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强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教育更加重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生活化教学不断推广到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还能够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情感;兴趣;应用
数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然而,由于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这就容易使学生出现思维障碍。同时,加上教学模式的枯燥,使得学生很难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鉴于此,教师应将生活化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以直观化的生活问题所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积极容易到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其内在情感共鸣,以此降低学习的压力。此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高中数学知识区别于初中,其主要特点为抽象性强、内容多。由于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而生活化情境作为教学情境的其中一种,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融入到生活的学习场中,以周围的事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还能引发他们的内在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以此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并体会元素和集合的属于关系,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播放“一群迁徙的鸟在飞翔、一群奔跑的马”的视频,这一情境马上将课堂置于了生活的背景下,在此情境下,笔者提出:“通过这一现象能够得出什么?”学生回答的结果为“鸟群、马群”。这时,笔者引导学生认识了“同一对象汇聚在一起”,并使他们回忆起原有认知,进而引出“集合”的概念。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引发了学生联想旧知,进而产生问题,引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共鸣,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还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设置生活化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作为学习行为产生的驱动力,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然而,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本能地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对数学知识缺乏一定的探究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将数学问题赋予生活化的特点,以此展示给学生生活化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出现认知冲突的情况下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以此推进教学活动的展开。
以“指数函数”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掌握指数函数的简单应用,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笔者首先引出一个问题,即:“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写出取x次后,木棰的剩余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这一接近生活的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斗志,此外,这一问题还能够使学生在简单问题中抽象出共性,总结出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而得出两种常见的指数函数,即: ; 。由此可见,通过生活化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指数函数,以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一函数的形式。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强化应用意识
作业作为教学的延伸,是巩固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设置作业的方式只是以知识本体为主,并未考虑到知识的应用价值,这就潜移默化地阻碍了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为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到生活化的特点,以此设计生活化作业,这样既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还能够使他们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以“随机事件的概率”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以下生活化作业,即:列举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并进行多次试验,记录,进而总结规律,得出随机事件的概率。有的学生反馈得出“将硬币投掷10次,朝上的次数为6次,朝下的次数为4次,进而总结出投掷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与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为二分之一”。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随机事件概率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类似的问题中,自然而然地提取出這一知识点,以便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主要来自生活,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到处都可以看见,由此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并且,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发展,高中数学的教学也慢慢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展开生活化教学是必要且迫切的。实践证明,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生活化问题的设置、生活化作业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内在情感共鸣,降低他们的学习压力,还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趣味性和应用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得到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杰.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中国西部,2017(7).
[2] 任小英.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