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海 儒
(陕西理工大学 西北联大研究所, 陕西 汉中 7230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旅游业以其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而成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改变传统旅游业有效供给不足、市场不规范等现状,探索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势在必行。2010年,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连市滨海旅游经济圈产业规划》中提出的“全域旅游”概念,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2016年1月29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所作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全面拉开了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序幕。报告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2016年2月和1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共有500个城市入选。陕西省汉中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进入国家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
汉中市位于陕西南部,境内山体、河流、盆地等自然地貌,以及独特的森林、动物、植物、水等资源体系,为汉中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汉中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国汉文化奠基之地,有一批两汉三国遗址,而且是抗战时期有名的后方军事与文化重镇,留存有众多的抗战文化遗迹。为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使“全域范围内一切可资利用的旅游吸引物都被开发形成吸引旅游者的吸引节点、旅游整体形象突出、旅游设施服务完备、旅游业态丰富多样、能吸引相当规模的旅游者的综合性区域空间”[2],2016年8月,汉中市公布了《汉中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汉中市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可惜,此规划对以西北联大遗址为代表的汉中抗战文化资源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西北联大研究从2012年以来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姚远著《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分合及其历史意义》[3],余子侠、王海凤著《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合分成败论》[4],张亚群著《论西北联合大学的学科发展及其贡献》[5],梁严冰、方光华著《抗日战争与中国高等教育》[6],陈海儒著《西北联大的筹设与抗战时期西北高教战略》[7]等。同时,基于民国期刊资料、档案资料的西北联大史料库建设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如:西北大学西北联大研究所编《西北联大史料汇编》[8],陕西省档案局(馆)编《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档案史料选编》[9],西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史料摘编(1937—1949)》[10]。这些史料基本上囊括了目前所见的档案资料及期刊资料,为西北联大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但是关于西北联大遗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尚没有展开。本文拟在实地考察和研读相关史料、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探讨全域旅游背景下西北联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期达到保护西北联大遗址、传承西北联大精神,为地方全域旅游开发建言献策的目的。
1.西北联大遗址的形成及现状
汉中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在历史时期每逢乱世,汉中常成为一方避乱的乐土。两汉三国及抗战时期汉中的繁荣和发展就是典型的例证。
1938年4月,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等校院组成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因当时的汉中没有能够全部容纳上千师生员工的校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六个学院只得分设在三县六地:农学院设在勉县武侯祠;医学院先借用位于当时南郑城区(今汉台区)的汉中联立中学校园,后移至古汉台,再迁至城区东郊马家庙,附属医院设在马家庙附近的文家庙;校本部、文理学院及工学院的大部分学系设于城固县城区的考院;教育学院(后改称师范学院)设在城固县城区的文庙;法商学院借用位于城固县城郊的简易实业学堂的校园;体育系、地理系、土木工程系、文理学院教工分部及西北联大附中高中部设在城固县城南约20余公里外巴山浅山地带的古路坝天主教堂。
1938年7月和1939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经两次分立,并融进新的办学力量,组合成五所独立的院校: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农学院一成立,即迁往当时的武功县张家岗(现在的杨凌)办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办学地址为城固县古路坝和七星寺。国立西北医学院依然设在当时南郑城郊(今汉中市汉台区东郊)的马家庙和文家庙。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位于城固县文庙,1944年全部迁往甘肃兰州办学。国立西北大学办学地址在城固县考院及简易实业学堂。
1946年夏,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奉命迁往西安、咸阳,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的五个独立大学在汉中办学的历史至此结束,在汉中的校舍归还于原租借单位。70多年来,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的五个独立院校在汉中的办学遗址和遗迹(为行文方便,下文统称为“西北联大遗址”)有的被损毁,有的被拆迁,有的挪作他用,也有的较好地留存了下来。
目前保存较好的西北联大遗址有:医学院办学地——汉中联立中学旧址(现汉中市汉台区中学巷汉南书院旧址)、古汉台(现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汉台博物馆),师范学院校舍——城固县文庙大成殿(现城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内),法商学院旧址(现城固第一中学校内),西北工学院旧址古路坝修女院等。城固第一中学校园内的“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城固县董家营乡古路坝村的“西北工学院旧址”、城固县文庙大成殿,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2.西北联大遗址的历史价值
