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Epley法与改良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比较

2020-07-23 04:07梁宏植钟声梁川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3期
关键词:眼震规管耳石

梁宏植 钟声 梁川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内耳眩晕疾病,往往运动头部至某一位置时发生短暂眩晕,同时还可能伴有眼震、自主神经症状等[1,2]。该病在临床上以原发性多见,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占比高达80%~90%,容易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困扰,且治疗不及时,还可能造成患者病情的恶性进展[3]。改良Epley法与改良Semont法是治疗后半规管BPPV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手法复位方法,但在二者的治疗效果上仍存在一定的临床争议[4]。本研究中,选取2013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收治的4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对比分析改良Epley法与改良Semont法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选择最优的临床治疗方案提高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本院收治的4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皆为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5]相关标准,排除年龄过高(>70岁)、心脏病、梅尼埃病、近期其他药物治疗史、中枢神经病变等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Epley组与Semont组,每组20例。Epley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2.5±8.9)岁;病变部位:左侧14例,右侧6例;病程5 h~2年,平均病程(38.7±230.5)d。Semont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2.7±8.5)岁;病变部位:左侧13例,右侧7例;病程4 h~2.5年,平均病程(38.6±291.4)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6 mg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进行基础治疗,3次/d。Epley组患者采用改良Epley法进行治疗,即:①患者先于治疗床上取坐位,将头旋转45°偏向患侧;②迅速躺下在肩部垫放的枕头之上,伸直颈部,使头置于床面,患侧耳部朝下,保持30 s以上,观察眼震消失为止;③维持头颈部屈曲度,且不转动肢体躯干,将头转动90°至健侧,保持30 s左右;④将头部与肢体躯干一同向健侧转动90°,侧卧于治疗床上,保持维持30 s左右;⑤保持头部位置,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缓缓坐起,将头部转正后,前倾20°。Semont组患者采用改良Semont法进行治疗,即:①患者先于治疗床上取坐位,将头旋转45°偏向健侧;②迅速向患侧进行侧卧,耳后部位接触床面,保持30 s左右;③维持头部偏侧角度,将头部与肢体躯干整体坐起,并快速向健侧进行侧卧,使得健侧额头部位触及床面,保持30 s左右;④随后坐起,恢复初始体位。两组患者皆按照相应规范动作操作3次/d,在位置性眩晕消失24 h后停止治疗,随访观察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患者眩晕、眼震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患者眩晕、眼震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③无效:患者眩晕、眼震等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康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时间(7.1±1.0)d与对照组的(7.5±1.2)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5,P=0.259>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心悸发生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n(%)]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源自于前庭的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坐起、躺下、低头、抬头、转头、翻身等某个特定的体位时出现短暂眩晕,是目前临床上能引起眩晕的所有内耳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在一般人群中的累积发病率高达10%以上,急性发作时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生活质量影响,也给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医疗与经济负担[6,7]。大部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病因并不明确,主流观点认为其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患者在慢性中耳炎、耳硬化症、梅尼埃病等中耳及内耳病变或者内耳感染、耳部手术、内耳免疫性疾病等情况下,耳石自椭圆囊脱落进入半规管所致。高龄、偏头痛、骨质疏松、高脂血症、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痛风、维生素D缺乏症等代谢性疾病都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常见危险因素,导致耳石的成分发生变异,易于脱落而造成耳石症。耳石症发作大多是在患者头部位置突然变化中发病的,手法复位是大部分耳石症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手法复位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病程的持续时间。改良Epley法与改良Semont法都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物理治疗方法,但二者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改良Epley法是通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充分的运动改变头部位置,移出后半规管中的耳石,将其复位于椭圆囊[8,9];改良Semont法则是通过快速、大幅度的头部与肢体躯干整体运动,通过惯性作用将耳石从最低沉积点移动到半规管,沿其返回椭圆囊,实现耳石复位[10,11]。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康复时间、复发率以及眩晕、恶心、呕吐、心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认为,这说明改良Epley法与改良Semont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及复发风险基本相当,值得推广应用。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同时还发现,改良Semont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患者的动作幅度与速度要求较高,适用于年龄相对年轻、运动功能较为健全的患者;而改良Epley法的动作相对缓慢、温和,比较适用于体型偏胖、行动不便及不宜剧烈运动的患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作者认为有几点需要尤其注意的事项:①耳石复位前,应当充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梗、胸腔大量积液或脑出血等心血管、肺部和颅脑活动性病变,当患者存在生命体征不稳或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时,应当先及时纠正病症,待病情基本恢复稳定后,再进行相关检查和复位[12];②如果确定没有绝对禁忌证后,需要进行眩晕变位试验检查,并向患者解释清楚检查的目的,尽量降低患者的不安和恐惧心理,使之能更好配合体格检查和手法复位操作的实施[13];③在进行变位检查和手法复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耳石在重力方向上的自然沉降效果,避免粗暴和追求速度的做法,减少操作过程中的损伤;④在部分患者的检查或复位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如果这些症状过于严重,患者无法耐受,则应当适时终止诊疗,待调整干预后再继续实施有关操作[14];⑤耳石复位后,要在复位后的3 d内,采取头抬高30°左右的高枕健侧卧位或平卧位,在术后第4天恢复正常卧位;⑥要尽量避免仰卧起坐、跳绳、打球、颈部按摩等头部剧烈运动,多饮水、多休息,保障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⑦手术复位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眩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等耳石刺激残留症状,大多会逐渐恢复,如何病情迁延不愈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则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综上所述,改良Epley法与改良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及复发风险基本相当,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眼震规管耳石
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诊治策略
42例轻嵴帽患者的眼震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
12例复位过程中转换为前半规管BPPV的后半规管BPPV病例分析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①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内耳及相关解剖结构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