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建平 邹滔阳 王皓 (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环洞庭湖经济区将“天下洞庭”作为战略性的发展目标,通过全域旅游发展方案的构建,实现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同时也顺应了国家战略性的发展目标。但是,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生态经济协调性不合理等问题,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也对区域的环境协调带来限制。因此,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发展中,应该结合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积极完善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理念,通过生态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引导智能的发挥的等,积极创设良好的城镇化建设体系,以更好的推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持续性发展,为产业的经济协调以及生态化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对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状况的分析,在城镇化建设方案落实中,可以更好的顺应时代经济的转变,而且也可以满足生态化的产业运行需求。结合环洞庭湖生态经济产业的特点,存在着环境承载能力大、综合能力强的特点,而且,可以更好的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能力,充分满足环境的生态化环境建设功能,以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从而为产业的协调以及产业的生态化经济运行提供支持,有效改变传统的生产形势,以实现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发展的目的。
结合环洞庭湖生态区域的建设状况,在城镇化产业运行中,应该时刻保持水量、水质的稳定性,并更好的协调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满足区域环境保护、开发的需求。而且,在推动湖区农村城镇化以及洞庭湖生态区域融合建设中,可以将生态环境系统的修复、区域经济的开发作为重点,通过各项整合制度的落实,实现大湖流域环境保护及治理的目的,满足区域的生态性、完整性,为区域下游的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在推动湖区新型农村城镇化的项目建设中,通过洞庭湖生态区经济区城镇化的建设,可以将湖区资源的协调作为核心,强调环境、经济以及生态发展的经济性、协调性,以更好的推动洞庭湖生态区域的建设,提升环湖区的整体运行价值。同时,在洞庭湖生态经济产业建设中,通过城镇化的产业协调,可以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作为核心,通过技术产业、商贸以及旅游产业的综合构建,提升区域的竞争力,以满足行业的稳步、持续运行需求。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第一,在区域发展形势相对严峻的背景下,存在着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问题。洞庭湖区域的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受到人口密集以及人地矛盾等因素的限制,增加了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严重的会引发环境资源退化以及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的问题,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中,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能源消耗严重的问题,导致区域污染严重,为区域的持续发展带来限制。第三,由于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存在着环洞庭湖区域水流失严重以及生产潜力降低的问题,这种现象会引发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同时为区域的城镇化建设造成影响。
伴随区域产业经济的运行及生态化发展,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协调中,存在着生态经济协调程度不同的问题,具体原因如下:第一,产业结构及生态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根据环洞庭湖生态区城镇化的建设状况,在产业结构中,存在着农业产值所占比例较大的问题,导致产业聚集以及产业层次存在差异,影响区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在具体的产业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现代服务发展相对缓慢的问题,如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水平分工深度化不足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整体产业结构的提升。第三,生态经济协调水平相对较低。在洞庭湖区的经济产业发展中,各个产业的发展过于依赖区域环境,如在整体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生态环境下降、生态经济协调程度低的问题,这些现象影响洞庭湖区域的生态经济发展,而且也为产业、生态结构的调整带来限制。
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建设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第一,区域协同性不足。根据环洞庭湖产业的运行状况,存在着行政管理空间分割不合理以及功能性并存的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区域组织机制的协调性,而且也会引发区域协调不流畅的问题。第二,在洞庭湖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在区域生态化发展中,群众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导致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足,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带来限制。第三,由于生态环境作为公共性产品,存在着市场机制难以补偿的问题,但是,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着补偿主体以及受偿主体模糊的问题,严重影响生态补偿机制的协调性,无法实现生态区域的城镇化建设需求。
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中,为了协调生态经济区域的稳步发展,产业运行中需要认识到城镇化是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其所包含的内容广泛,而且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为了实现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价值,应该将产业协作以及统筹发展作为重点,以明确城镇化建设及发展的基本方向。通常情况下,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功能定位中应该做到:第一,强调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及引导。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通过城镇化建设方案的整合,应该将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重点,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镇化发展方向的规划,有效提升城镇化的项目规划水平,以充分满足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创新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区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应该通过土地规划、交通规划以及产业布局等,强调产业协调的规范性,以更好的提高城镇化产业的竞争力,为行业的稳步运行以及创新发展提供参考。第二,合理优化城镇发展中的空间布局。结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在产业内在规律调整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中,需要将城乡一体、发展节点的确定作为重点,通过各项支撑协调的整合等,提升农村建设的整体价值,从而展现城乡融合产业新局面。