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使汉中迅速成为知名的后方文化重镇。同时,西北联大的组建、分立,有众多高校参与其中,一方面担负着收容战区优良师资及学生的重任,为保留中国高等教育的文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成为西北大开发的智力之源。比如,参与组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高校有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参与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的院系有: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等;西北联大在办学过程中还生发出一些学校,如由国立北洋工学院部分师生建立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今西康学院的前身)等。
西北联大的成立不仅是汉中作为抗战时期后方文化重镇的标志性历史事件,还是陕西和甘肃高等教育的“老祖母”,“以完整的学术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11],有效改变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极端落后的局面,成为西北地区高校的源头。现在陕甘地区高校中70%都是由它生发出来的。比如今天的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无不与西北联大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与西北联大有直接或间接继承关系的高校有20余所。随着西北联大研究的深入,这些与西北联大相关的高校不仅组建了以互帮互助、加强交流为目的的“西北联大联盟”,而且日渐形成组织师生员工赴西北联大旧址寻根的热潮。
可以说,西北联大遗址既是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重要标志物,是西北高等教育源头的见证,又是西北联大相关高校联络情感、共同追寻办学精神的重要纽带,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3.西北联大遗址的文化旅游禀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12],近年来已经成为共识。旅游和文化的有机融合就是文化旅游,它以文化现象为旅游对象,实现“旅游+”和“文化+”,最终达到“社会各行各业+文化+旅游”的全域旅游模式。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提高旅游产品的品质不仅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而且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13]文物遗存、遗址或遗迹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是能够满足人们探究欲的重要旅游资源,完全可以打造成具有很高社会效益的旅游吸引节点。
西北联大遗址的强大文化魅力,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它开展的文化寻根活动略见一斑。20世纪80—90年代,不时有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的师生从海外到汉中寻访当年的老校舍。2001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的师生共同组织了“西迁之路‘蓝天情’大学生自行车寻访活动”,开展了寻访西北联大在城固及古路坝旧址的系列活动。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在古路坝建立了“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纪念碑,此后每年都组织多批师生赴古路坝进行研学考察。2007年10月,西北大学在城固考院小学建立了“昭学励志碑”,并着手系统研究西北联大史。201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在国立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旧址——汉中市汉台区文家庙小学内树立了“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2015年以来,天津大学多次组织教师和学生到汉中进行西北联大研学考察。2017年5月,西安科技大学在古路坝立了题写着“溯源志远”四个字的纪念碑,纪念与西北联大的血脉之缘。近几年,西北大学每年组织新进教师重走西北联大南迁路、考察西北联大旧址、聆听有关西北联大的讲座;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以古路坝为研学基地,开展了多次古路坝研学考察。
尤其是2012年10月第一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西北大学召开,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对西北联大的深度研究。此后,随着每年一届的“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高校到汉中考察西北联大办学遗址,挖掘西北联大文化资源。
不难看出,西北联大遗址是西北联大师生和他们的后人寻根的重要依托,是弘扬抗战精神、追溯中国高等教育史的重要基地,具有明显的文化旅游禀赋。
4.西北联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常用到SWOT分析法,S(strengths)是指优势,W(weaknesses)是指劣势,O(opportunities)是指机会,T(threats)是指威胁。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作为决策依据。
表1 西北联大遗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北联大遗址具有很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西北联大遗址作为汉中文化旅游的亮点之一,会越来越成为汉中旅游的强劲生发点,甚至会成为汉中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支柱和特色项目。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具有很强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的西北联大的文化旅游功能,把西北联大遗址从旅游吸引物成功打造成旅游节点,在旅游开发中除了实施差异化、精品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外,还必须遵循遗址保护优先原则、研究宣传并重原则、全行业统一规划原则,促进西北联大文化旅游资源和现有的“绿色+”和“红色+”旅游资源融为有机整体。
第一,遗址保护优先原则。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区域保护性开发理念,注重区域旅游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的协调,强调对文化遗址的活态保护与高效利用,从而使遗址在区域内发挥应有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西北联大现有旧址的保护优先原则,是指尽量保持遗址的“本真性”,少建或不建虚假的遗址;在西北联大遗址原有建筑完全流失、遗址被其他单位占用的情况下,可以由文物部门树立遗址标识进行简要介绍,以供参观者观瞻、纪念,同时作为全域旅游中的一个旅游吸引节点参与到区域旅游建设中。
