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云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认识到当前城乡经济差距大的环境下引发的留守儿童、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从精准扶贫的内涵着手,了解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探讨具体的经济发展路径,特别是驻村工作中帮扶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精准扶贫的贯彻落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路径 帮扶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5(b)--02
随着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的出台,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有一些农村处于贫困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还很大。在国家推行精准扶贫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要实现有效的精准扶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从精准扶贫内涵着手,分析当前限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进一步提出驻村帮扶工作策略,探讨其经济发展路径,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指根据贫困地区自身特点、贫困农户状况,在科学、有效程序下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并对其进行精确帮扶和管理。通常情况下,其扶贫对象是贫困居民。在经济发展下,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加大,要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出台了相关惠农政策。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已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强调其精准性。因此精准扶贫的推进过程中,要加大帮扶力度、缓解贫困。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较大,对工作人员要求也比较高,工作人员需了解到其重要性,确保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增强群众满意度、改善农村经济水平。
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限制因素
2.1 基础建设薄弱
我国很多地区受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会阻碍农业活动发展。比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设备,该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比较单一,使得农民在生产中无法有效借助外力,往往将产量的大小归结为天气等因素,难以对农作物收成有良好把控,也无法准确预测可能产生的损失。而且很多农村的道路建设比较落后,农作物运输也会受影响,很多农副产品无法长期保质,在交通工程无法及时输送的情况下,产品大量积压会增加损失,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此外,信息交流渠道也不通畅,缺乏相关基础设施,比如通讯设备和网络设施不足,而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迅猛,农村地区对外交流受到严重阻碍,进而形成了闭塞的环境,农民无法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而调整生产,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2.2 劳动力利用率低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比大。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其类型呈现单一化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无法实现有效利用,也会制约农村的经济发展。虽然当前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生产也得到一定发展,但由于农民自身对科技认识不足,在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是难以充分利用起技术力量的,无法转变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而事实上,农村地区劳动力还是比较充足的,主要从事农耕活动因此有较多空余时间,随着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剩余劳动力在相关因素制约下,无法在农业事务处理中投入较大精力,因此其务农时间较短、农业知识缺乏,无法充分利用先进设备,也缺乏科学管理,降低了劳动力的利用率,其经济收入也不稳定。
2.3 消费和教育问题
首先是农村消费方面,当前其消费市场还未完全得到开发利用,很多农村地区农民的消费场所还是较远的县城,增加了不便。而且市场上消费产品对农民群众需求考虑不足,因此对农村消费市场没有充分开发。其次是农村教育比较落后,还需加以改善。在农民进城务工人数增加下,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教育,容易出现人格缺陷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也使得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进一步加剧,加大了农村治安和国家稳定隐患。
3 精准扶贫下驻村帮扶制度的意义
3.1 加快贫困村脱贫
在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和脱贫工作中,驻村帮扶干部是主力军,也是全面消除我国贫困的重要举措。驻村干部在贫困村中落实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为贫困村谋发展,广泛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动员,可以拓宽驻村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主体等,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缺失的问题。同时,结合贫困地区具体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其发展规划,实现产业化扶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3.2 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呈现出流动快、空心化问题,人才的缺失降低了基层党组织更新能力,导致其大多成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村里存在秩序混乱和封建迷信等现象,农村工作中凝聚力不足。而驻村工作组则可将党建工作、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联系群众制度等。同时,驻村干部的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渗透,以及“两学一做”学习,也可促进基层党员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其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4 做好精準扶贫驻村帮扶工作的建议
