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南头古城更新设计策略

2020-07-22 09:52黄梦兰王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

黄梦兰 王阳

摘 要:多元文化正在成为推动提升城市社区文化活力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多元文化的视角,论述多元文化同城市更新设计的辩证关系和多元文化在城市更新设计概念规划、空间设计和后期维护三个层面的落实,为促进提升广东深圳南头古城的社区文化活力找到更新的方法。

关键词:多元文化;城市更新设计;南头古城

解决“城中村”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城市更新设计的主要导向之一。而当今一些城市的城市更新设计思路,大多受利益影响而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效益背后文化的支撑作用,使城乡社区逐渐被瓦解,不能形成影响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底蕴,最终导致城乡社区的衰落,形成新的“城中村”。旧区更新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环境改善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区结构重组、社会文化再造的过程[1]。

文化给城乡社区的支撑作用是全面、深刻、长远的,贯穿城乡社区发展的始终,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能够实现生产再创造[2]。要保证城乡社区不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文化活力。

一、南头古城概况

南頭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其始建于东晋,见证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郡县变迁,直到晚清,其一直都是深港地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南头古城留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其保留了“六横一纵”的传统街巷格局,留存了数十处省级、市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等,对南头古城文化的存续和社区文化活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来务工人员也带来了各自家乡的风俗习惯,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南头古城相互交融,使得南头古城拥有丰富多元的社区文化。

由于南头古城大量的历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南头古城已经落后于深圳市的总体发展脉搏,出现了居住条件差、道路狭窄难行、公共空间缺失等诸多问题,从城市变成“城中村”。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代表性群体的“城市村民”,不愿也没有能力对南头古城的多元文化的留存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使得古城内部的多元文化仅靠政府力量等外部力量进行留存,从而忽视了城市内部的社区文化活力,使得南头古城的社区文化内涵不能发展,居民对南头古城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不强,始终不能自发形成“城市主人翁意识”,始终不能形成植根于古城居民认同感的古城社区文化,致使古城内部的多元文化逐渐流失,最终导致南头古城的多元文化濒临消失。南头古城已经演变成为文物古迹、“城中村”、旧厂房三重叠加的形态[3]。

二、多元文化与城市更新设计

深圳作为因国家政策而兴起的移民城市,其广阔的地域上拥有数种不同的文化。其中,按时间性可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如南头古城内部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按狭义空间分为本地和国内其他省级、地级或者县乡级地方文化,如在南头古城居民日常社交活动中,来自不同地方的居民用以交流的方言;按广义空间则分为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如古城内部同时存在教堂和传统祠堂。

城市更新设计作为在旧城基础上的城市改造,需要某种动力来支撑构思和落实。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划分看,南头古城内部丰富的文化遗存都共同为南头古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而这种动力正是当今城市更新设计所需要的。

因此,多元文化给城市更新设计提供了内在动力,而城市更新设计又是多元文化的落实,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

三、多元文化在规划层面的落实

(一)概念规划层面:落实永续发展基本价值观,发掘内在文化

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从业者的基本价值观,应该在每一次的规划设计中予以体现。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城市地域,依托于城市社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对城市文化的发掘、存续和发扬已经深深根植于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中,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刚性规范中更具亲和力的一面。面对“城中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行政的强制力已难以得到预期效果,或许能通过概念性的城市规划顶层设计,找出南头古城内部所具有的多元文化因子,来作为推动整个南头古城更新的催化剂,为古城更新设计的具体安排提供一个更具实践性、亲和力、创新性的指引。

(二)空间设计层面

1.街巷格局设计:凸显传统街巷格局,回归传统社区场所

南头古城完整地保留了“六横一纵”的传统街巷格局,传统街巷格局作为古城由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应该予以保留。同时,南头古城内部各种新建的现代建筑在空间上破坏了传统的街巷格局,应该视其建筑质量优劣予以处置,从而凸显出古城固有的传统街巷格局。

街巷串联起城市中的各个街坊,由街巷格局同街坊生成的各种物流、人流、信息流交汇融合的空间,变成了场所。传统的社区场所是一个街坊中文化交流最集中、最具有活力的空间,其往往形成社区中心,如今依然如此。而古城内部高度集中的建筑群和狭窄的小巷使得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空间由室外变成室内,人际交往因此逐渐从活跃走向低沉,场所的作用也逐渐式微。为找回传统的社交形式,在街巷格局的设计方面应着重考虑到设计大量人群的集会场所,由点及面,以文化活动渐进式激活古城复兴[4],使古城内部的“街坊感”回归居民视野,推动古镇居民交流和多元文化的碰撞,最终形成独特的南头古城文化。

