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综艺节目的类型和样态增速开始逐渐放缓,受众对于综艺节目的要求开始逐渐增高,各大电视台、视频平台开始探索新的节目类型以求创新。芒果TV大型益智类实景解密体验秀《密室大逃脱》翻拍自韩国综艺《大逃脱》,以目标受众喜爱的高热度明星为切口,融合原版节目中烧脑的密室关卡,带着观众一起解密。本文从电视节目的内部叙事逻辑入手,从动因、人物关系、个体和情境搭建四个层面,分析造成中版与韩版口碑两极化的原因。
【关键词】内部叙事逻辑;《密室大逃脱》;《大逃脱》
中版《密室大逃脱》是芒果TV引进韩国TVN《大逃脱》原有电视节目样态,打造的一款大型益智类实景解密体验秀。为了增进受众沉浸式体验,在每一期节目中,嘉宾都会被封闭在不同主题的密室,譬如杂货店、旧厂房、别墅区等,需要找到相关的线索和人物并对其进行综合推理分析,成功从密室中逃离。该节目打造了全未知、无扮演、不限时的节目流程,元素设置涉及对玩家智力、創造力、决策力、洞察力、协作力等能力的考验。节目创造的关卡细节与嘉宾之间的互动,是此类节目吸引受众的主要着力点,也是节目成功的秘诀。
在《大逃脱》的叙事框架中,文本的重点在于突出悬念,促使节目剧情游离在悬而不决的氛围中,通过疑问和探索相结合,给受众构建一个新的感官世界,提供一种电视节目种的“拟态环境”。而文本悬念设置的关键,就是内部叙事逻辑——从动因层面、人物关系层面、个体层面和情境搭建层面出发考量叙事文本是否可以被观众信服,也是节目真正的叙述层。
一、动因层面:考虑多层级目标设置
动因,从主体来看,必须是有独立行为的人,从使用来看,是一个人做某事的动机背后的原因——即“为什么要做”。
从动因的角度来看,中国版《密室大逃脱》想要明确叙事主要目标并不难,其基本诉求是在密室逃脱游戏大火的前提下,通过明星逃脱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最终产生成功/失败的结果。但主要目标在内在叙事逻辑中的作用仅为构建框架,要让节目整体流程被受众认可,就需要对动因进行多层级目标分化——细化到节目本身,看到底为了完成主要目标嘉宾都做了什么,从而不断调动受众情绪,让受众不断产生往下看的欲望——譬如为共同发力找到密室突破口而激动,突然发现零食开始放弃解密扎堆聚餐消解紧张情绪,以及共同完成任务后拥抱呼喊、某个成员灵光一现带着大家走出困局引发观众强烈共情等等。
除了考虑节目中的多层级目标分化,还需要考虑分化效果,即“要到达哪里”。因为电视节目内在叙事逻辑中动因的最终需求是“节目带着观众走”,不同层级的目标对于节目骨架的构建最终可以达成累积效应,作用于主要目标产生合理化的结果,让节目叙事被受众接受,从而产生共情。中国版《密室大逃脱》的主要目标和原版一致,但在动因层级分化上由于要考虑原创性等问题而丢失了很多重点,尤其是第一季最重要的嘉宾团队磨合期,由于身份的疏离、角色的不稳定等因素,团队行动往往不能被观众理解,在这种“各顾各”的前提下,很难看到动因的层次,嘉宾呈现在受众面前的目标只有最终的逃脱,这样的内在叙事逻辑让后期剪辑也无从下手,间或出现乱成一锅粥的局面。
二、人物关系层面:注重“内容向”而非“粉丝向”
人物关系在内在叙事逻辑中要做到和动因匹配,核心一定是合作而不是对立竞争。尤其是在节目大背景下,合作成为主要人物关系会让观众的兴趣点保持在内容上,从侧面构建对于嘉宾的认可度;而竞争成为主要人物关系会让节目偏“粉丝向”,嘉宾形象先入为主会让受众忽略节目内容。[1]
首先从个体角色呈现的层面考虑,选角成功的标准一个是人设定位,一个是所表现出的状态。在韩国原版中,嘉宾的角色有可靠的前辈、脑力活动主干、胆大、“格斗少女”反差萌、责任担当、年轻偶像几个类别。选角阶段考虑的个性因素让角色特性可以很快融入,加上人设的把握,人物关系很快就可以出现,进而迅速被受众认可其合理性。中国版年龄段、分工等都没有特别明确的差异,且咖位的选择也有很大的悬殊,最重要的是剧本对于角色设置的模糊化。要让节目效果突出,其内在叙事逻辑中关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必须明确,让角色尽可能贴近性格,比如女性主咖的位置可以是年纪再大一点的稳重知性类型、男性主咖可以是有着“智慧”化身的某位大众觉得很机智的类型。此外,还需要考虑角色赋能,譬如解密中需要用到的音乐、美术、英语等,需要更多能力俱佳的角色嘉宾来完成。
