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发展视角转换的多重考量

2020-07-22 03:12:40覃丽广西外国语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工匠制造业产品

文/覃丽 (广西外国语学院)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的不断探索奋进,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2000 年以来制造业规模增长了近6 倍。然而,当前国内制造业依旧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高的短板,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仍然存在较多瓶颈,制约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的竞争地位。“中国制造2025”,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提出了通过十年努力,使我国跻身世界强国行列的崇高目标。“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旨在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延续规模增长的思维去看问题,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如何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对此,本文下面从几个方面,浅析这一战略指引下我国制造业发展视角的转换。

一、通过战略层面思考“中国制造2025”的边界

根据《“中国制造2025”纲要》,我国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将制造业领域的“四化”,即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导向。根据《“中国制造2025”纲要》的战略引领,“中国制造2015”要突出体现绿色智造,它是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喷井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智造应作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应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所以应摆在“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位置。

由此,通过战略层面,可以判断“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边界:“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需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以绿色智造为主攻方向和关键突破口,推进我国制造业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资源消耗多、污染问题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资源消耗低、环保友好型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从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向高质量竞争优势。简单地说,战略层面上“中国制造2025”的边界就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先导作用,实体虚拟相互联动,实现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进传统制造业高新化、新兴制造业规模化、制造服务协同化、制造业体系生态化的一个制造生态圈。目前我国确定的“中国制造2025”十大关键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都要严格守在这个边界内发展。

二、通过互联网思维把握“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2025”下的绿色智造,充分融入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形成一个以数字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供给为结果、以全球领域为视野的新型制造体系。因此,“中国制造2025”必须实现思维的视角转换,即“中国制造2025”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去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

(一)数字思维——重视数字在制造体系中的价值

随着“互联网+”不断渗入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制造业的竞争也不断演变为数据分析处理水平的比拼。2017 年,我国数字经济的总量达到了27.2 亿元,名义同比增速高达20.3%,远超GDP 增长速度,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达到32.9%,2000 年以来提高了20 个百分点以上。2018 年4 月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一要求显然是与“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必然关联的。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新设备将与网络连接,形成海量的数据,通过数据的管理来加速生产向智能化和精细化方向转型。可以说,对数字的掌握是否充分,决定了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与产品智能化水平之间的差距。

相对于传统的制造模式,“中国制造2025”更加注重研发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的数据分析与处理,不仅在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也在于提升制造服务化的能力。总体而言,数字成为一大核心竞争要素。所以,对“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把握上,必须重视数字在制造业体系中的价值,用数字思维去思考“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

表1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的相关指标

(二)需求思维——协调制造业供应链产销两端

在消费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供给侧改革,本质上还是面向于消费升级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有效需求来决定产品的生产规模。2017 年,我国煤炭、金属、化学、汽车等产品仍明显过剩,工业总体的产能利用率为77%,低于产能利用率正常值区间,这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制造业在生产端和需求端上存在不协调的状况。面对这一问题,“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必须要处理好生产端与需求端的关系,必须要通过需求思维来审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

从生产端来看,消费端的升级意味着生产设备、工艺和方式的升级。所以在消费不断升级的新时代,我国的制造企业必须要顺应时代,响应生产升级的需求。“中国制造2025”,要求制造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利用基本的生产工具,生产相对初级的产品,而必然要深入市场需求,挖掘生产领域的新型增长点。我国近年来一直倡导制造的“工匠精神”,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从需求端来看,随着国内居民对于耐用消费品以及轻型工业品的基本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未来的消费需求必然要向个性化、定制化、品牌化倾斜。所以,“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必然要对需求端的转变做出回应:首先,居民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必然会衍生出很多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制造企业不断探索个性化定制模式,使自己的产品不断走向个性化;其次,制造企业要更加重视产品的技术创新,利用国外先进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高技术产品来适应高层次消费需求;再次,有条件的制造企业还要积极推动品牌文化建设,积极培养品牌社群,增强消费群体对品牌的认同度。

(三)全球一体化思维——整合全球资源要素推进协同发展

“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支撑。而要实现并彰显这一点,必须站在全球的层面上去审视。在互联网渗入到全球各个发展领域的大环境下,“中国制造2025”对全球层面的审视也不仅仅是简单地思考如何将本土产品出口到全球,而是要站在全球一体化的角度看问题,要用全球一体化思维,突出整合全球资源要素,实现协同发展。

