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环境对建筑营造的发展影响

2020-07-22 09:52许轩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济文化

许轩晨

摘 要: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历史传承悠久,是苏州古典园林建造的基石,让苏州园林在世界享有盛誉,但伴随着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其发展趋势不如从前。文章从香山帮技艺传播的盛况开始阐述,结合实例论证来分析香山帮的建筑特点以及艺术特征,并找到香山帮发展势态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香山帮;文化;经济;艺术营造

一、香山帮技艺传播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香山帮得名于一个地方,此地位于苏州古城太湖边上,名叫香山。此地从古时候开始就出建筑工匠,他们被称作“香山帮匠人”,他们尤其擅长复杂精细的传统建筑技术,甚至有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为“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香山帮匠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与现在地图上的分区不完全相同,香山帮的建筑活动的范围其实还受到当时的经济圈和文化圈的很大影响。据史料记载,早期的江南地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只是一个方位的概念,主要是长江中下游以南,五岭以北的地区。在唐朝,江南更是作为一个行政区出现,包括如今的浙、赣、湘和闽、苏、皖的部分地区。而到了明清时期,江南通常是以苏州、松江、常州、嘉兴等地为主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江南区域的范围在不断缩小,逐渐靠近太湖以及周边地带。这一地区的特点就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再从建筑文化上看,“吴越文化圈”的建筑特征与香山帮建筑特征特别相符:使用月梁抬梁体系,常使用轩,结角为嫩戗。除此之外,香山帮匠人的活动还受经济的影响。因为匠人们在进行建筑活动时,必然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建筑技艺,让香山帮的技法得到促进和交融。在古代,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苏州正是以京杭运河连接无锡、嘉兴等地,随着运河贸易的往来,以苏州为经济中心的香山幫技艺传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受到计成《园冶》等书籍的影响,香山帮的名声从南至北得到传扬,由此,不少香山帮的匠人们来到北方参与了官式建筑的建造,这一举动必然会对南北建筑的工艺技法以及造型产生很大的影响。

苏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盛产稻米、油菜、小麦,还有各种丰富的水产品。香山帮匠人活动的财力支持正是苏州发达的经济。好的建筑当然离不开好的建筑材料,传统建筑材料中最重要的当属木材、石材、瓦片等。苏州周边的山地,绿植茂密,匠人们可以就地取材,特别方便。苏州当地的太湖石、花岗岩、石灰石和黄石也是本地的优质石材。更有被皇帝钦定的“御窑”在苏州,生产优质砖瓦。但是,随着园林建筑大肆的建造,对于原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一建设速度远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匠人们不得不考虑可替代的材料。就拿香山帮的彩画工艺来说,其一开始采用的是天然颜料,百年不褪色,后因为原料稀缺,价格高升,变得罕见,取而代之的是化学颜料。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化学颜料在制作和颜色上比传统颜料更加方便简洁,但从保护传统工艺的角度来说,这一传统制作颜料的工艺技法的流失传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再看苏州的人居文化环境,苏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累极其丰厚,著名的有吴门画派、桃花坞年画、篆刻、昆曲等。据统计,苏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0多项,其中传统美术和手工艺占半数以上。这些深厚的文化和高超的技术对苏州园林、建筑、风俗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私家园林的代表,尤其能突出香山帮建筑渗透的文化和人文气息。比如,园林之中常会有“琴室”“书屋”“戏台”等建筑,让园林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许多文人和画家也会参与到园林的设计中,如始建于元代的狮子林,是清代工匠根据著名画家倪瓒的《狮子林图》、徐贲的《狮林十二景图》重修的。明代吴门四家中的文徵明也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园林中处处体现诗情画意。由此可见,香山帮技艺的发展深受文化艺术的影响。园林建筑的样式上的多样化,需要艺术奠基,就拿亭子的造型来说,由一开始的简单的象征符号到一些几何形状再到趋于复杂的如梅花、海棠、扇形等形状的亭子,这使得亭子的表现力更为突出。不一样的亭子有不同的施工方法,而且不同的场合亭子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匠人们的工种得到细化。其实不光是亭子,香山帮的其他建筑技法大都如此,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建筑的形式和内容、技术和工艺都在日益进步,日趋完善。这些都是时代审美观念变化的产物。

二、香山帮建筑的特点

(一)民居建筑布局和类型

苏州的民居和园林建筑是最能体现香山帮建筑特色的,小桥流水,诗情画意,吴文化的渗透,让整个城市有“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意境。宅院建筑之间常常使用象征有意味的手法,来营造特定的氛围。比如大型的城市住宅,在布局上严格按照古代封建社会的伦理制度和礼仪规范,君臣父子、男尊女卑的观念烙印。香山帮的传统住宅布局,是以“间”为单位的,而横向的三到五“间”被称作一“落”,“三落五进式”是典型的大型住宅。不同类型的房间在位置、规模和装修细节上都有不同的要求。