第二,研究宣传并重原则。对西北联大的研究和宣传不仅是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还是西北联大精神的传承,更是西北联大造福汉中人民、普惠社会大众之举。西北联大的研究工作主要由学者来完成;西北联大的宣传工作由西北联大各相关学校及相关政府部门来进行,可以通过影视剧、话剧、旅游演艺等视听艺术手段来完成。
第三,全行业统一规划原则。全域旅游本身就是“全行业”的构建。“全行业”不仅限于政府管理部门,而且是社会各界,既要有稳定的研究队伍、相应的宣传部门,又要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西北联大的部分遗址分散于乡村之中,道路尚不通畅,周边环境也亟待改善,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全域道路的提升,包括道路的加宽、绿化、特色化标识树立、周边环境的整治如“乡村厕所革命”等。另有部分西北联大遗址位于教育机构之中,如何协调发挥西北联大文化遗址的旅游功能与现有教育机构正常运作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文化旅游部门与相关机构的深层沟通与合作。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有必要以西北联大遗址为主线,串连起周边各种文化遗产,将线性空间充分填充,将汉中奇山秀水(绿色)自然旅游资源与独特的西北联大文化旅游资源(包括红色文化和抗战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将自然、人文景点串连起来,丰富旅游线路,形成新的旅游格局。下面将以点域规划、线域规划、面域规划、全域规划分层级阐明西北联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1.点域规划
点域规划即通俗上讲的景点规划,是指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西北联大遗址分散在汉中市的勉县、汉台区、城固三县多处,基于这种分散性及保护、利用现状的不同,西北联大遗址的开发可分为以下几个点域分别规划(见表2)。
表2 西北联大遗址开发点域规划
点域规划中划定的核心景观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重点予以规划和建设,核心景观以外的几个点域已经不可见明显的西北联大相关信息,所以在规划上以立碑为主,形成旅游节点即可。点域规划中的西北联大文化旅游资源适合当地人的休憩自主游及西北联大相关学校的专项游学,可以选取一点或者多点。一般来说旅游的时间不长,以半天至一天为限。
2.线域规划
线域规划是在已经搭建好的点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尽可能地形成旅游环线,一般来说要和食宿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目前汉中的交通及客源情况,西北联大遗址可开发东、西两条旅游线路。东路借助西成高铁、西汉高速、十天高速、汉中机场等交通线,以及汉中火车站、城固火车站、汉中机场等附近便捷可靠的租车平台。具体线路为:城固高铁站或西汉高速公路城固出口——城固县体育场及周边景点——城固一中——七星寺——古路坝——马家庙旧址、文家庙小学——古汉台、汉南书院——勉县武侯祠。此线适合两天游,食宿在汉中。西路为:西安——宝鸡——凤县——留坝张良庙——勉县武侯祠——汉南书院、古汉台、文家庙小学、马家庙旧址——七星寺——古路坝——城固县城各遗址。西线基本上是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初春迁往汉中所走的路线,穿越秦岭所需时间较长,所以总体上需2—3天行程,食宿在汉中、城固两地。这条线路特别适合大、中、小学校师生的短期游学。
3.面域规划
西北联大历史系师生曾对汉中丰富的两汉三国文化遗址如张骞墓、武侯墓、武侯祠、定军山、马超墓、萧何墓、樊哙墓、汉王台、张良庙等做过考察或开展过考古活动;西北联大地理、经济、矿冶工程等系师生曾考察过秦岭及巴山谷地、汉江流域及古渡口、汉中周边村镇等,可谓足迹遍布汉中域内。
面域规划是在线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旅游半径,将西北联大师生游学、科研考察过的地点均包含在内,增加旅游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向外扩张的旅游网图。它以勉县、汉台区、城固县为核心,兼及南郑区、留坝县、宁强县、洋县等,将乡村旅游、秦巴自然风光旅游和汉中市正在规划的“两汉三国城市旅游发展核”有机融合。比如,结合汉中市与西安迈科集团正在打造的“古路坝国际研学小镇”项目,以国立西北工学院遗址为核心,恢复抗战时期古路坝教堂的主要建筑,复原国立西北工学院的校舍、操场、围墙等,建设西北联大遗址公园,形成西北联大核心旅游园区。西向将勉县、汉中等地的西北联大点域旅游节点有机地和“两汉三国城市旅游发展核”相结合;北向打造以桔园风景区、湑水河小北河流域、五门堰水利遗址为核心的旅游网面;南向从古路坝国际研学小镇向外延伸,加入古路坝周边的盐井坝盐井遗址、霸王寨日食观测点遗址、巴山红色文化遗址等的考察与寻访,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秦巴动植物参观、巴山天坑景观探险等项目;东向延伸至洋县境内,以蔡伦墓祠、开明寺塔、智果寺、良马寺觉皇殿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串连起洋县境内的历史文化项目,如抗战时期国立七中遗迹、谢村镇东韩民居等,形成东向旅游面。
西北联大文化旅游资源的面域规划中,每个面均以3—5天为宜,食宿在相关县城及旅游景点,客源以西北联大师生后人及对地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旅客为主。
4.全域规划
全域规划以全域旅游为指导思想,在西北联大面域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向外扩展,将整个汉中市域纳入西北联大文化旅游的视野,为游客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秦蜀古道为依托的秦岭旅游带、以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巴山旅游带及以两汉三国历史文化为重点的盆地旅游带。即,将汉中各区域的优势旅游资源发掘、整合、建设出来,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竞合理念”,以生态环境可持续、人文资源可持续、乡土环境可持续三大理念为抓手,使汉中城乡空间、资源环境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的开发,为汉中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效率的最大化。当然,在整个全域旅游规划中,依据旅游者兴趣点的不同,西北联大文化旅游资源将起到主旨、主导的作用,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旅游兴趣。
全域旅游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活化”西北联大遗址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切实保护西北联大遗址,更好地发挥西北联大遗址的文化旅游功能,使西北联大精神、西北联大孕育出的心系祖国发展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承,同时也可以有力的激活和促进汉中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