其次是人物关系。在考虑动因设置层级分化的基础上,嘉宾之间的人物关系也会被划分开:两个负责脑力核心的队友,一定存在竞争的前提下需要协作;而两个负责体力/幽默的队友,重点一定是调和以及疏解氛围。中国版在嘉宾都想要“显神通”的情况下,动因层级分化不明显,导致人物关系错乱;而以韩国原版作对比会发现,韩国嘉宾团队从一开始就会依据节目内容潜移默化向受众输入人物关系——谁负责脑力活动、谁负责辅助、谁担当领队,既不会影响人设,也会让人物关系迅速呈现在受众面前。
节目内在叙事逻辑需要厘清人物关系设置的目的,就是要让节目呈现“明星普通人化”。中国版《密室大逃脱》剪辑镜头、节目中的话语权等问题堆积在一起,就会让观众,尤其是粉丝,开始出现一些影响节目口碑的行为。在第一季磨合期,剧本的内在叙事逻辑需要非常明确地表述人物关系,促使团队产生化学反应,这也是受众呼吁希望此类节目可以做内容向“大神版”而不是粉丝向“明星版”的原因。
三、情境搭建层面:极致才能构建观众信服度
沉浸式体验,是指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互换的空间环境中产生的感官交互体验。[2]密室逃脱节目内部叙事逻辑的重点,就是要通过剧情推进,让观众有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相信这个“拟态环境”。这个“相信”体现在两方面:高度真实的场景、人物真实的状态。高度真实的场景取决于置景的精密程度,人物真实的状态取决于编剧搭建的细致,二者共同作用于叙事,才能产生最终的效果。
置景真实度方面,中国版《密室大逃脱》的置景上虽然差强人意,但和它的韩国原版比起来还是缺乏投资,韩国版从第一季开始关于场景细致入微的讨论就让节目的真实性可感程度不断上升:譬如还原地下城堡、时光机环节的布景等等。
编剧搭建人物状态方面,比如中国版很多地方是观众都发现了机关情节、角色还蒙在鼓里,亦或明显的逻辑漏洞,给观众的感觉是在玩主题密室,而不是在真的情境里進行逃脱;韩国版的譬如在时光机一期中,不同年代的体验细化到了钟表、杯子甚至一张看起来很有年代感蒙了灰的纸这些细节上,从小点出发,到剧情发展逻辑,都比较符合受众预期。此外,内在叙事逻辑上没有把握好场景和人物的状态,剧本的搭建漏洞就会出现,比如中国版中硬给已挣脱锁链的机器人加了回充设定、完全不知用意自顾自走流程的真人角色……很多为了剧情而剧情的点让受众的沉浸感降低;而韩国原版会让奶油、面粉直接“攻击”选手,真人角色训话、女高的学生考试,让选手表现得“不相信”自己在录综艺,这样的情境设置很快就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具有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担当“解压阀”的作用,让受众可以通过电视节目舒缓社会化焦虑,电视节目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电视节目要出圈,譬如《密室大逃脱》,一定要靠粉丝以外的诸如密室爱好者等更多类型的受众关注,那么对于节目来说重点一定是内部叙事逻辑,内部叙事逻辑促发的真实感会让“节目带着观众走”,而不是“观众等着嘉宾走”。中国版《密室大逃脱》在内部叙事逻辑上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和创新点,但是还经不住细致推敲。
在引进优秀海外综艺的同时,我们需要从内部叙事逻辑入手把握好引进综艺的本土化,而这里的本土化除了适应于本土发展的元素以外,在动因设置、人物关系、个体化呈现以及情境搭建上都应该有新的元素和改编。[3]加剧受众的沉浸式体验,传播正能量价值观,才能做出有内容、有诚意的鲜活的综艺节目。[4]
参考文献:
[1]俞玫.从人物关系构建到“综艺连续剧”模式的全新探索——以《二十四小时》为例[J].电视指南,2017(12):133-134.
[2]孙珉,谢勇,韦李珍.浸入式体验:用非虚构叙事讲好中国故事[J].当代传播,2018(06):100-103.
[3]韩潇潇.当前国内原创综艺节目发展研究[J].东南传播,2019(01):116-118.
[4]黄东.“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叙事意义、立场与逻辑[J].行政论坛,2020,27(02):13-18.
【作者简介】曲伸,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