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数据化、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我国许多精美的传统工艺,似乎已经被年轻一代遗忘,面临消失的困境。通过相关的教学项目实践,可以探索“非遗‘苏州宋锦”进入高职课堂的可行性路径,为以后引进其他“非遗”内容进课堂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高职艺术学校多途径培养人才提供了参照案例。
关键词:非遗;苏州宋锦;教学创新;路径
传统工艺品制作时间较长,耗费人力较多,困守传承,很难以原貌步入现代生活。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工艺原有生长的土壤和需求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传统工艺中的精湛技艺、美学内涵、形与色的理念及造型方法等又极其可贵,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智慧。因此,我们面临着的难题是,如何把传统工艺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内涵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以及如何运用现代艺术设计手段和技术来传承传统工艺品,这也是当今高职艺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之一。
一、“非遗‘苏州宋锦”进高职课堂的意义
宋锦,是指宋代发展起来的以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的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织锦,以宋代苏州特色织锦而著称,后又称“宋式锦”“仿古宋锦”,统称宋锦。
宋锦的结构巧妙、工艺精湛,即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都很难企及。宋锦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其纹样秀美、雅致,具有诗意。它一方面继承了唐、宋花鸟图案的造型艺术手法,另一方面又发展了在几何骨架里添加规矩花纹的工艺手法,形成了宋代特有的清秀而具理性、色彩更加绚烂多彩的织锦品种。苏州宋锦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家的扶持和人们认识的提升,它开始慢慢走出即将消亡的困境——宋锦在高档消费领域开始流行、有专门的基金进行扶持和专题研究、挖掘和传承、作为设计元素的广泛应用等。可见,宋锦已经具有相当的市场需求,值得我们去很好地挖掘和创新。
二、“非遗‘苏州宋锦”进高职课堂的可行性
传统学徒制传承已经满足不了宋锦的生存与发展,因为当今社会很少有家长愿意送其子女去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学业,更何况这项学业是需要长时间打磨才能获得提升。因此,为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有针对性地培养传统手工艺设计人才。现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陈述如下:
(一)校企合作,专项培训
高职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课程内容更偏向于技能性、技术性的知识,也更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学生的就业岗位为教学方向。因此可以更好地与当地企业合作,将某一种技艺或项目引入到课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节约了学生毕业后需在企业进行重新培训的时间,又使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有利于缩短学生的培养时间,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设置,培养人才
调整学生培养计划,与宋锦企业联手开发课程。学院建立苏州宋锦工作室,联合企业开发特色课程并改革原有教学内容,融企业师傅与教师两者之长,组成团队教学,并将企业项目、学校教学合于一体。联合企业优秀的工艺师共同编写教材,实施教学,将“传承、创新、再生产”实现无缝对接,通过长期的工艺技能训练使学生终能达到“新宋锦”设计的能力要求。
(三)专业比赛,带动课堂
近些年来,“传统元素再设计”成为了全国各大比赛的一个新兴内容。可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遗产,在当今社会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让学生多参加这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业比赛,不仅可以带动课堂生动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专业能力,更可以促动学生主动去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内涵。或者等条件允许时,我校可以搭建相应平台,主导这种有意义的赛事。
(四)项目合作,共同研发
在把课程引进来的同时,也可以我们走出去。我们的课程可以有一部分设置在企业里,让学生跟随企业的生产项目进行学习,在项目中学习与成长。这一部分学习可以放在大三的实习阶段,可以跟企业合作完成毕业设计。
三、“非遗‘苏州宋锦”进高职课堂的传承路径
“非遗”进课堂势必要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为宋锦在现代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探寻,另一方面为非遗宋锦进课堂,以“文创”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探寻。宋锦在现代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探寻应以“宋锦元素为第一视觉的观察秩序”作为重要的准则,贯穿于宋锦服饰品创新设计的始终,要充分考虑其纹样、色彩、材质、工艺及寓意等核心要素的运用。宋锦进课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必须将非遗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现代设计意识三者结合,需构建中国传统工艺基础课程体系,要重视“工匠精神”、文艺素养、艺术境界的培育,打牢传统工艺振兴的知识基础。同时要学会运用科学手段来解决我们面臨的技术难题。
