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燕 毛得宏 李国俊 吕克潜 姜瑶
1重庆医科大学校办公室,重庆,400016;2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重庆,402160;3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401147;4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16
基层卫生人员作为我国偏远地区城乡居民的健康卫士,对保障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促进健康扶贫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卫生队伍的培训体系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简单普及阶段到逐步形成与新医改相适应的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体系的再次探索阶段,培训方式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1]。然而,基层卫生人员执业素质低、学历层次低、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长期存在[2-3],迫切需要开展对提升基层卫生人员能力的培训方式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比重庆市8个区县基层卫生人员的不同培训方式,为探索出一种更贴近县域地区需求的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方式提供参考。
基层卫生人员的传统培训方式是指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医院以专题讲座、临床进修等形式开展的观摩式培训。通过方便抽样方法,对采用传统培训方式的133人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在重庆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世行二期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中抽取参与两期培训的基层卫生人员,其培训方式分别为:①基层卫生人员分两批次参加世行项目中8家县级医院的分散培训;②统一在三甲医院培训基地的集中培训。通过整群抽样方法对两期培训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分散培训调查168人,集中培训调查202人。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3份,回收50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定性访谈等方式自行设计编制《项目区县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满意度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培训管理满意度、培训方式与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效果满意度[4]。一般情况包括5个条目,培训管理满意度包括7个条目,培训方式与课程安排满意度包括3个条目,培训效果满意度包括10个条目。计分标准为:每个条目1-1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员收获越大,满意度也越高。通过比较研究法对不同培训方式的培训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整理及逻辑检验,运用SPSS 18.0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
共调查503名基层卫生人员,男性占44.1%,女性占55.9%,平均年龄为(31.73±1.24)岁;调查对象特征主要以女性(55.9%)、医生(89.1%)、大专(76.9%)、初级职称(52.1%)为主。传统培训占26.4%、分散培训占33.4%、集中培训占40.2%。3种培训方式中的女性占比分别为57.1%、53.0%、57.4%,大专占比分别为79.7%、75.0%、76.7%,初级职称占比分别为50.4%、54.7%、51.0%,医生分别占比为88.0%、88.0%、89.1%,基层卫生人员在性别、学历、职称、专业的各项占比中的差异均不明显。
比较传统培训、分散培训和集中培训的满意度分值区间人数变化,培训管理工作满意度(51-70分)、培训课程安排满意度(21-30分)、培训效果满意度(71-90分)的高分值满意人数占比逐步增加,基层卫生人员对3种培训方式的满意度得分呈递增趋势。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传统培训在3个维度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集中培训的满意度要高于分散培训及传统培训。见表1。
表1 不同培训方式满意度各分值区间人数占比分析 n(%)
传统培训、分散培训和集中培训在培训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存在区别。传统培训和分散培训均是分散在不同地区培训,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师资等因培训地点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状况。集中培训的培训地点统一在三甲医院,从最初的培训内容设计以及在培训中进行效果评价和培训后的继续跟踪,全过程控制的集中培训对基层卫生人员岗位能力的提升效果明显。因此,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依赖于培训地点,培训评估与培训经费对培训效果及培训模式的长期效应产生直接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培训方式的具体内容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传统培训和分散培训满意度得分较低,而集中培训满意度高分值人员占比最高,集中培训学员的培训效果最为明显。相关研究显示,集中培训是在职培训方式中认同程度最高的,集中培训可以系统、快速地学习理论知识[5-6]。传统培训是以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院为主就近培养,频繁出现学员离岗、学习不够专心、培训过程管理实施困难等问题,难以提高学员的培训满意度。与传统培训方式类似,分散培训没有集中的培训基地,难以形成群体学习氛围,各区县培训医院教学水平不一,培训效果差异较大。集中培训选取永川区中医院建立的基层卫生人员集中培训基地,8个项目区县基层卫生人员在2个月内完成培训任务,培训效率、效果、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因此,政府应加快对集中式县域培训基地的规划建设,从基地的交通状况、地理环境、培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临床实践场地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和管理考核,依托县级医院的医疗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和区县级医院主办的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新方式。
经定性访谈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传统培训和分散培训的培训内容较零散、不统一,而集中培训的方案设计依托基层实际需求确定系统性的培训内容,与李烟然等学者的研究相似[7-8]。传统培训和分散培训的学员均分散在不同地点,时间长短不一,培训内容的设计无法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学员培训后难以开展相关业务。集中培训则采用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定性访谈、邀请专家咨询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以基层卫生人员业务需
求为导向系统地制定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和培训方案,培训内容设计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定性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年轻医生对专业知识和技术职称晋升的需求强烈,培训内容在强化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重视执业考试培训、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及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对此,培训组织者应适宜地更新和规范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技能水平。
结果显示,传统培训与分散培训主要关注的是培训现场效果评估,集中培训更重视评估结果的中长期效应,通过优化培训制度与加强培训过程考核的组织管理,完善培训后的追踪机制,这与尚俞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9]。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层次较低,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较差,传统培训和分散培训学员所在的医疗机构日常诊疗业务繁忙,缺乏专人对培训人员的管理与督促,不易开展合理、适宜的培训管理与效果评价工作,卫生人员参加的培训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导致培训效果不佳。集中培训加强培训管理制度的制订,实施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组织专人调查学员培训满意度;由省市级卫生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咨询专家、评估专家对培训者和培训项目进行综合性评估,建立培训后的继续教育机制和跟踪中长期的“再培训机制”。因此,卫生主管部门应针对培训者和培训项目建立评估标准,培训基地应重视制订培训过程的各项制度,通过制度保障培训实施效果与培训项目的长期应用。
部分传统培训的费用存在由学员个人承担的现象,容易降低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这与宋俊伟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似[10]。传统培训学员的培训费用、交通费用、生活费用等主要由医疗机构和个人承担,分散、集中培训的各项费用由世行项目和重庆市卫健委科研项目共同承担。其中,耗时3个月的分散培训致使基层卫生人员的收入锐减,而集中培训的学员在培训期间额外享有生活补助。集中培训在充分研判分散培训因时间长造成工学矛盾和家庭负担的基础上,通过拓宽培训资助方式以补贴培训期间学员的收入,有效增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积极性,采用“白加黑”的方式缩短培训时间,达到培训目标。因此建议各级机构组织基层卫生人员集中培训时,应综合平衡基层学员培训中待遇的稳定性,卫生管理部门为参加培训的基层卫生人员争取资金投入机制的多元化[1],并制订相关政策保障学员培训期间待遇,研究培训人员返岗后的激励机制,更能激发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意愿,形成基层卫生人员提升综合执业技能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