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

2020-07-20 16:29张世斌李福祥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张世斌 李福祥

摘 要: 甘肃作为中医药主产区之一面临巨大发展机遇。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首先对甘肃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剖析,表明甘肃发展中医药产业完全符合甘肃要素禀赋结构,中医药产业是甘肃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应通过产业政策实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拓展沿线国家市场,尽快完善产业链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 新结构经济学 中医药产业 全产业链 产业集群

一、引言

二战后,为恢复战后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学登上历史舞台。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追赶发达国家。20世纪60到70年代,普遍施行“结构主义”思想的拉丁美洲、非洲及南亚国家均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未采用“结构主义”思想的“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功转型。

20世纪70年代末,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流的发展经济学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推行“华盛顿共识”制度安排,但这些转型国家出现了长达20年的经济剧烈波动和萧条。在这期间,中国并未推行“华盛顿共识”制度安排,但中国在经济转型上取得巨大成功。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的经济实践证明,西方主流发展经济理论很难从宏观方面较好解释中国经济的崛起,更难解释中国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来自中国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是应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动态发展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理论强调经济结构内生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主张产业发展要建立在特定要素禀赋结构上。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由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一般产业体现为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处于发展较好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地区主要发展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①。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甘肃是中医药产业大省,需要实现从中医药产业大省到强省的转变。中医药产业具有覆盖一二三次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对于国内中医药事业发展而言,由于中医药产业主要分布在全国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对解决甘肃中医药产区贫困人口就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甘肃作为全国经济落后省份,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医药产业对于解决就业、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甘肃有43个贫困县在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因此,研究如何让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更好、如何提高对甘肃经济的贡献度就极为必要。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甘肃中医药产业的比较优势、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探讨,并试图从提升全产业链水平的角度提出产业发展建议。

二、甘肃中医药产业比较优势

(一)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是要素禀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有7大中药材产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占全国近30%的中药材在西北产区种植。西北产区的甘肃地理环境独特,适合中药材种植,而且中药材资源禀赋优越,是全国主要中药材产区。

全国最新中药资源数据显示,全国中医药开发区共有7个,甘肃陇西经济开发区种植面积1681公顷,全国排名第二。全国中药材种植省份主要是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河南,这5个省份种植的中药材占全国总量面积的八成以上。2018年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排名全国第3,仅次于云南、贵州。

从2014—2018年甘肃中药材种植各州市分布数据来看,甘肃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在定西市、陇南市和河西地区(见表1)。定西市2014-2018年期间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全省第一。甘肃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地和核心产区是定西市陇西县,该县形成了从中药材种植、仓储管理、加工制造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二)成本优势

1.仓储管理。在仓储能力和仓储管理成本方面甘肃独具优势。以核心产区陇西为例,在气候环境上具有天然的仓储条件,该地区干燥少雨,光照足,中药材长期存放不易霉变,不易失去药性,是“天然药仓”。在仓储能力上,定西有很多农户小规模仓库和仓储企业的大规模储备库用于中药材的储存,存储能力强。目前,全国大型医药企业在陇西投资建厂,投资建设储量达1000顿以上仓储物流基地的医药企业近30家,其中包括中国中药、广药集团、千金药业等上市公司。因此,大规模的仓储使得仓储管理成本极大降低。

2.加工制造。甘肃中药材产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甘肃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最主要是中药饮片,143家大型企业中有137家主营业务是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饮片主要成本为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原材料由于处于中药材原产地,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较低。在人工成本上,中药材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如果当地劳动力成本较低,则中药饮片中人力成本將大大降低。从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加工在全国的地域分布来看,大多分布在贫困地区,而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可直接在当地就业,劳动力成本必然低。

甘肃中药材加工中,当地农户是最主要劳动力,劳动力要素成本较低,表明在中医药的种植和加工都是劳动密集型,也就是说中医药产业链前端和中端,能够利用当地劳动力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产业链前端和中端适合当地要素禀赋结构。

3.终端销售。在中医药产业链的物流运输和终端销售环节中,甘肃在终端销售环节正逐渐形成优势。在终端销售方面,形成线下规范化交易市场交易和线上电商交易的格局,年交易规模全国第二。线下中药材大规模交易市场5个,包括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岷县当归城交易中心等。2018年,线下市场年交易规模达120多万吨;线上电商销售中,有100余家企业进行了中药材线上交易,年交易量超150万吨。