第三,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不同城市、不同城镇都应该确定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功能的定位,突出不同产业的特殊性,并按照行业的发展规律,协调产业的差异化,并为洞庭湖生态区域的建设及科学发展提供参考。如在岳阳的大型石化产业接地建设中,将现在制造密集区以及综合商贸物流区的产业运行作为重点,实现了交流中心以及文化旅游的目的,同时也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结合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发展特点,为了充分展现城镇化的建设价值,需要将生态化的产业调整作为重点,一般情况下,区域生态化以及环境可持续保护中需要做到:第一,区域城镇化规划中,需要将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作为重点,结合洞庭湖生态区域的建设模式,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核心,以实现人文、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的协调性,并为产业、区域的经济协调及自然调整提供支持。而且,在绿色化的产业运行中,应该将绿色资源的整合作为重点,针对城镇化的建设模式,将绿色城市与城镇化的发展融合,及时制定出生态化的环境保护路线,以避免产业发展对区域生态造成的影响。第二,将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作为重点,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协调、公共服务方案的落实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城镇化的生态绿地,以实现区域绿道网综合改造的目的。
通过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域发展状况的分析,在城镇化支撑产业协调中,需要夯实城镇化发展模式,将新型城镇化产业的整合作为重点,以更好的维持区域经济协调,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提供参考。通常情况下,在区域经济协调以及产业振兴的背景下,需要做到以下内容:第一,积极加强产业聚集。伴随城镇化产业的运行,在工业化的行业运行中,需要将城镇聚集、农村人口的集中发展作为重点,通过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农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新型产业的运行,以强调产业基础,实现特色化城市建设的目的。第二,着重突出产业特点。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域的发展特点,为了展现产业运行的基础性,需要将因地制宜作为核心原则,通过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差异的分析,突出湖区的环境优势,以实现区域资源优质利用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在生态产业运行及持续发展中,为了提高产业的竞争力,需要充分发挥公共产业的协调能力,城镇化的建设部门需要积极建立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统一化,以更好的保证城镇化建设的价值,为生态区域的产业调整以及信息化的项目设定提供参考,充分发挥服务产业的引导价值,第三,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域发展中,为了壮大绿色工业产业的运行模式,需要积极发挥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优势,如,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发展中,可以通过纺织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的创新,协调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的运行模式,并更好的提升品牌形象,以充分展现交通运输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优势。而且,在具体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城镇化项目设计者需要根据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模式,建立完善性的物流体系,以更好的提升区域的经济水平,为区域经济的稳步运行提供参考。第四,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运行中,通常将农业产业作为核心,通过农业基础产业的强调,推动家庭经营以及集体经营等模式的创新,以提高人们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融入信息化的产业结构,通过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项目的建立,可以提高人们对城镇化服务的满意度,并增强产业的带动能力,展现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的经济效益。
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发展中,需要着重强调政府的引导职能,第一,积极创建公正性的城镇制度。在城镇化的建设及发展中,通过制度的落实,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使用价值,而且也可以为环洞庭湖区域的现代化、经济化发展提供支持。在研究中发现,若在区域城镇化发展中,出现制度偏离公共利益的现象,会引发制度滞后以及失效的问题,如果这些影响因素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会降低城镇化的建设及发展,同时也限制区域的经济、生态协调。在具体的制度完善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如,农业产业发展中,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改革土地制度,结合洞庭湖生态区域的发展状况,积极改革以往的土地制度,通过土地资源的协调处理,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以推动区域农业产业的经济化发展。第二,政府部门需要构建一体化的城镇政策。首先,构建区域内多层次的治理平台,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岳阳、常德等地区存在着竞争关系,为了营造良好的产业竞争环境,应该避免恶性竞争的问题,所以,通过一体化政策制度的构建,可以保证各个产业信息的公开性、一致性,推动产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并为城镇化、政策一体化的协调提供支持,展现一体化政策在城镇化建设发展中的引导价值。其次,积极建立一体化的基金模式。区域政府部门需要按照洞庭湖生态经济的产业状况,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交流,并在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基金协调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推动城镇产业化的发展。第三,积极构建均等性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根据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的建设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通过均等化公共服务市政建设项目的落实,强调公共产业项目的整合价值。而且,在公共产业协调运行中,需要积极建立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统一化,以更好的保证城镇化建设的价值,为生态区域的产业调整以及信息化的项目设定提供参考,充分发挥服务产业的引导价值,实现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目的。
总而言之,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发展中,为了更好的协调产业与环境的协调性,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通过制度的调整、一体化城镇政策的落实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等,加快区域产业的城镇化建设,以充分满足产业的可持续运行需求。而且,在具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及时认识到城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城镇化建设中的功能性协调、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产业的振兴调整等,提高城镇化的建设效果,以充分满足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