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乾 孔志强 张福兴 柳旭洲
成年后因为退变引发的侧弯为退行性脊柱侧弯,为特殊疾病类型。特别是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深,退行性脊柱侧弯患病例数显著增加。因为患者脊柱功能有所退化,或者因为骨质疏松引发的骨骼逐渐变脆,致使椎间盘产生退变或者脱位,从而产生脊柱侧弯[1]。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会产生腰腿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次研究主要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6∶14;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1.3±4.3)岁;平均病程(3.6±1.1)年。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5∶15;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2.6±4.2)岁;平均病程时间(3.7±1.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术进行治疗。患者采用俯卧位,切口为腰背部正中位置,充分暴露患者关节以及椎板等,充分减压狭窄位置处的椎管,松解受压神经根。
观察组患者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患者采用俯卧位,充分暴露患者脊柱侧弯,将软枕放置在患者两边髂部,架空胸腹部,有助于患者呼吸。经过X线C臂机对侧弯脊柱进行观察,对手术位置的椎弓根水平予以确定,切开位置为病变棘突两边,钝性分离椎板,有效清除椎管软组织,在椎弓根中放置椎弓螺钉,充分减压狭窄椎管和周围神经管。剔除棘突位置,将患者患侧椎间盘摘除,选择相应的椎间融合器放置在椎间内,减压植入侧椎弓根螺钉。对手术切口进行冲洗并缝合,而后放置引流管,观察患者手术后情况,进行感染预防。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Cobb角、VAS评分。选择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疗效,显效:经治疗后消除症状表现,JOA评分改善>60%;有效:经治疗后症状显著缓解,JOA评分改善25%~60%;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任何改善,JOA评分改善<25%[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VAS评分分值范围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情况越严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32/4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24.58±1.63)°小于对照组的(36.62±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2.08±1.0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3±1.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退行性脊柱侧弯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引发椎间撕裂出现磨损,增加了脊椎后柱压力,小关节突关节面产生磨损现象,加重了退变情况,致使小关节走向方向发生变化,小关节位置咬合关系异常,致使小关节处发生了变化[4]。退行性脊柱侧弯是一种脊柱老化性疾病。脊柱从正面照片投影后是一排直的序列,如果出现了弯曲称之为侧弯。导致退行性脊柱侧弯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①椎间盘两侧的不均衡,两侧椎间盘,椎间盘左右侧以及小关节退变速度不一样,就会出现脊柱侧弯[5],这种侧弯是从轻到重慢慢发展的,过程虽然很慢,但是如果出现,则会不断的发展;②患者椎间盘关节突关节角度不正常,此外由于椎间盘产生变化,松弛了患者的韧带,倾斜了椎体,患者冠状面产生侧凹,从而增加了凸侧的压力,关节突关节产生较为严重的退变,使得关节突产生增生,中央椎管和椎间孔间的间隙逐渐变窄,对椎体稳定性产生影响,使得椎管形态和神经根间关系产生变化,压迫神经根。
就目前而言,临床通常选择手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主要原则为稳定患者脊柱,此外还需要纠正患者脊柱畸形情况,对患者外观予以改善。而单纯对患者实施椎管减压术,对于疾病治疗虽然存在一定的疗效,但是此种治疗方法对严重椎管狭窄,并且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现象不明显者较为适用。临床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主要采用内固定方法,由于自身和组织间存在相应的相容性,此外可对稳定性予以固定,安全性良好。为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进行治疗可对患者脊柱稳定性予以保证,此外可对畸形进行校正,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外观。与此同时,经过C臂机X线可了解患者患处,对其实施想要的治疗,在提升临床效果的基础上缓解身体内部损伤,此外内固定术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手术安全性显著。
此次研究将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经过分别治疗后可知: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32/4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24.58±1.63)°小于对照组的(36.62±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2.08±1.0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3±1.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退行性脊柱侧弯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将患者的症状表现予以改善,具有临床可行性。
然而在对患者实施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①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放置椎弓根螺钉,而后将其椎间盘摘除,最终对患者的侧弯情况进行矫正,此种做法可缓解椎间盘对患者形成的牵拉力,以此将畸形纠正难度降低;②手术过程中选择压缩凸侧对患者侧弯进行矫正可缓解其脊髓以及神经根损伤情况,如果矫正效果较差,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凹侧撑开[6]。
综上所述,将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应用于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治疗中可将总体疗效提升,确保脊柱稳定性,可改善患者疼痛感,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