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芸,邱宁杰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精神科住院患者身体素质较差,行动缓慢,步态不稳定,反应迟缓,加之精神类疾病相关症状及抗精神病类药物并发症的影响极易产生意外跌倒,患者意识模糊,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意外跌倒危害性显著增加[1],为确保患者住院期间治疗安全,医护人员需指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护理措施,以此来降低意外跌倒等危险事件发生率,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精神科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84例住院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2018年9月为本次研究起始时间,2019年9月为本次研究终止时间,研究样本数量共计84例,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组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等(n=42),研究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25~49岁,年龄均值(31.27±5.4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23-47岁,年龄均值为(31.19±5.42)岁,基线资料组间无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实施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对患者潜在跌倒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制定针对性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如患者存在攻击性冲动行为引发的跌倒风险,需对其上肢、下肢实施护理袖带限制与保护,必要情况下可实施隔离性保护1-3d。为预防老年体弱患者跌倒,需将其安排至观察室内,给予重点监护管理。针对精神科住院患者中存在跌倒风险的患者实施特级护理干预措施,待病情平稳后实施一级护理干预措施。重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患者实施立位、坐位、卧位等不同体位血压测定,变换体位过程中需保证动作缓慢。告知患者在每日睡醒后需等待30 s方可起床,床上坐起后需等待30s方可站立,站立后仍需等待30s方可行走。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使其掌握意外跌倒的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使患者脱离医院环境后仍能够获得有效的意外跌倒风险管理。
利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估两组患者病情进展情况,通过交谈及观察相结合急性评分,得到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统计两组患者意外跌倒发生率。
通过对本次研究数据性质的分析可知,计数资料为意外跌倒发生为率,计量资料为BPRS评分,表示方法分别为%、“±s”表示,检验方法分别为x2、t检验,为确保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准确,采用SPSS 23.0软件开展数据计算处理,如P<0.05,则组件存在统计学差异。
评估组间BPRS评分及意外跌倒发生率,研究组患者优势显著(P<0.05)。
表1 评估组间意外跌倒发生率及BPRS评分[n(%),±s]
表1 评估组间意外跌倒发生率及BPRS评分[n(%),±s]
组别 意外跌倒发生率 BPRS评分研究组(n=42) 3(7.1) 34.75±4.38对照组(n=42) 10(23.8) 39.29±4.65 t/x2 4.459 4.605 P 0.034 0.000
本次研究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后意外跌倒发生率、BPRS评分优势显著。跌倒是精神科住院患者多发意外伤害,跌倒会损伤患者躯体,也会增加紧张恐惧心理。引发精神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因素包括抗精神病类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如眩晕、体位性低血压等;妄想及幻想症;彼此间打架、戏耍、如厕地面较滑等,单纯采取常规基础安全护理无法规避上述因素,为此需实施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2]。
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将被动处理跌倒转变为主动预防跌倒,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系统评估可确定跌倒的高危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并对冲动攻击型患者、老年患者采取差异化的护理管理,可实现跌倒的个体化有效预防[3]。同时,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中加入了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使其深刻理解跌倒的危害性,掌握预防跌倒的有效措施,患者在脱离医院环境后依然可获得有效的防跌倒护理,实现了护理的延续。
由此可知,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预防患者意外跌倒,其临床应用效果突出,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