(一)课程前导——分解项目,布置任务,分节推进
本课程运用项目驱动法来推进整个课程的设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与思考来解决项目问题。
此主体项目为“苏州宋锦的传承与创新”。首先选择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服饰品设计课程为教学实践体。教师先对苏州宋锦的文化理论讲述,开始知识性的普及。内容主要包括宋锦的概念、范围、特点、历史情况以及近现代出现的发展瓶颈等,对宋锦做一个概要式的梳理。使这些基本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宋锦的大体印象,并提出问题——应该如何继承与发展宋锦?要求每个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初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的大框架。
(二)拓展课堂,开放式教学——将博物馆、展览厅、企业、商场、等都作为课堂
第二步,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实地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的地点,我们选择了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这三个地方,进行系统的实地调研。因为这三个博物馆是江南地区宋锦储存量最多、也是品种最丰富的三个地方。通过对这三个地方的考察,可以让学生对宋锦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花色品种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与了解,建立起一个立体的认知印象。这一步调研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的,每天考察结束需要完成详细的调研报告。
另外除了对博物馆进行考察之外,我们对宋锦市场也需进行调研。宋锦市场调研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宋锦服饰品牌专卖店调研,另一部分为宋锦面料市场调研。这两部分的调研目标是,了解到目前消费群体对宋锦产品的接受程度以及宋锦产品的价位及销售情况。
第三步为设计实践考察。设计实践考察是对宋锦生产、研发、加工企业的实地考察。通过深入这些企业的调研与学习,了解宋锦产品开发的流程以及最新设计动向。并与资深的设计师进行交流,学习优秀的宋锦产品设计方法。从设计源头上接触宋锦,更全面立体地了解宋锦的研发过程。这是一步至关重要的调研,学生在这一步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并开始审视自己以前的设计流程和设计秩序,需要改进哪些?规避哪些?怎样才是最有效的设计方法?这些都是资深设计师多年的宝贵经验。
(三)回归课堂——以作品为引领,完成宋锦的传承与创新设计项目
完成所有调研之后回到教室,每个同学开始整理这段时间的调研资料,所有调研材料的整理都围绕即将要做的设计来进行。这时老师会给出一个总的原则,即“设计品要以宋锦为第一视觉的观察秩序”。同时,教师提供一个整理提纲,划定与设计直接相关的素材资料范围。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属于自己的素材资料库,如设计品的种类、运用的图案及色彩、常用的材质与特殊的材质、造型特点等。
然后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对即将要做的设计进行“主题设计创意讨论”。在讨论期间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让每个同学都能畅所欲言,充分的开发自己的创造力。讨论最后,由老师帮助每一位同学进行思路梳理,并完善自己的想法,最后确立主题。
主题确立好之后学生们就可以开始进行设计。从草图到效果图绘制,这是设计实现的第一步。在这一步里需要学生将设计的最终结果作为目标,力求考虑周到而仔细。完成之后,学生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效果图去面料市场找寻合适的面料,或是去面料制造厂、加工厂定制相关的特殊面料。学生对面料花色需要进行反复的搭配与尝试,不断地训练与提升自己的色彩搭配能力和图案造型的能力。最后是完成“服饰品成品的设计与制作”的环节。这一环节是考量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除了需要较好地考虑设计的造型、材质和色彩等关于设计的最终效果之外,还需锻炼学生与服装打板师、工艺师的协调与合作的能力——这个制作的过程可能需要反复修改与沟通。这也是在课程中训练学生社会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經过千锤百炼方能成就好的设计。
四、结语
非遗项目进高职课堂,注重非遗技术、工艺的实操性传承,而本科院校更多的是偏向于非遗的文化内涵、理念的研究。可见非遗项目在高职课堂里延伸,对于非遗项目的研究和传承来说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可以让非遗从文化到技艺得到全方位的延续与继承。
参考文献:
[1]钱小萍.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染织[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338-339.
[2]钱小萍.中国宋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叶红,硕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