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皮黄》的曲式特征与艺术特性

2020-07-20 03:21李路远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7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

摘  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以艺术语言方式表达情感往往更倾向于内敛、意会而充满诗意,因此会激发起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张朝这位中国现代钢琴家、作曲家,他创作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具有一种浓烈的中国民族风格。其作品也是众多钢琴演奏家,音乐评论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热衷的话题。《皮黄》是张朝选取带有民族鲜明特征的中国传统剧目代表——“京剧”,将当中运用到的“西皮”、“二黄”板腔体体裁,作为旋律发展的材料,是他众多钢琴曲创作中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风格乐曲极其具有震撼与张力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以精准的技巧难度,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广为流传。本文从张朝的生平和民族化钢琴作品的发展历史;研究张朝《皮黄》的曲谱,结合音乐理论及自身的演奏经验,探析其曲式特征;探析《皮黄》和艺术特性中的旋律特性和情感特性;这三个章节对张朝以及其作品《皮黄》进行研究。

关键词:张朝;钢琴作品《皮黄》;曲式特征;艺术特性

一、《皮黄》的创作背景

张朝(Zhang Chao)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具有强烈中国民族特色。他出生在云南滇池边少数民族彝族家庭中,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十岁登台独奏,16岁创作处女作《海燕》,18岁与交响乐队合作成功地演出了《山林》钢琴协奏曲。1984年以作曲、钢琴双专业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正是这种成长环境,和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学习经历,为张朝之后的民族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钢琴作为西方乐器,其演奏、曲谱、西方的作曲技巧,逐渐为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研究。在改革开放后全国整理思维热潮并不断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洪流下,为了加快与世界文化接轨的步伐,我国作曲家们将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为目标,开创了一条中西音乐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崭新道路。在钢琴民族化的进程当中无论是学堂乐歌时期爱国救亡的民族主义,还是二十世纪末期和平年代下的新民族主义的时代背景,钢琴民族化从对传统民歌曲调,民族器乐曲,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再到本文研究的戏曲的改编,或对当中的音乐素材提取进行创作,都是一个积极的方向与态度,更加立体地通过音乐作品展现中华民族的美。

《皮黄》在1995年完成初稿之后经过多年的修改推敲,2005年定稿后于07年参加了中国第一届“帕拉天奴”杯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从众多参赛作品当中脱颖而出,并夺得头魁。在赛后张朝对作品进一步地倾注艺术追求,在修改两年后2009年定稿。作为标题音乐,這首曲子的标题来自于京剧的别名“皮黄”,皮黄二字代表戏曲声腔系统中的西皮腔、二黃腔,作曲家抓住“西皮”和“二黄”各自不同的音乐结构,将二者的特点结合西方作曲技巧有机的相融合并贯穿全曲。在张朝的作品当中,大多带有一种中国民族音乐的东方韵律,其中《皮黄》就是這样一首带有鲜明民族色彩的中国钢琴曲。

二、《皮黄》的曲式特征

京剧当中用到的腔体系统中以皮黄腔为主,所以“皮黄”也代指京剧。皮黄腔是以“西皮”和“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戏曲声腔,兴起于安徽、湖北一带,清代中叶流传至我国南北各地。皮黄腔的音乐结构属板腔变化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板式类别。从音乐风格上看,西皮的曲调铿锵有力,音程浮动较大,节奏形式多样,具有高亢活跃的特点;二黄流畅融合,节奏稳定,有端庄凝重之势。

《皮黄》在一定程度上跳脱西方传统的曲式结构思维,取而代之的是以京剧戏曲结构作为一个曲式的核心,由“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摇板、垛板、尾声”十个小段落所共同组成,而这些都是京剧戏曲音乐结构当中最具具有鲜明特点的板腔体结构。

此曲采用混合式曲式结构,全长294个小节,由引子,主题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结束部六个部分组成全曲,京剧中的西皮二黄腔体音调材料为整曲的主题材料,由引子部分开始,节奏放缓引入西皮腔“板眼”的主题旋律;到第一部分对主题变奏,进行展开;在第二部分融入二黄腔新的织体,高音重复清脆旋律简单,低音深沉进行,高低音相互交织,以密集四音列接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将第二部分中的二黄腔体进行“紧拉慢唱”等形式变奏,而后在末尾将西皮二黄有机的结合起来,直至推动全曲高潮部分;尾声借助主题的主要动机加入新的音乐元素在内,再而变化主题结束。可见,这首《皮黄》已经将中国民族钢琴的音乐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笔者将京剧板式结构特点和西方作曲技法思维相结合,综合多方文献进一步剖析,对全曲的这十个小段落进行一个更直观的划分,具体分为六个部分:引子(导板)、主题部分(原板)、第一部分(二六、流水、快三眼)、第二部分(慢板)、第三部分(快板、摇板、垛板),结束部(尾声)。

