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体温管理模式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

2020-07-23 12:31卢淑亚赵迎娟
关键词:热水袋置管静脉炎

卢淑亚, 王 洁, 赵迎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儿科, 北京, 100043)

早产儿由于生理机能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极容易发生低体温[1]。体温过低可导致早产儿肺出血、硬肿症、死亡等不良后果的发生[2-3]。国外有文献[4]报道,在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时,51%的早产儿存在低体温。国内有研究[5]报道,低体温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6.29%~66.3%。WHO定义新生儿体温低于36.5 ℃为低体温[6]。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需要充分暴露、消毒穿刺部位,可能导致早产儿低体温发生,增加置管难度。为预防早产儿低体温发生,提高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发生风险,科室采用集束化体温管理模式,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NICU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42例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40例为观察组。纳入标准:体质量≥1000 g,Apgar评分>4分的早产儿;排除标准: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放弃救治、死亡的早产儿。对照组早产儿男28例,女14例;出生胎龄(32.95±1.49)周,出生体质量(1.40±0.15)kg,置管时日龄(86.66±3.59)h。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出生胎龄(33.02±1.50)周,出生体质量(1.38±0.14)kg,置管时日龄(87.78±3.82)h。2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将早产儿置于暖箱内,维持体温36.5~37.5 ℃,采用鸟巢式舒适护理,持续、动态监测早产儿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早产儿出生日龄≥72 h开始置管,由2名取得市级及以上护理学会PICC置管资格的护理人员进行置管操作。采用同一品牌1.9 Fr 管路,按照护理学会制定的PICC规范进行置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体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加温碘伏: PICC置管前1 h,将未开封碘伏置于36.0~38.0 ℃的恒温箱内加温,可以有效提升碘伏消毒效果[7],减少消毒液与体温温差造成的患儿不适感及热量丢失。

1.2.2 预热婴儿被服: 将预备好的婴儿帽、婴儿褥、婴儿包被用50 ℃的热水袋预热10 min,预热后放置在准备好的暖箱内。暖箱选择开放辐射模式,温度调节选择手控模式,选择加热功率25%~30%。给患儿佩戴婴儿帽,用婴儿包被包裹患儿,暴露准备PICC置管的上肢,并采用预热的被服做成“鸟巢”,护理人员开展舒适护理,确保患儿在安静状态下接受置管。

1.2.3 自制无菌热水袋: 将2袋软包装规格100 mL的0.9%生理盐水放在50 ℃的恒温器加温10 min后,根据无菌原则打开外包装,置于PICC穿刺包内,用无菌治疗巾包裹作为自制热水袋外套。消毒时,将一个热水袋持续垫在消毒肢体下面,消毒液待干后,另一个热水袋放在预备穿刺的皮肤上面直至皮肤颜色转为红润,以改善消毒引起的皮温下降。

1.2.4 温盐水PICC冲封管: 置管前,使用经恒温器加温过的37 ℃生理盐水冲管。置管过程中,用10 mL注射器抽取37℃的生理盐水协助置管;置管后,用37 ℃的生理盐水封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早产儿置管消毒前后最低的体温、置管起始时间、置管成功穿刺次数。观察2组早产儿置管后72 h内机械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2组早产儿置管中低体温发生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用时和消毒前后最低体温的温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早产儿体温度变化情况

观察组早产儿体温度变化温差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发生早产儿低体温21(50.00%)例,观察组发生早产儿低体温11(27.50%)例,观察组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早产儿PICC置管消毒前后体温情况

2.2 2组置管相关情况

对照组置管用时(53.43±19.10)min,观察组置管用时(43.15±12.01)min,2组置管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机械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置管相关情况[n(%)]

3 讨论

早产儿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易造成热量的丢失。早产儿体表热量多以辐射、蒸发、传导的方式丢失。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中需要充分暴露、消毒穿刺部位,由于穿刺部位皮肤的大面积暴露,消毒液以蒸发、传导的方式带走体表大量热量,增加低体温的发生风险。集束化体温管理模式中,医护人员采用预热被服补给热量、加温碘伏降低热量传导和蒸发等方式,有效维持早产儿体温稳定在36.5~37.5 ℃,PICC置管过程中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率由对照组的50.00%降至观察组的27.50%,体温变化温差减小,与相关研究报道[8]一致。预热被服既能作为外热源增加发热,又能作为保温屏障减少散热,可有效降低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风险,维持体温稳定。

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中,使用自制“热水袋”进行穿刺部位皮肤保温,改善了因消毒导致穿刺部位皮肤发花、血管暴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等不良反应,解决了早产儿PICC穿刺困难和送管困难[9]。王青云[10]与陈晓艳[11]研究报道采用加热碘伏消毒可增加消毒效果和患者舒适度;张艳红等[12]与张娜娜等[13]研究报道加热碘伏消毒和37 ℃温盐水冲封管,可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提高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集束化体温管理后,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机械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外周静脉细小而隐匿、血管壁薄,增加置管穿刺难度。PICC置管时间过长、穿刺次数过多不但增加了护士工作量,也会对早产儿造成不良影响。在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集束化体温管理模式,既提高了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也缩短了置管用时。本研究中采用的自制热水袋热敷是一种热疗方式,与梁熙德等[1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热疗可以缩短置管完成时间。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循证理念为指导,应用集束化护理管理思路,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开展体温管理,包括预热被服、自制无菌热水袋、加温碘伏消毒液、37 ℃温盐水冲封管等措施,是一种简单易行、低风险、低成本、安全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高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的舒适感和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早产儿低体温和置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借鉴。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热水袋置管静脉炎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挑个热水袋好过冬:看看哪种热水袋凉得最慢?
危险的电热水袋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静脉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