(三)产业政策

新结构经濟学认为成功的产业政策必须是针对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所谓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指的是该产业的要素生产成本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有优势。但是由于软硬基础设施不完善,交易费用太高,使得总成本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竞争力的产业②。在甘肃中医药产业要素生产成本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国家和甘肃政府的产业政策推动会使甘肃中医药产业总成本下降。

国家从顶层设计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2015—2019年5年期间密集推出的多项产业政策(见表2)。2017年2月,为推动甘肃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国家同意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依托甘肃中医药产业优势,打造传播推广中医药的国际平台。2019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为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四)小结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就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分析表明甘肃中医药产业在资源禀赋、生产成本上完全符合本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同时政府的产业政策能为具有比较优势的甘肃中医药产业保驾护航。

三、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标准化种植程度不高,新发展模式需要推进

甘肃中医药产业模式主要以“农户+中间商+企业”为主,“企业+合作社+农户”和“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模式近年有所发展,但尚未成为主导模式,基于GAP标准体系的中药材种植还未得到普及和推广,标准化种植程度偏低。

(二)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需政府加强引导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往往在地理上聚集,从而形成产业集群③。一般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供应商、生产商、客户、监管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组成,在地域上相对集中,通过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及与其他服务于产业链的机构的资源共享,以实现降低成本、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目前,通过甘肃政府推动共建设了六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包括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县工业园等,园区内大型医药企业达143家。但作为产业链的中端,园区大部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的中药产品包括中药提取物、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中医保健品,主要以中药材饮片为主。由于深加工能力较弱,附加值高的中成药、中药提取物加工制造能力偏低,导致大部分药材通过加工后形成低附加值的中药切片和饮片销售。

以建设规模最大的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例,目前已引进千金药业、普尔康药业等大型中医药企业27家。这些企业主要业务是加工中药材切片及饮片,中成药制造企业仅3家,而陇西县个体中药材切片加工户达3000多户④。在附加值较高的中药提取物和中成药的生产上仍薄弱,说明甘肃中医药产业集群较弱,无法形成聚集和规模效应。因此,要形成真正产业集群需要政府产业政策引导。

(三)需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扩大经贸合作

近年我国积极向全球推广中医药产业和文化,现推广国家和地区达180多个,签订相关国际合作协议86项。从中医药贸易情况来看,2007-2017年10年间年中药出口复合增长率达24.65%,说明中医药出口增长强劲。从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和欧盟地区,但对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出口较少。因此,需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扩大中医药产业经贸合作。

四、甘肃中医药产业链水平提升

提升甘肃中医药产业链水平,具体操作方向是在大力推广新型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模式基础上,全面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产业链前端需推动基于GAP的标准化种植,产业链中端通过工业园区为载体实现产业集群,产业链终端需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继续拓展国际市场。

(一)推广新型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模式

甘肃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传统的“农户+中间商+企业”模式和新型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传统模式是中间商向农户收购药材或农户到集市出售,中间商将中药材集中收购后,原材料直接批发或者初步切片加工后出售给医药企业。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是分散种植,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下,药材来源质量无法有效追溯。

“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政府推动农户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作为机构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销售合同。这种模式由于合作社与医药企业对接,谈判能力得以提升,实现了统一收购和销售,解决了传统模式的诸多缺点。“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下企业与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直接签订合同,约定将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的中药材种植区作为企业的原材料来源基地,根据企业的标准种植,并约定按照企业要求种植的中药材均按事先约定的价格收购。这种模式类似期货合同,买卖双方均锁定未来价格,双方均不受未来市场行情的影响,对合作社或农户来说,仅按企业标准种植而无须考虑销售风险,对企业而言,原材料价格稳定且供应有保障。

目前,“农户+中间商+企业”的传统模式是甘肃中医药产业链发展的最主要模式。以中药材主产区陇西为例,全县70%农户种植中药材,有3000多户中药材切片个体户中间商。新型模式发展不足,需要政府扶持大力推广新型模式。

(二)产业政策继续加码,培育产业集群

林毅夫认为产业升级需要有为政府,需要为市场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基础科学研究环境,政府发挥积极乃至主导型作用,将生产要素逐渐配置到更高附加值产业中⑤。产业园区是政府主导的行为,中医药产业链中端的提升需要产业集群,而产业园区可以最大程度上培育产业集群,发挥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集群形成模式主要有资源因素主导型、传统文化因素主导型、本土大企业主导型和产业园区优势主导型⑥。甘肃中医药产业集群起初属于资源因素主导型,随着甘肃政府推动的六个产业园区先后建立,产业集群向产业园区优势主导型发展。因此,产业政策需要继续加码,要在招商引资、财税、金融、研发、人才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招商引资。工业园区要继续招商引资,引进医药企业投资设厂,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群方面作用。招商引资成功的关键是工业园区在财税、金融、产品研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此外是利用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的宣传平台,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吸引医药企业。