再如苏州的水乡民居,在布局上讲究因地制宜,变化多端。水是体现建筑之间关系的重要脉络,受人们的生活习惯影响,水乡民居在布局上没有硬性的规范要求,更多是为了方便居住者的生活常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古镇沿着一条小河而建,呈现出线性布局。河道两边是民居,桥梁连接河岸两边,建筑、河水、船舶成为景观要素,富有特色。另一种常见的是网状布局,互相交织的河道会把古镇分割成不同区块,有的地方视野开阔,有的地方显得紧凑,疏密聚散合理,让这个空间显得生动活泼,丰富了景观节点。正如水乡同里,古镇由十五条河纵横划分为七个区块,民居临水而建,舟船贯穿其中,充满了邻里生活气息,这也正是最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苏州园林的布局和建筑类型

苏州园林在布局上整个活动中心多以厅堂为主,再根据不同的地形、规模、主题来建造。在厅堂的对面,经常会设置一些配景,如假山、花木盆栽。周边的空间会和山水形成一个景观。再将亭台楼榭合理穿插其中作为整个园林的枢纽,形成一个既可以居住又能游玩的环境。建筑作为园林的主体,可以供人观赏和使用。例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座轩,建筑的平面如同扇形,位于一水中小岛上,一面是池水碧波涟漪,一面是山林树木葱葱,可以在此观景赏鱼,池中的荷花游鱼,营造了一定的意境,正呼应了“与谁同坐”。

苏州园林的建筑类型主要为厅堂、楼阁、榭舫、廊亭。其中厅堂是园林建筑的主体,按照空间划分可以分为轩、内四界、后双步。天花常使用轩,因为轩不仅可以防止灰尘掉落,保暖隔热,还可以用来装饰空间。屋顶最普遍的则是歇山式或者硬山式。楼、阁建筑一般散布于园林之中,分上下层,值得注意的是楼的建筑体量有一定约束,不宜过大,为了整体的和谐,往往会把建筑的上层收缩一些,让建筑的体块感稍显灵动。而阁的屋顶有所不同,是使用歇山或攒尖顶。平面多为方形和多边形,主要用来观赏风景。榭、舫一般都是建造在水边,榭顶一般是歇山回顶,在屋角处会有翘起,坐落在水岸边显得跃然生动。舫则是一种以船为型的建筑,供人眺望观景。在园林的游览之中起到导线作用的是廊、亭,游廊可以根据地势高低变化,用蜿蜒曲折的路基将其他建筑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而亭作为节点,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憩之地。

三、香山帮建筑的艺术形象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香山帮技艺的传播深受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尤其是苏州这一地区的审美意象,时常可以在建筑形态布局上得以体现。如我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对苏州景观的总体性概括,而这一总结是苏州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体现。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我们对自然景观的崇拜不仅仅是为了模仿它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去探索人与自然交融的情愫。换句话说,人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自然的产物,无论脱离了社会还是自然,都会产生失落感。因此当社会生活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回归自然为特征的园居生活作为居住形式的补充,就必然成为使人们文化心理得以平衡的重要方式。除了宛若自然的景观,同写诗作画一般,为了营造有层次的意境,一个包含诗情画意的主题也必不可少,例如网师园,是以渔隐为主题,有归隐之意,园中的建筑、植物等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安排。再比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正是“雨打芭蕉室更幽”的意境展现,在建筑旁有一潭池水,岸边种着芭蕉,雨滴滴落在芭蕉叶上,从视听感官上,给人以幽静的感觉,使人自然产生一种怡然自得的心态。当然,苏州园林中最具诗情画意的艺术形式是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空间变化,可以简述为:“以小见大,蜿蜒曲折,咫尺山林,对比变化”。游人处于园中,时而视野开阔,时而景色幽静,更有步移景异、万千气象的快感。

香山帮建筑营造除了在意识形态上有艺术性的表达外,同样在视觉载体上也有珍贵的装饰艺术傳承。著名的当数油漆彩画艺术和雕刻艺术。油漆彩画具有防潮、防腐、美化的作用,既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实用,也可以作为艺术传播的载体。香山帮的雕刻艺术也极为精湛,有石雕、木雕、砖雕三类。题材主要以动物花草、人物故事为主,偏写实。在构图上并不拘谨,反倒显得生动活泼。

四、结语

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火热交融的背景下,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香山帮建筑的优势已经日渐衰落,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经济文化对香山帮的影响,它能促进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的广泛传播,也能抑制其发展。苏州古典园林的建造得益于香山帮匠人的智慧,但随之而来的新中式园林也在不断涌现,这是传统与现代的过渡。只有把握好历史的传承,才能明确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托,马全宝,冯晓东.苏州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孟琳.“香山帮”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刘卫平.苏州古典园林的隐逸文化审美意象[J].前沿,2008(9).

[4]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猜你喜欢
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经济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