曲式分析

1.引子:(第1-7小节)

【导板】

在京剧中,这一部分称为 “叫板”。京剧中引子是表演人物上场时采用的一种程式,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状态,叙述出其情绪,地位,处境,性格,报负等并对剧情源头作出交代。中国人很讲究弹性,这是中国音乐的特点。在京剧里面的导板节奏都很自由,起到引导的作用,渲染气氛。此部分以bE宫调式的京腔音调作为主调式展开全曲,作为全曲的引子部分,一开始就给整个作品奠定一幅如流水般淡墨画地情感基调。

2.主题(第7-25小节)

【原板】

原板是整个曲目的主题段落,经过引子散拍子之后,这一部分展现的2/4拍节奏,在民族音乐中惯称“板眼”,一板一眼的强弱对比,原板多用于叙事段落。在京剧的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与西方变奏曲里面的主题类似。此段采用bE宫调式复乐段结构,为“西皮”原板,娓娓道来一对一答的主题音调,平静中蕴含着悠长的深意。在赵瑾对作曲家张朝的采访中提到,张朝喜欢回忆过往事物,笔者认为这一部分的原板就蕴含着其童年内心感知,给人一种质朴的优雅之感。

3.第一部分(26-85小节)

【二六】

西皮腔中二六这个板式和原板同样也是属于2/4的节拍、一板一眼的形式。旋律材料来自于原板,是根据原板主题进行变奏。首先以bE宫开始,后以转为F商调式结束。节奏属中速节奏,比西皮原板略显紧凑,字多腔少,虽然曲谱上依旧是2/4拍,但速度提到高了原板的三倍。

【流水】

本段为一拍子二拍子交替,但由于速度加快,形成了有板无眼的效果。调性转为A商调式。左手的分解和弦在和声织体上发生转变,使左手跟右手形成两个不同的调性,采用了西方现代的复合调性的作曲手法,增加音乐片段的戏剧冲突感。

【快三眼】

“快三眼”中的三眼指的是京剧中的一板三眼类,即这一段由之前的二拍子转为四拍子。第一拍为板,三眼为头、中眼,末眼。“快三眼”即为速度稍快的四拍子,谱面上的标记为4/8拍,八分音符每分钟二百四十拍的速度。调性由bE宫调式转为bB徵调式进行展开,此段速度较之二六乐段更加活跃,但是依旧是将原板旋律主题的进行一个再变奏,并且模仿了打击乐和京胡的音响,速度加剧,力度增强,创造出了第一部分雄心壮志的高潮。

4.第二部分(86-100小节)

【慢板】

这一部分由慢板单独组成,它在此曲当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此段开始采用“皮黄”当中二黄腔,二黄的慢板一般是指在其原板的基础上,用延伸的手法拉长节奏发展形成,将京剧主题以慢速的形式呈现,从而细致委婉的抒情和叙事。在京剧中这个段落的节奏通常是四拍子规整进行,和“快三眼”同样是一板三眼。此段接入上段落转入的bG宫调式,模仿的是京剧中弹拨乐器的演奏。在之后模仿钟声的片段中(Largo campana),旋律线由高音向下,使钟声似乎由远方至到跟前。

5.第三部分(101-279小节)

【快板】

快板在京剧中常表现为争执和抗争等具有张力的情绪。此段为二黄音律的变奏,其调性则是一句一转,由A徵调式--B羽调式--C徵调式--D羽调式,即由D宫系统调式向上方小三度转为F宫系统调式。由于调式的多变造成的情绪激昂急切,音乐表现力极强,充沛的张力展现出抗争时的果断精神,提升了全曲的戏剧性色彩。

【摇板】

此乐段为“慢板”中二黄音律的第二次变奏,以F羽调式为主调式。在京剧中摇板最大的特点,是唱腔与伴奏乐器两者之间不同的速度情感形成的一个板式,简言之即为“紧拉慢唱”。

【垛板】

此段采取了“有板无眼”的结构,其节奏鲜明,句式短小紧凑,类似于西方的急板,用于表现指责控诉和愤慨,矛盾冲突比较强烈等急切的情绪。右手与左手从谱面调号上看出现了不一致,左手为bA大调,右手为C大调,实际巧妙的融合了西皮二黄两种音调。

