立场,改作风,去官气,报纸新闻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关键词】采访;接地气;有人气
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正在转型时机,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如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走基层,接地气,转作风的路线。同时,要求新闻工作者以实际出发,提高新闻工作质量,满足群众对新闻的需求。在采访的过程中,要接地气,得到采访者的信任,在报道的过程中,要有人气,最终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一、新闻要“接地气”、“有人气”是时代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议中指出,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铭记新闻职责,将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好地发展起来。所谓的“接地气”就是讲民生,说实话,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所以,报纸新闻要一改传统新闻报道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走到群众中去,改变生活作风,改变文学风格,让新闻报道更加生活化,平民化,口语化。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的理解新闻报道内容。报道有新闻价值的,有深度,有温度的“接地气”型新闻事件。新闻节目的采访,归根到底就是记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采访,是了解民生问题,传播民生问题的有用手段。报纸新闻作为公众信息传播媒介,一定要让人民群众信任你,与你分享真实的新闻信息,使新闻行业完成转型发展,提高新闻行业的整体水平。
二、采访如何实现“接地气”、“有人气”
(一)抓题材:寻找群众最关心的话题
1.结合党的工作,宣传党的精神
如何做到新闻采访“接地气”、报道“有人气”,首先要选取适当的题材,选取群众关心的话题。报纸新闻是国家党务工作和人民之间连接的纽带,通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宣传党的基本政策,传播党的政治思想的基本工作。将我们国家的大事小情呈现给人民群众,让群众通过新闻能够关心国家的大事,关注国家的大事。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在央视新闻“感动中国”在节目中,通过新闻挖掘中国十大感动人物,让一些真正优秀的中国人,以及他们所发生的真实事例进行报道。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报道,以真诚善良的角度出发,传播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无私大爱的文化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实例都是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真实事件,主题重大,意义深远。充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基本工作,寻找相应的事例,明确报道主题,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传播正能量。
2.挖掘群众关心的话题
在新闻采访中,应该挖掘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进行深度采访,制作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新闻主要是报道普通老百姓身邊所发生的大事小情,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在新闻的报道中,不仅要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还要报人民群众所不知道的难以理解的事情,甚至有时也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等。因此,要想将新闻节目做大做好,必须了解并掌握采访人物的内心,提高对人民群众的心理认识。
3.“大局着眼,小处入手”
新闻题材的选择中,我们应该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报纸新闻的采访,主要是对老百姓身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新闻报道的内容主要分为群众身边所发生的内容,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以及人民取向等这几大方向。新闻报道的选题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报道有关时代话题的热点新闻。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特点的传播。纵观我国这些年报纸新闻类报道获奖作品,我们发现,新闻的选题都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选取时代的热点话题,运用生动的描写,选取恰当的故事,拨动观众的心弦。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单纯的新闻故事,更是书写了一个时代的问卷。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政治策略和政治方针,这些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的每一项政策和方针,都会影响百姓的生活。因此,报纸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放高眼界,从大局的角度出发,以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方针为基础确立良好的选题。同时放低自己的身段,“走基层”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讲述老百姓身边发生的故事,将国家大事与百姓之间的大事小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二)抓采写,挖掘生动故事
要想使新闻工作做得好,七分靠采访,三分靠书写。如何做到新闻采访“接地气”、报道“有人气”,就必须从新闻的主题出发,新闻的采访是关键。采访的人物对象是谁,采访的现场在什么地方?都是新闻报道能否“接地气”、“有人气”的根本元素。作为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走基层群众路线。贴近民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所谓的“接地气”也就是人民群众身边的真实事例,在田间小道,在老百姓家的炕头上,再又脏又臭的下水道中,在布满积水的路面上。这些都是老百姓身边所真实发生的事件,也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冲在基层的最前线,结合生活实际,时刻关注着群众身边发生的变化,体验百姓生活,了解群众的思想,以群众的角度出发,寻找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
“接地气”这一名词从表意上说,就是离土壤最近的地方,因此可以说,越是接近于土壤的新闻,就越有地气。越是深入基层一线,接近人民群众的新闻,越有传播的生命力。要想使新闻的采写“接地气”就必须走基层群众路线,挖掘生动故事,基层群众是产生新闻的沃土,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出盛开的花朵,赢得大家的喜爱。言辞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不应该出现在平坦的大道上,而是应该出现在乡间的小道里,田间的农地里,百姓的炕头上,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走入人民群众的内心,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三)抓文风,对接群众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明确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坚决克服报道脱离生活、不接地气、不贴合群众问题新闻的报道。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过度追求娱乐,造成新闻报道低俗化的现象。新闻的主要作用是传播,传播主体是群众,群众生活的地方,必定有蓝天,有土地。因此“接地气”归根结底就是接人气,是对接群众的感情,让群众喜欢你,接纳你,认可你,才能发挥电视新闻的传播作用。要想使新闻报道“接地气”,不仅要采访的主题明确,采访的内容接地气,采访的文风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接地气的文风是贴近生活的,用朴实自然文字表达出人民群众的情深意切。记者只有对群众充满深情,才可能写出真正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
新闻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公正客观地叙述真实事件,因此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加贴于生活实际,更加“接地气”、“有人气”,我们经常会采取以第三人称视角对新闻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事。这样报道出的主人公显得格外亲切,使报道的新闻事件更加有感情味儿,更容易引起观众们的喜爱,打动观众的内心。在如今大环境下,春晚有一个小品,名字叫扶不扶?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老人倒了,该不该扶起来。曾经有一位大学生,因为扶起一位受伤的老人,被老人的家人告上法庭,赔偿了高额的费用,使大学生辍学。针对这一情况,不少的年轻人,对于受伤的老人扶不扶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国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国家,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但仍有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扰乱社会治安。因此这就需要记者通过新闻的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正能量。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寻找最美的女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西安的小姑娘,名叫吴一帆,在途中遇到因为昏迷的老人,这个小姑娘没有被世俗吓倒,用四分钟的时间为老人做了30多次人工呼吸,有节奏的按压老人的胸口,赢得了老人的最佳治疗时间。在视频画面中,女孩很投入,另一个女孩上前帮忙,不少热心市民为老人擦拭排出的污秽,这一报道曝出后,配上一段朴实无华的文字,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传递出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总之,一个好的新闻,顺应时代的新闻,被人们喜欢的新闻一定是“接地气”的新闻。因此“接地气”的新闻,就是“有人气”的新闻,就是观众喜爱的新闻。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走好基层群众路线,将新闻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新闻的重要传播意义,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杨华云.两会报道如何更“接地气”[J].记者摇篮,2014.(05):34.
[2]司国光,庄伟接地气,提文气,增人气[J].青年记者,2012(10):135.
[3]吴兴.新闻工作者更需多接地气[J].中国地市报,2012(01):02.
【作者简介】王洪军,大庆日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