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馨文 张秀敏 郭霞 任正 熊文静 王齐 钱晓波 李若琳 李文玲
1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长春,130021;2吉林省健康教育中心,长春,130062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随着疾病谱的转变,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造成疾病负担的首要问题[2]。慢性病防治素养是健康素养的一个方面,指为了维护和促进健康,个人应该具备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慢性病自我管理能力[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中明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需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因此,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居民掌握健康知识和规范行为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4]。本研究通过对吉林省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素养现状进行调查,探究其对行为生活方式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的策略提供参考。
于2018年10-11月,选取吉林省9个市(州)、2个省直管辖县级市及长白山管委会共计12个地区,根据样本量和不同样本地区的社区及乡镇卫生院数量,随机抽取共8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进行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法,以调查当日被抽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在岗的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6份,回收有效问卷28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7%。
采用自行设计的纸质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自填完成。问卷初稿参考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等文件,经临床医学、健康教育学专家多轮讨论修改完善后确定最终问卷。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测,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02,问卷KMO值为0.847,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表明问卷信效度较好。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人员类型等),行为及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等)和慢性病防治素养。其中慢性病防治素养分为3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共计24个题目,满分28分,将其转化为百分制形式,满分为100分。问卷得分≥80分,判定为具备慢性病防治素养。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848名调查对象中,男性783人(27.5%),女性2065人(72.5%),男女性别比为1:2.64;年龄范围为18-60岁,平均年龄为(40.46±10.15)岁;婚姻状况在婚者2374人(83.4%),非在婚474人(16.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1036人(36.4%),大专1110人(39.0%),本科及以上702人(24.6%);无职称者661人(23.2%),初级职称者1193人(41.9%),中级职称者709人(24.9%),高级职称者285人(10.0%);有事业编制者1750人(61.4%),合同制692人(24.3%),其他编制406人(23.3%);从事临床医生专业者686人(24.1%),护士878人(30.8%),公卫医生335人(11.8%),医技人员285人(10.0%),其他人员664人(23.3%)。调查对象行为生活方式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行为生活方式情况(n,%)
调查对象慢性病防治素养平均得分为(77.70±12.62),慢性病防治素养得分≥80分的有1319人,慢性病防治素养具备率为46.3%。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技术职称、编制、人员类型的调查对象慢性病防治素养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慢性病防治素养得分情况
以慢性病防治素养总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技术职称、编制、人员类型)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纳入标准α=0.05,排除标准α=0.10)。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技术职称、编制、人员类型是慢性病防治素养的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慢性病防治素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慢性病防治素养得分作为自变量,不同行为生活方式分别单独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对行为生活方式的影响。当模型控制人口学特征后,结果可知调查对象慢性病防治素养越高,越倾向于不吸烟、不过饱饮食、不高盐饮食、不高糖饮食(P<0.05)。见表4。
表4 慢性病防治素养对行为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素养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健康教育项目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将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目前我国健康素养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缺乏针对医务人员的调查,尤其是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调查。而基层医务人员作为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其自身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是保障基层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5]。
注:a调整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技术职称、编制、人员类型。
本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素养具备率为46.3%,表明吉林省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当前我国慢性病的疾病负担不断加重,慢性病防治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的提高,不仅与自身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也对增进全民健康和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影响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的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技术职称、编制、人员类型,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6-8]。其中文化程度是重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越高,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人们获取、理解、甄别、运用健康信息及知识的能力,文化程度高的医务人员对健康的关注度、产生健康信念及付诸健康行动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并倾向于寻求更为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9]。这提示相关部门可以从业务培训、职业教育、人员考核等方面建立健康素养促进管理模式,对不同学历医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将健康素养作为继续教育专项模块,并将健康素养水平纳入基层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来增强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慢性病防治素养是指获取、理解、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以改善健康和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7],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维持身心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包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增加有益健康行为[10]。研究表明,慢性病防治素养与个人的健康知识储备、行为及生活方式和健康结局密切相关[11]。本研究显示,吉林省基层医务人员的慢性病防治素养与行为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越高者,越倾向于不吸烟、不过饱饮食、不高盐饮食、不高糖饮食。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12],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个人信念的调节直接影响到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感知和威胁,是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基础[13]。这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慢性病防治与生活方式关系的健康知识宣传,通过定期体检及健康评估,使医务人员自身感知到健康问题的威胁及严重性,提高健康风险意识并建立正确信念,从而提高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既是医务人员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提出的客观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政策指导,建立健康素养促进管理模式,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及技能培训,完善人员考核机制,以此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使其践行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