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诗香溢心田

2020-07-21 08:15张玉叶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80期
关键词:收获积累意境

张玉叶

摘    要: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必须学习和传承中华诗词的精髓。语文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主要渠道,语文老师既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诗词教学,激发学生读诗、学诗、写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诗歌;意境;积累;创作;收获

我国向来有“诗国”的美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唐诗、宋词、元曲;战国的“屈宋”、建安的“三曹”、唐代的“李杜”“元白”、宋代的“苏辛”……其光芒闪烁的华章,照耀着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坛。五四运动以来,毛泽东、郭沫若更是毅然举起诗词革命的大旗,以诗词为武器揭开了诗史新的一页。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歌一路走过来的。

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学习和传承中华诗词的精髓,而语文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主要渠道,是诗歌进入校园的重要阵地。语文老师既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又要敢于打破课本局限,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诗词教学,激发学生读诗、学诗、写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让诗意洋溢在课堂内外

人要接近好的事物才能得到好的熏陶。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学古诗亦然——你想让学生爱上古诗,就得让学生所在的环境充满诗意。

首先,用诗意的语言与学生对话。看到学生关心他人,我会抛出一句“雪中送炭尤可贵”来肯定;看到平时文静的学生发言,不忘一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看到大家惋惜校园木棉花纷纷掉落的神情,我会引用秦观的“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来安慰他们;下雨天,看到学生课间聚在窗前赏景,我就会送上一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其次,用诗意的语言作评语。例如学生作文写得很精彩,我在点评的同时不忘激励“女儿如你当自豪,聪慧灵秀集一身”。为了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我每天布置学生搜集一句自己喜欢的古诗,然后评选最受欢迎的诗句让学生诵读,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周会课上,我会用“红颜弹指老,芳华刹那尽”来告诫学生珍惜时间,用“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来告诫学生交友要谨慎,要有选择性。我们不要担心孩子没有那么高的接受能力,其实,看似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的领悟能力往往出人意料。

二、了解意境,走进古诗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能按要求把某些诗倒背如流,但不久后就会所剩无几,有时还把诗句张冠李戴。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眼中有诗,心中无诗,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即使背得好的学生,他们喜欢的理由也是古诗易背、易得分。学生对待文化精粹如此漠然、如此功利,古诗词吸引他们的不是顿挫的音韵、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哲理,而是考试的得失,这不禁让人揪心。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诵读的巨大作用,但学生还读不上十遍,便已生厌了。如何解决?这是事关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培养的重要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诗者,天地之心,古诗词最美的地方不仅在于它的韵律和平仄,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深远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精妙。王国维说“词能言诗所不能言,而不能言诗之所能言”,就是指诗意境之阔。诗的意境并不能通过注释一字一句地讲授,也不可逐句地解析,否则意境全无,索然无味。所以,教学上我们应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短短几十个字蕴含着的千言万语,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古诗的妙不可言与无穷魅力。

如在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引领学生走进这样的意境:西湖是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它仿佛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以绝美的风姿、无限的风情倍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青睐,由此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西湖又称为西子湖,确实以倾国倾城之姿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而这个精彩的别称就是因苏轼这首西湖诗而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苏轼受友人相邀,来西湖共赏美景。开始西湖天气晴朗,一会儿就下起雨来,一般人也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但苏轼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穷形尽相地描写,而是选取了水和山这两个最为平常而又最为经典的代表,侧重在山光和水色上——“潋滟”形容水波流动,“空蒙”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这两句写景对西湖山水风光和晴雨多变的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以致查慎行评价它: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而后两句把西湖比作西子,这个比喻的传神之处还在于我们都知道西子(西施)是一个绝世美人,但她究竟长得怎样,没有人知道,她的美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叙述与想象之中,它所带来的想象空间是极为广阔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施”,都有一个不尽相同的西湖美景,所以把西湖比作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艳抹或是病态,都是美不可言的。学生理解了,记忆会更牢固,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走近诗人,积累诗材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习作时下笔忘词,就是因为积累量极少,而积累古诗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不少老师常常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诗,但如果没有亲自检查,就会形同虚设。如何让学生变被动积累为主动积累呢?古人说“尊其师,奉其教”,同理,当一个学生对某位诗人产生敬仰、崇拜之心时,就会主动去了解他的作品。因此,我在教学时,会刻意地让学生先了解诗人的生平与魅力。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介绍苏轼时,我先出示古人对他的评价: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欧阳修)“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王安石)后人更是评价他:“千古之后,再无苏轼;千年之间,唯此一人。”然后再吟诵一些名句(如“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知道这些皆出自他之口,让学生未学其诗先被其折服。学完古诗后,我还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苏轼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诗、词、文、书、画的通才,而且对妻子一往情深,此时再让学生去拜读他怀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学生就会迫不及待了。

四、在创作中感悟古诗

著名诗人、教育家刘梦英先生说:“普及诗词必须以写作训练为重点,写作训练必须放在首要地位,贯穿于中小学至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这才是真正的诗教。”古人云:“不写诗无以识诗,不识诗无以言诗。”所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指导写作也是一种很有效果的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我认为创作古诗不应只是自主创作,也可以是改写古诗(把诗改成文)、续写古诗,甚至是仿写古诗。如学生模仿李商隐名句写“桂香弥漫夏恨成,落叶满地冬恨生”,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创作。“水嘗无华,相荡乃成涟漪。”诗歌创作一旦有了开始,学生就会不甘落后,花心思用我手写我心。

五、星光不负赶路人

我一直坚信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果不其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习作让我收获了惊喜。在习作“校园美景”里就有不少诗意的语言,如:“看着一簇簇红艳艳的木棉花高高悬挂在枝头,一看让人惊艳,再看让人惊叹,它们犹如燃烧的火把定格在我的眼中,定格在我的心中。”“漫步在校园小路上,桂香弥漫,不禁让人感叹:芳菲歇去何须恨,满眼秋色正可人。”在习作《爷爷,我想对您说》中,一个学生表达了对逝去爷爷的思念:“两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象鼻山上孤坟无处话凄凉。”结尾处写道:“爷爷,您去了天堂,我在人间仰望,我虽然不知天上人间有多远,但我知道只要有爱,天涯也咫尺。”那一刻我的心不只是欣慰,更多的是震撼。我更加坚信,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对自己的付出,感觉有如当初随手撒下的一把种子,再回首时已是花香满径。事实再次证明,老师营造的诗意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才华,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

古诗是传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学诗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教诗可以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使道德回升,信仰升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爱诗、学诗、作诗,这样才能繁荣诗歌,中华诗词文化才能在真正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收获积累意境
春色满园
关于岐山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收获》推出“行距”APP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