2.建筑设计:保留传统建筑原真,不同建筑风格融合

多元文化的理念最终会落实到实体设计层面上来。建筑作为凝结的文化,是城市更新设计的重点。在南头古城内部,不同时代的建筑、不同地域风格的建筑、不同结构质量的建筑星罗棋布,如何处理不同文化风格建筑群落之间的关系,是古城城市更新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南头古城的城市更新设计重点在于“古”字,即保留和延续南头古城内部的传统文化,并使之成为南头古城多元文化的主干。因此不仅要对传统古城内部的文保单位、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还要对建筑质量较差的进行内部维护和立面修缮,还原其应有的功能,保留其传统风格,更应以通过提升其使用率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不再“久居深巷”。

在存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为其他文化的传播提供建筑依托。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要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策略,即以不同地域人群为导向,集中聚居区以单个大体量为依托,分散聚居区以群体小体量为依托,使得古城内部的文化建筑分布均匀,不同地域的人群能产生相同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产生对南头古城的认同感。

对于破坏或者扰乱了建筑文化的新建建筑,按照其建筑体量、建筑质量和建筑高度等因素对建筑文化的影响程度进行拆除、留置或者归化,以服务于南头古城的总体文化风貌。

3.环境设计:注重周边环境协调,延续古城历史文化

环境设计在城市更新设计中的位置同样重要。在古城更新中,为居民、建筑和多元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生态格局是古城文化活力的动力来源,是维持古城文化多元的重要组成部分[5]。创造良好的环境,就是为居民的居住、工作、通勤和游憩提供完善的基础条件或设施。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居住环境和游憩环境问题。对于居住问题,可采取建筑内外修缮、给排水设施维护、环卫设施整治等措施予以解决;对于游憩环境问题,通过延伸中山公园和南城门绿带、在古城内部开辟小块绿地和种植乡土树种等园林绿化工程予以解决。

对环境的细节处理也不可忽视。对古城内部进行统一的标识系统设计,能凸显各种文化的特色,使古城内部文化充满活力,进一步提升居民对南头古城的文化认同感。

(三)后期维护层面:分期建设、社区主导、公众参与

南头古城的更新不是一蹴而就式的,而是渐进式地演变。按更新时序分类,可将南头古城更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地对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保护建筑等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最大程度地保留不同文化建筑的原真性。第二阶段:对居民生活环境进行提质升级,使南头古城的居民生活状况得到好转。第三阶段:对空间格局、建筑和环境进行细节整治,全面提升南头古城文化形象。

在分期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应该以社区主导、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此举既能提高社区在南头古城多元文化留存的主导作用,又能强化居民在多元文化延續的主体作用。

四、结语

现阶段,文化软实力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南头古城一直是深圳市汇集多元文化却经济落后的“城中村”之一。为帮助南头古城走出发展困境,多元文化的视角下南头古镇城市设更新设计应该围绕概念规划、空间设计和后期维护三个层面,具体落实包括:第一,街巷格局设计方面凸显传统街巷格局,回归传统社区场所;第二,建筑设计方面保留传统建筑原真,不同建筑风格融合;第三,环境设计方面注重周边环境协调,延续古城历史文化。通过前期的概念规划定位、中期的空间设计具体实施和后期维护三个层面的运行,能有效促进古城的多元文化繁荣,进一步提升古城内部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古城发展注入社区文化活力。

参考文献:

[1]邹兵,王旭.社会学视角的旧区更新改造模式评价 基于深圳三个城中村改造案例的实证分析[J].时代建筑,2020(1):14-19.

[2]许晶.文化与空间:历史街区复兴实践中城市文化资本的转换与反思: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2-88.

[3]张慧娟,UABB.城中村只能一拆了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Z1):20-24.

[4]李聪毅,刘勘,张雪娟,等.南头古城保护与更新[J].建筑实践,2019(7):96-103.

[5]陈可石,梁宏飞,罗璨,等.文化复兴视角下古镇城市设计实践:以河源市佗城镇详细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8(3):66-71.

作者单位:

黄梦兰,内江师范学院。

王阳,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