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婷,贺磊娟,马永利,刘斯文,王金贵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天津 300193)
痉挛性斜颈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疾病,由于颈部肌肉间断或持续的不自主的收缩,导致头颈部扭曲、歪斜、姿势异常,属于椎体外系疾病[1-3]。痉挛性斜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痉挛性斜颈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环境、遗传、外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继发性痉挛性斜颈多有明确的病因,如中风后肌张力障碍、后脑炎综合征和其他可导致基底神经节损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等[4]。西医治疗本病还没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抗多巴胺能药物,生物反馈治疗,佩戴颈托,局部肉毒素注射,颈脊神经联合副神经阻滞,外科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术等,但改善症状有限,疗效欠佳。
王金贵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天津市名中医,精通医籍,博览群书,临床善用经方,在内、伤、妇、儿等方面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功能性内科疾病、运动障碍类疾病以及小儿肌性斜颈等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诊学习,见王教授治疗痉挛性斜颈,疗效显著,现整理验案1则,以飨读者。
患者男性,28岁。2019年2月13日初诊。主诉:头颈部不自主向左倾斜伴震颤5年余。患者5年前情志不遂后感觉颈部酸疼感,继而出现头颈部不自主向左倾斜伴震颤,就诊于当地医院神经内科,考虑痉挛性斜颈,应用中药汤剂及西药综合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后求诊于多家医院,均未得到较好治疗效果。既往无慢性病史、精神病史。刻下症见:头颈部不自主向左倾斜伴震颤,震颤时头部左右摇晃,频率约为每分钟40~50次,每日发作时间大约3~4 h,头颈部僵硬、疼痛不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以及思虑过多时症状加重,晨起及吸烟后自觉喉中有痰,不易咯出,无口干口苦。纳食不佳,食后易腹胀,夜寐欠安,小便调,大便偏干。舌质红偏紫,苔腻微黄,脉弦滑数。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诊断:颤证,肝郁脾虚,风痰阻络证。治则:化痰息风,通络止痛。方用定痫丸加减,处方:茯神12 g,茯苓 12 g,浙贝母 12 g,天麻 10 g,丹参 15 g,麦门冬 12 g,陈皮 12 g,远志 12 g,石菖蒲 12g,法半夏 12 g,胆南星 12 g,全蝎 12 g,白僵蚕 12 g,琥珀1.5 g(冲服),竹沥 2 mL,姜汁 2 mL,朱砂 0.5 g(冲服),柴胡 12 g,白芍 10 g,黄芩 10 g,郁金 12 g,决明子12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9年2月20日2诊:头颈部不自主向左倾斜伴震颤较前缓解,震颤频率较前无显著改变,发作时间缩短至2~3 h,僵硬、疼痛减轻,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以及思虑过多时症状加重。纳寐同前,二便调。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治则:化痰息风,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上方基础上加香附10 g,炒苍术 10 g,川芎 10 g,栀子 10 g,神曲 10 g,14 剂。
2019年3月6日3诊:头颈部不自主向左倾斜伴震颤较前明显缓解,震颤频率每分钟约30~40次,震颤幅度较前减小,发作时间缩短至1~2 h,僵硬、疼痛明显减轻,近1周情绪稳定。饮食睡眠较前改善。小便调,大便偏稀,每日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上方去朱砂、琥珀、茯神、黄芩、决明子,加百合 15 g,麦门冬 10 g,14剂。
2019年3月20日4诊:患者诸症均较前缓解。舌脉同前。在原方基础上,加炒白术15 g,炙黄芪20 g,木香15 g,做成丸剂,连续服1个月。
2019年4月20日5诊:患者颈部不自主左偏、震颤及僵硬疼痛均消失。后随访3个月未复发。
