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琛,刘桂颖,朱振刚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多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疾病死亡原因排名第4位的疾病[1-2]。长期以来,COPD的治疗以急性发作期的药物治疗为主,其稳定期的治疗常为临床医生所忽略。COPD属于中医肺胀、喘病等范畴,稳定期患者多气滞、血瘀、痰阻等病理因素相互胶结,虚实夹杂,病情迁延反复。根据其病机特点,咳喘胶囊是本科在长期临床治疗中总结研制的院内制剂,疗效颇佳。本研究从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咳喘胶囊联合呼吸导引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评价咳喘胶囊联合呼吸导引术对COPD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病例全部来自2014年12月—2017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门诊患者,符合Ⅱ~Ⅲ级稳定期COP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男22 例,女 8 例;平均年龄(66.76±5.80)岁;平均病程(11.02±3.38)年。对照组 30 例,其中男24 例,女 6 例;平均年龄(66.69±4.60)岁;平均病程(10.85±3.53)年。两组病程、性别、年龄、第 1 秒用力呼气量(FEV1)值、FEV1%、6 min步行距离(6 MWD)、主观体力感等级量表(Borg)值、肺康复评定指数(BODE)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0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1月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制定[3]。
1.3 纳入标准 1)COPD稳定期且属于Ⅱ~Ⅲ级者。2)且≥40岁、≤80岁者。3)入选前1个月内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4)自愿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年龄>80岁、精神疾病、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下肢骨关节病、外周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病导致肢体活动障碍。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戒烟,减少被动吸烟,向患者充分说明吸烟危害。2)举行COPD知识讲座,每月举行1次,使患者对COPD的病理生理与临床基础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3)掌握COPD疾病一般和特殊的治疗方法,使患者坚持治疗。4)掌握急性加重的概念及前往医院就诊时机。5)避免、减少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的吸入等。试验组同时予以中药干预+呼吸导引训练,咳喘胶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炙麻黄6 g,生石膏30 g,苦杏仁10 g,瓜蒌皮 15 g,半夏 10 g,黄芩 10 g,荆芥 6 g,蝉蜕 6 g,丹参 30 g,地龙 10 g,白僵蚕 10 g,厚朴 10 g,茯苓 10 g,甘草6 g等,批号:051013,每次4粒,每日3次。呼吸导引训练:受试者经康复治疗师考核合格后方可入组,康复治疗师集中指导训练,第1个月为强化阶段,受试者需要每周训练5 d,每天2次,且每周1 d为康复师指导下训练;后两个月为无监督阶段,受试者需要每天训练1~2次,每周大于5 d。每天2次,为期3个月。动作包括:1)起式。2)纳气入肾。3)疏通经络。4)导引气机。5)引火归元。6)收式。
1.6 观察指标 1)肺功能:观察FEV1、FEV1%,肺功能检查由专人按标准操作规程测定患者肺功能,使用德国康讯肺功能仪。2)6MWD。3)Brog评分。4)BODE 指数。
1.7 统计学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FEV1、FEV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治疗后FEV1、FEV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FEV1(L) FEV1%对照组 30 治疗前 1.05±0.59 51.17±1.86治疗 3 个月后 1.38±0.11* 57.31±1.74*试验组 30 治疗前 1.04±0.98 51.86±2.28治疗 3 个月后 1.68±0.17*# 63.14±3.04*#
2.2 两组治疗前后6 MWD情况 治疗组3个月前后6 MWD比较,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6 MWD比较可见治疗组步行距离更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Brog评分情况 两组治疗3个月后Brog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WD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the 6MWD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m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WD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the 6MWD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m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 30 483.63±79.15 480.55±81.59试验组 30 483.76±97.13 526.69±95.6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rg评分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the Borg scor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rg评分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the Borg scor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 30 4.9±2.3 4.0±2.7*试验组 30 4.4±2.1 3.1±1.8*#
2.4 两组治疗前后BODE评分情况 两组治疗3个月后BODE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DE评分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the BODE scor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DE评分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the BODE score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分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 30 4.3±1.9 3.8±1.8*试验组 30 4.2±1.8 3.1±2.3*#
COPD是一种高患病率、高致残率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慢性迁延,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COPD患者通气、换气功能降低,运动能力受限,运动减少,造成骨骼肌萎缩,进一步导致通气量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并发呼吸肌功能障碍、心理障碍、营养不良等,加重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形成恶性循环[4-5]。
COPD中医可归属于肺胀等范畴,中医药对于其治疗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有别于西药单一靶点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6]。《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灵枢·胀论》亦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其初起在肺,继而影响脾,久则及肾,在肺脾肾3脏虚损的基础上,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互结阻滞气机而致的本虚标实病证。因此COPD的基本病机是气滞、血瘀、痰阻,气、痰、瘀三者相互影响,贯穿疾病始终。咳喘胶囊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方,方中炙麻黄、苦杏仁宣肺降气、止咳平喘为君药;生石膏、黄芩清肺泻热,半夏、茯苓、瓜蒌皮健脾燥湿化痰,共为臣药;地龙、丹参活血化瘀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清肺平喘,疏风解痉,活血化瘀,标本兼治。具有宣肺、行气、化痰、通络的功效。
COPD的康复治疗是临床医学的一种延续。美国胸科协会(ATS)和欧洲呼吸协会(ERS)指出,肺康复是对有症状的慢性肺损害的患者制定的。肺康复主要着重于减轻患者症状、优化功能状态、提高日常活动,通过稳定或改变疾病临床表现,以达到减轻症状、优化功能状态、提高日常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7-8]。但目前国内肺康复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统一模式,多以照搬西方模式为主,国人多无法达到其运动量,对于大多数康复训练者而言,由于无法检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高强度运动训练增加了运动风险性,且存在设备价格昂贵、场地限制等诸多限制因素。因此,低强度康复训练对其更为合适。低运动强度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耐力并减少乳酸生成,具有较好的依从性,更适合长期锻炼[9]。
呼吸导引术源自中国传统功法,历史悠久。导引指“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类经》注:“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张仲景远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到“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呼吸导引术功法锻炼,将调息与导引相结合,通过调节呼吸及形体运动,呼吸吐纳,调畅自身气血,使气机升降自如,气血运行通畅,肺气宣发,脾土运化水湿,并纳气归肾,达到补益肺脾肾3脏,全身气机得畅,湿邪痰饮得散,四肢得利。
呼吸导引术为一种低运动强度的康复训练方法,动作相对舒缓,具有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导引调节呼吸频率、节律、深度,使呼吸周期变长,节律变慢,幅度增大[10]。由于呼吸深度增加,潮气量明显增大,有效通气量明显增高,加强膈肌运动幅度,增加呼气时间,改善肺部过度通气状态,使膈肌处于休息位时有一个较低的肺容量,膈肌运动幅度增加,减少膈肌收缩力的下降,减少了膈肌萎缩的发生。呼吸导引术通过膈肌锻炼,增加COPD患者膈肌活动幅度,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11]。
本研究采用咳喘胶囊联合呼吸导引训练对于Ⅱ~Ⅲ级稳定期慢阻肺进行治疗,3个月后患者肺功能 FEV1、FEV1%、6 MWD、Brog评分、BODE 评分均获得改善,提示中药内服咳喘胶囊联合呼吸导引术能显著提高COPD患者肺功能,有效延缓肺功能降低,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因此,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期待进一步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稳定期COPD的中医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