6.结束部分(280-294小节)

【尾声】

作为整首乐曲的收尾,西皮音调完全再现,调性回归到bE调。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在旋律主题下扩大了原板的三音动机,左手低音衬托下,右手与左手的和弦切分相互交织有力的呈现出明朗辉煌的效果。后一部分速度加快通过连续向上的琶音和双手带来的极具音乐表现力的震音,将音乐推入又一个顶点。

三、《皮黄》的艺术特性

1、旋律特性

《皮黄》有着张朝对童年生活情境和学生时代经历的回忆,以及后来受到民族教育的影响,同时怀着民族主义情怀的抱负,从而创作了这样一首借以京剧戏曲音乐素材,带有鲜明中国民族色彩的钢琴作品。这一成功壮举也影响了其之后的音乐家的广泛应用。这部作品是对京剧戏曲的一种艺术化再现,所以在音符的写作上运用了双手对比鲜明的对话式旋律,带有皮黄腔特色的民族旋律。节奏上以散拍子、单拍子为主,有许多音符的快速演奏及四音列的进行,八分音符的八度和三度音程的快速转变,使得演奏者及听众能感受到流水般流畅激昂的画面。

戏曲当中蕴含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呈示性写意性等美感,在这部作品中展现的得恰到好处,旋律婉转悠长,而又慷慨激昂,整曲以音量在有弹性的变化处理。这也是中华民族讲究的弹性,并不主张将音响的声音一味扩大,或是持续徘徊地内敛含蓄,而是更加注重在适宜的地方做到柔韧的处理。

2、情感特性

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在19世纪中期国门被打开接收到西方的文化时出现,由于钢琴的音域广,音色变化能力强,而中华民族又有悠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两者奠定了之后的民族化钢琴的盛兴。民族主义风格在与整曲的约束力较小,应弹性文化的自由,所以音乐也不受约束。在多个部分乐段中的散拍子、无小节的划分、自由延长,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这首作品倾注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生活情境的回忆,以及过往的人生历程的叩问,更加丰富了整个乐曲。整曲的情感处理是:自由地,保留地处理。民族主义音乐更加注重写意性,强调意境上的情感处理,高音的旋律突出,及低音的深沉描写,抑或双手高音低音交织的恢宏展现。

结  论

文章从《皮黄》的创作背景及其影响、曲式特征、艺术特性三个方面来整体的把握这首作品。前面的张朝的生平与民族化钢琴作品创作背景与影响是为后面的艺术特性分析做了一个铺垫,曲式特征和艺术特性是本文的重点。在曲式特征的分析中,对该乐曲的一个整体结构做出了结构图示,并对于每个部分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大致研究了调性的走向,但是并没有逐个小节对其调性及和声进行研究。在旋律特征和和声特征这一方面,笔者从谱例举例进行研究,将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是对其艺术特征分析的一个深入。

《皮黄》是张朝中国钢琴作品中具代表性的一首,本文从乐曲的分析和乐曲的演奏上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完整的分析,结合张朝所处的历史时期,挖掘张朝的个人气质。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以及钢琴的普及率上升,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影响力上升,文化自信等多种文化背景下,这首作品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一個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李诗原.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2).

[3]  刘国杰.西皮二黄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4]  林嘉旋.从张朝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看京剧艺术的美学欣赏[J].音乐创作,2012(4).

[5]  赵瑾记录、整理.张朝钢琴曲《皮黄》的演奏与欣赏[J].钢琴艺术,2010(9):32.

[6]  董薇.京剧声腔与钢琴艺术的完美结合[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3).

[7]  安鲁新.琴键上的戏曲之灵——评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08(1).

[8]  杨慧.试论钢琴曲《皮黄》东西方音乐融合之美[J].钢琴艺术.2011(8).

[9]  叶红.钢琴中的粉墨人生——张朝钢琴作品《皮黄》戏曲元素分析[J].音乐创作,2015(12).

作者简介:李路远(1995—),男,汉族,湖南永州,学生,研究生在读,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省株洲市,412000,音乐学。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
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美学特征研究
浅析查理德曼钢琴抒情方式的表达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钢琴作品中对情绪情感的巧妙运用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探究
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研究
从《夕阳箫鼓》和《梅花三弄》看情绪情感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和声手法研究
浅析巴赫钢琴作品的典型特征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