2.1 谨守病机,审证求因 王教授临床诊治疾病不依靠西医的化验检查,但“舌、脉、症”缺一不可,根据舌、脉、症分析病因病机,病机反映了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阴阳偏盛偏衰以及正邪相争的趋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王金贵教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颤证”范畴,明确患者疾病可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大致规律,辨证才能明确疾病当前所处的阶段。本病病位在肝脾,七情不顺,肝失调达,木克脾土,脾虚津液输布异常,聚而生痰,正如《寿世保元》曰:“痰者,病名也,生于脾胃。然脾胃气盛,饮食易克,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气恼劳碌,惊恐风邪,致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化,而成痰饮矣。”患者晨起及吸烟后自觉喉中有痰,不易咯出,纳食不佳,食后易腹胀等症均为肝郁之后乘脾导致脾虚,运化津液能力减弱所致。患者颈项部僵硬、疼痛不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患者5年病史,久病入络,痰浊阻络,不通则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肝又属木,木主生发,病理上易动风化火,使得痰随风火而动,上行于头颈部,则摇曳震颤;痰郁久化热,热扰心神故夜寐欠安,患者舌质红偏紫,苔腻微黄,脉弦滑数,亦为痰热之象。故本案辨证属肝郁脾虚,风痰阻络型。
2.2 化痰息风治其标,疏肝健脾治其本 辨清本病的病机,则治则治法迎刃而解。首诊时用定痫丸化痰息风为主,治其标,其中竹沥、胆南星清热化痰,天麻平肝息风,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石菖蒲芳香化湿,远志安心神,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浙贝母化痰散结,全蝎、白僵蚕息风止痉,化痰散结,朱砂、琥珀、茯神安神,姜汁化痰涎,助竹沥化痰而行经络,炙甘草调和诸药,补虚缓急。柴胡、黄芩、半夏、炙甘草、生姜共用,取小柴胡汤之意,意在载药上行直达病所。决明子润肠通便,痰多夹瘀,而气为血之帅,用郁金辛苦入心及心包以行气活血,全方共奏化痰息风,通络止痛之功。2诊时患者头颈部不自主向左倾斜伴震颤稍缓解,效不更方,继予定痫丸化痰息风,但患者情志因素控制不佳,故加用越鞠丸,既能加强定痫丸的化痰作用,又可以疏肝行气解郁治其本。3诊时患者头颈部不自主向左倾斜伴震颤较前明显缓解,睡眠改善,大便偏稀,说明内热减退,故去掉安神之朱砂、琥珀、茯神,清热之黄芩、决明子;久用燥湿化痰之品,恐伤津液,故加用百合、麦门冬养阴生津。4诊时,诸症均较前改善,在前方基础上加入炒白术、炙黄芪健脾补气,脾气健旺,则水谷化为气血,痰饮无从生成,木香行气,气顺则痰无以生,以杜生痰之源,以上方药的加减运用体现了中医诊疗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思想。
2.3 学古不泥古,古方新用 王教授强调“治病必有主方”,强调因证定方,方证统一,理、法、方、药循序渐进,辨证施治,方能保证疗效。定痫丸源于清朝程国彭的《医学心悟》,主要用于风痰阻络型的痫证,具有痰瘀同治、风火共息、攻补兼施[5]的特点:津血同源,痰由津液运行不畅积聚而成,瘀生于血,痰阻则血行不畅而生瘀,血瘀则津液凝结成痰,两者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而临床上常见痰瘀互结,治疗时则需要痰瘀同治,本方竹沥、胆南星、浙贝母、半夏、陈皮化痰为先,全蝎、白僵蚕化顽痰,祛久瘀;五志过极化火、体内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均可使体内产生火热,遇风气内动,势必风火相煽,风愈动则火愈旺,故治疗上采用天麻、全蝎、白僵蚕平肝息风,胆南星、竹沥清热;顽痰痼疾,往往虚实夹杂,脾虚生痰湿,痰湿作为病理产物,又进一步阻碍脾的运化,阴虚血虚成风,风火相煽,阴血亏耗,互为因果。故本方选用二陈汤祛痰又健脾,浙贝母、麦门冬养阴,丹参活血又养血,意在攻伐而不伤正。该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临床上只要把握“风、火、痰、瘀”的病理因素便可使用。王教授基于中医“异病同治”的指导思想创新性地将其运用于痉挛性斜颈的治疗,疗效显著。在谨守病机的基础上进行对证用药,是王教授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的体现以及灵活运用古方、名方的治疗思想的体现。
2.4 丸剂缓服,巩固疗效 痰作为本病的病理产物,又是造成本病的关键因素,而脾虚是造成痰饮的本质病机。《景岳全书》曰:“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故4诊时加用炒白术、炙黄芪健脾益气、木香行气健脾,并做成丸剂缓服,因为痰邪致病,病程缠绵难愈,故需久服以使脾胃健运,肝郁得疏,痰消气行,诸症得愈。王教授强调痉挛性斜颈属难治性疾病,病程缠绵难愈,病机复杂,治疗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切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痉挛性斜颈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中医是在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根据辨证结果,对证用药,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6-7]。王教授强调辨证时,首先辨脏腑,其次辨病位病性,才可使辨证精准化。用药时需有理有据,药专力宏疗效才能佳。本病例王金贵教授运用定痫丸经方加减,根据兼证的改变,随证治之,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