2.财税支持。争取政府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让园区企业得到实惠,降低成本。在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上,施行一定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给予贴息补助。对国内外与园区企业开展联合研发的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给予一定科研资金支持。对新产品研发、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的园区企业,实行一定期限的减免所得税政策。

3.金融支持。金融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协调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和信用担保、产权交易所、小额贷款等机构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园区企业发展。争取商业银行在授信额度、期限、利率、担保条件上给予一定倾斜,尤其要支持甘肃本地银行如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要给予园区企业更多信贷优惠。支持推进甘肃国投、甘肃金控、华龙证券等甘肃国有金融企业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对园区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对企业进行合资、并购及融资租赁等资本运作上给予指导。政府在企业申请上市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华龙证券等机构的上市辅导争取上市,引导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目前,全国有56家中医上市企业,甘肃有三家,分别是奇正藏药、佛慈制药、恒康医疗。而基于价值链的中医上市企业竞争力分析表明,甘肃三家中医上市企业竞争力都处于较低水平⑦。需要在融资上给予支持。

4.研发支持。政府推动和完善中医药产学研激励机制,推动中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在新工艺应用、新产品研发、新市场开拓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政府建立健全机制激励具有较强学科优势的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大学、甘肃省中药现代制药工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园区企业对接,优势补充进行科技攻关,并及时转化科研成果。

(三)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升产业链终端水平

甘肃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具有明显区位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为甘肃中医药产业生产合作和出口沿线国家提供了历史机遇。甘肃要抓住机遇,与包括中西亚国家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产业经贸合作,提升中医药产业链终端水平。

1.国际合作平台。政府通过建立交流合作机制,为国内外企业之间有效合作提供国际合作平台发展。一是推动举办甘肃中药国际博览会,打造宣传、合作国际平台,提升沿线国家对甘肃中藥产品的认可度。二是要借助国家平台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中药博览会进行大力宣传,推动在沿线国家的中药上市,拓宽贸易渠道。三是科研支撑,成立以高校、科研院所、上市公司研发机构组成的专家智库,组织深入研究沿线国家中药市场的发展,针对不同国家建立不同国际合作机制⑧。四是中药出口贸易政策扶持。政策扶持主要是财税、金融、专利保护、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财政扶持政策方面,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医药发展专项投资基金,政府投入资金并出台更优惠便利的税收政策鼓励甘肃中药企业研发,对在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贸易和服务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支持和奖励中药企业在沿线国家申请产品注册上市。金融支持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对甘肃中药出口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2.生产合作。在与沿线国家生产合作上,根据地理上的优势,应是主攻亚太经济圈。以中亚国家为例,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报告,中亚五国人口中在心血管、血压、血脂及骨质等方面的疾病较多,而中医药对于此类疾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价格低廉,可获得中亚国家认可。从工业基础来看,中亚国家工业基础较差、资金缺乏,医药工业薄弱,几乎没有中医药的资金投入。甘肃可推动甘肃中医药骨干企业与中亚国家企业开展生产合作,在当地合资建厂,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和销售网络。

3.产品出口。目前,甘肃中医药骨干企业如兰州佛慈制药、兰州生物制品所、甘肃陇神戎发药业等培育出了“佛慈”“岷山”“唐龙”等出口品牌。甘肃要在原有对外出口贸易基础上将中医药产品销往“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扩大销售渠道,同时根据沿线不同国家对中医药的需求情况要对市场进行细分,调整相应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

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首先对甘肃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发展中医药产业完全符合甘肃要素禀赋结构,中医药产业是甘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针对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三个主要不足,甘肃应以全面推广新型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基础,通过产业政策实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拓展沿线国家市场,尽快完善产业链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ZK(#]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0)

[2]林毅夫.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新结构经济学视角[J].比较,2016(06)

[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殷月琴,田永衍.甘肃省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特点探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8(05)

[5]朱富强.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来实现产业升级—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J].学术月刊,2017(02)

[6]何燕红.“陇药产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2018(04)

[7]张会仿.基于价值链的甘肃省中药上市公司竞争力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5(06)

[8]李羽涵.“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中药出口贸易发展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06)

猜你喜欢
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全产业链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考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基于全寿命周期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