一方面,全球一体化要求“中国制造2025”面向全球消费群体。这一要求决定了本土的制造企业要拥抱全球互联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捕捉全球各区域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点,生产符合需求的产品并输出。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要求“中国制造2025”融入到全球经济协同发展的体系中。这一要求决定了我国本土企业的研发、生产都不能是单一地搞本土内部运作,而是要放眼全球范围开展合作,积极构建全球一体化的创新网络体系,使中国制造融入到全球创造的体系中。

三、通过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质量

细节决定品质。在手工业的历史上,“中国制造”曾展示过辉煌的一页。在清代以前,我国在建筑、纺织、农业、医疗等方面的技术和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原始青瓷、汉代造纸、彩绘帛画、明代家具等手工业技术都举世闻名。而随着不断进入工业化时代,对大规模化生产的追求,使许多企业的工匠意识不断弱化,虽然产品规模明显提高,但产品品质却越来越堪忧。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必须要以重振中国制造自信为前提,重新拾起工匠精神的精髓,从工匠的视角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审视,让工匠精神外化于形,从而提升“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质量。

(一)精品引领思维——树立质量优先的制造理念

精品,即优质产品,注重的是产品的质量。制造企业要精心打磨任何一个部件,这样才能生产优质的产品。只有打造更多的精品,才能彰显“中国制造2025”的特色,让我国的制造业进入高质量高效益发展阶段,建设制造强国。所以,“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需要用精品引领思维去探索,树立质量优先的制造理念。

精品引领,就是要坚持精益求精的追求,从产品本身去挖掘提升,从产品创新方面寻找动力,同时也要在产品服务上做到精益求精。近几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动能转换,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金属、机械设备、纺织等传统产业不断自我改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不断兴起,供给质量得到一定提升。比如,2017 年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速超过100%,工业机器人增速超过25%。但与此同时,在工匠精神上仍然与“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存在差距,无论是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还是管理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产品方面,要坚持工匠精神,针对当前国内制造企业工艺技术不足、产品性能不高的短板加以攻克,注重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性能。在服务方面,要紧盯消费群体的实际需要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满足客户个性化、体验式服务的需求。在管理方面,要坚持品质为先,从产品品种、品质、品牌等多方面强化管理,要执行严格的标准,普及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管理模式。

(二)人才驱动思维——全面提升制造人才的素质

“中国制造2025”对工匠精神寄托了重要期望,也即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殷切期望。可以说,能够培育一批高素质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能够顺利持续开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匠人。近年来,我国不断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2012 年至2017 年共开展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达1.14亿人次。2017 年,全国拥有技能劳动者1.65 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791 万人。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内的技能人才队伍储量仍然不充分,人才结构不优、供求矛盾仍然明显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与世界制造强国还有较大距离。

因此,要保障“中国制造2025”有序推进,就必然要用人才驱动思维去看待问题,通过提升制造人才的素质,促进人才助推中国制造的内涵式转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优化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在搭建平台、健全制度、落实举措等方面全方位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培养、待遇、用人、考核等有机结合的高效激励机制,营造崇尚提升自我技能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匠人脱颖而出。

(三)宽容包容思维——形成敢想敢做敢担当的良好氛围

“中国制造2025”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期过程,而是一个反复探索、不断前进的曲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做出精品,而必须要认识到精品的来之不易。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就是在不断寻找和试错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每一个试错的举动,都要用宽容包容的思维去考虑,用宽容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积极营造一个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第一,要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平台,通过网站、微信等媒体,开展工匠故事、工匠心路历程、工匠典型等事迹宣传活动,也可以通过搭建平台,举办工匠培训、工匠讲坛、工匠绝活秀等活动,让全员更加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让全员敢想、敢做、敢担当,积极探索、不惧试错。第二,要积极建立创新失败的补偿机制,通过给予充分的试错补偿,让创客、工匠真正沉下心去摸索,从而创造匠心作品。

猜你喜欢
工匠制造业产品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工匠风采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23:50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
新产品
玩具(2009年10期)2009-11-04 02: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