4.1 实现驻村帮扶资源供给制度化
对于精准帮扶工作中,主体体系化、帮扶资源动员非制度化的问题,要形成多元帮扶制度,以驻村工作队伍和驻村干部为主,其他社会力量为辅。在更多的制度平台下,使更多社会力量进入精准扶贫中,形成多元扶贫模式。因此,需对联合帮扶工作制度进行研究,动态监管结对帮扶,及时更新进度,贫困群众在带动下,最大程度的参与到监督中,形成多元扶贫接力和监督问责体系。同时,加强帮扶监管,定期监测驻村工作组工作,定期考核问责工作不力、作风不良的工作组,鼓励和可行作风优良和扶贫成效良好的工作组、工作人员。
4.2 提高驻村干部选派精准度
在选派驻村干部的过程中,要结合村子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下乡干部。对驻村干部协调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专业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建立起相关的胜任力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人员担任,做到因村派人精准对接。
4.3 重视再生性发展,增强造血能力
在驻村帮扶工作中,一方面要保证能够持续供给资源、项目和信息等,保证农村物质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在物质扶贫之外,还要强化文化扶贫,提高农民脱贫能力的同时,增强农民脱贫信息。因此,驻村工作组还可通过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强化贫困村精神文明建设。
4.4 严格程序,化解矛盾
农村驻村帮扶中,要根据省、市、县和乡的要求,在公正、公平和公开原则下,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完成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村中家族势力明显、不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作组需深入群众调查,在核实之后将其取缔。个别群众会对民主评议结果存在异议,因此要进一步调查核实、做好解释工作,严肃查处工作中弄虚作假等违纪违规行为,杜绝以权谋私等现象。该过程中,上级领导小组要关注相关上訪信息等。做好贫困户信息的更新录入工作,完善贫困户信息,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良好。
4.5 科学合理界定贫困对象
精准扶贫需要准确判断要帮助的贫困对象,可在走访调查中,掌握贫困对象真实家庭状况、收支情况等,锁定了具体的家庭和人员要建档立卡。建档立卡内容尽量全面、详细,包括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和解决方案等,做好其信息更新。其次就是对其贫困原因认真分析,科学划分种类在此基础上完善具体的帮扶措施。同时掌握这种贫困原因占据比例,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帮扶工作。最后要坚持上下结合,发挥基层群众自身民主权利,在投票生产审查和公示下,群众自身可识别真正的帮扶对象。该过程中要保证公正、透明、合理,避免新的社会矛盾滋生。
5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5.1 强化基层领导组织建设
基层领导组织是党与农村直接接触的组织,可以全面了解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因此在精准扶贫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发挥领导带头作用。一方面要创新其设置形式,进行教育管理,使其加深对精准扶贫的认识,对其重视起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党组织设置。另一方面要重视领导班子选拔,可优先退伍军人和致富带头人。
5.2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教育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是重要的条件,因此要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培训。农村贫困地区往往地处偏僻,其交通、通信等条件不发达,导致农村信息严重闭塞,农民教育程度也比较低,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和应用不足。因此,要加强普及相关知识和国家扶贫政策,进一步渗透农业科技思想,将其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3 为农村经济创造良好环境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上级政府支持,才能获得国家政策帮助,还需社会上其他力量,如相关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给予帮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此外,应加强农村经济业务合作,强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充足的资金供应,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发展。
5.4 重点抓好集体经济
在精准扶贫中,要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整体看待,对集体的作用重视起来,重视整合农村土地资源等,有效利用起村里的闲置土地,通过租赁方式等丰富农业经济,除本土农作物生产之外,积极发展养殖、药材种植等,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缩小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比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可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村中年轻力量接受专业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建立起电子营销体系、公共服务点和网校产品库等,使农产品的销售模式更加丰富,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此外,还要树立创新理念,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注入活力,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农村旅游和景点打造等,改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6 结语
在精准扶贫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需经过深入分析研究,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充分借助当前良好的经济形势、政府支持,制定因地制宜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驻村帮扶工作也要不断完善、加大创新力度等,切实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助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曹康.关于做好驻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探讨[J].农技服务,2017,34(6).
刘翰昕.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探讨[J].经贸实践,2017(17).
向仕琼.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J].江西农业,2019(12).
孟登奎.关于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J].青海交通科技,2017(3).
黄忠海.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