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扬 何朝晖
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消化内科(519100)
隐匿性食管穿孔早期识别困难,纵隔感染是极其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极有可能并发感染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1]。食管穿孔的远期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因此尽早识别对于诊治十分重要。
病例:患者男,49岁,主因“胸腹部疼痛1 d”于2020年3月7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体检:患者体温36.7 ℃,呼吸较急促,心率116次/min,血压17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粗糙,胸前区、胸骨下段、剑突下压痛。常规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胸部CT示全食管渗出,食管下段渗出明显(图1),为进一步治疗收治入院。入院后行食管碘海醇造影示造影剂通过顺畅,但患者胸腹部疼痛持续,呈进行性加重,呼吸频率、心率较入院时逐渐加快,血压升高至181/106 mm Hg,为进一步排除主动脉夹层,完善胸部增强CT示双侧胸膜腔积液明显增多(与胸部CT平扫间隔5 h)(图2)。追问患者病史,自诉平素喜饮酒,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居家饮酒频繁,晨起饮酒为主,每日100 ~250 g。1 d前饮酒后正常午饭,饭后进食“番石榴”时觉胸骨后疼痛不适,自行饮用偏方“开水+白醋”,疼痛未缓解,反而呈进行性加重。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和胸部CT表现,考虑食管穿孔并纵隔感染?。立即给予介入引导下置入鼻空肠营养管,但患者心率进行性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急促,且出现烦躁,立即转入重症医学科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待气管插管后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时,行床旁胃镜检查示距门齿28 cm处见一溃疡,大小约0.3 cm×0.4 cm,底覆白苔,考虑此为隐匿性食管穿孔的原因,给予内镜下钳夹术(图3)。随后完善胸外科会诊,留置胸腔引流管,引流出大量脓液。给予患者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血液滤过、肠外营养等对症治疗。经多学科积极治疗,患者发热和胸痛症状有所缓解,复查胸部CT示纵隔脓肿较治疗前有所吸收(图4),复查胃镜示创面愈合良好,金属夹已脱落(图5),最终患者痊愈出院。
图1 胸部CT示全食管渗出,食管下段渗出明显
图2 胸部增强CT示双侧胸膜腔积液明显增多
图3 胃镜检查示距门齿28 cm处见一溃疡,大小约
图4 复查胸部CT示纵隔脓肿较治疗前有所吸收
图5 复查胃镜示创面愈合良好,金属夹已脱落
讨论:隐匿性食管穿孔属于食管破裂的一种,常合并食管周围炎或纵隔炎,病情进展迅速,甚至出现脓毒血症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该病早期识别困难,常被误诊为主动脉夹层、急性胰腺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而延误治疗,病死率极高,自发病起超过48 h者死亡率可高达100%[2-3]。随着延误诊断时间延长,口腔内的微生物和反流而上的消化液通过食管破口进入纵隔,导致纵隔感染和脓肿[4]。这可能是本例患者入院后5 h病情进展迅速的原因。异物性食管穿孔的诊断并不困难,多数有误吞异物史,结合颈部CT、胸部CT或食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迅速明确诊断,但隐匿性食管穿孔多无进食异物史,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导致早期诊断困难,需充分了解患者发病前的病史,如有无剧烈呕吐,有无饮酒史等。本例患者发病前有饮酒史,进食“番石榴”时觉胸痛,并出现恶心、呕吐,考虑呕吐导致食管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出现食管自发性破裂,即Boerhaave’s综合征[5]。后患者自行口服“开水+白醋”,导致就诊时疼痛剧烈,病情进展迅速。隐匿性食管穿孔在临床上十分少见,且起病急,极易误诊为主动脉夹层、消化道穿孔、急性胰腺炎等疾病。本例患者经多学科联合救治后痊愈出院,但作为首诊医师早期对该病认识不足,故有必要总结隐匿性食管穿孔的诊治经验和教训。首先需仔细追问患者发病前的病史,因患者就诊时胸腹痛症状十分明显,迅速询问病史和初步体检后考虑急性胰腺炎、主动脉夹层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急诊完善心电图、心肌酶、血淀粉酶和影像学检查后排除上述疾病,食管碘海醇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渗,根据胸部CT检查结果以及再次追问病史考虑隐匿性食管穿孔的可能;其次,当诊断思路明确时,需迅速制定诊疗方案,因考虑隐匿性穿孔可能,建议介入下置入鼻空肠营养管便于胃肠减压和早期营养支持,尽量避免直接给予胃肠减压导致食管破裂加重;最后,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本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并出现烦躁,心率超过160次/min,呼吸急促(40次/min),当时无内镜检查机会,送至重症监护室给予气管插管,胸外科医师在床边行彩超引导下留置胸腔闭式引流脓液,并予血液净化消除炎症介质、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迅速完善床旁胃镜检查,并行食管穿孔修补术。本例患者通过上述积极治疗,最终避免外科手术,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