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物致知”设计理论在艺术设计上的运用

2020-07-20 00:41丁颖
戏剧之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艺术设计

丁颖

【摘 要】“格物致知”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把它当作一种穷究事物原理的方法论,运用于艺术设计上。结合其三个重点,“格”穷究基本单位,“格物”研究格局,“格律”了解运作方法,结合实际设计案例,以部分手稿客观地呈现设计的思维过程和案例成果。浅析如何把这套设计理论运用于实践中,从理论到实践,在整个设计理论与思维方式中,强调自主观点的建立与深化,考究与推敲强调逻辑思维严谨,论证充分,并可以交叉多种不同的学科与专业领域,进行发散思维,建立具体项目的设计逻辑与思维体系。

【关键词】“格物致知”;艺术设计;思维方式;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201-02

一、“格物致知”设计理论

(一)“格物致知”的概念与起源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学中重要的物理学思维与方法。当然,这里的物理学并不是我们应试教育中的“数理化”的物理学科。它是一种观察与研究的方法。用来穷究世界,细分归纳、演绎并分析发现其中原理。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方法论。“格物致知”从东汉时期的《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主张注重“格物致知”的综合方法,认为必须穷究事物的原理,朱熹将“格物致知”理论归为“工夫论”,与“修身”紧密相连,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更加重视人心,明末清初王夫之认为“格物致知”分解为“格物”与“致知”两个概念,“格物”是从事物、经验中求得道理,即演绎法,与此同时,王夫之认为“格物”与“致知”是相互补充不可割裂的整体。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等近代思想家认为其含有“归纳法”。《礼记·大学》其中“格物、致知”一句意为穷究事物的构成原理进而形成知识。“格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并不是感性地随意为之,而是采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推理与演绎。

(二)“格物致知”的三个重点

那么“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方法论,必然有其重点,分为如下三个方面:1.穷究事物的基本单位,比如说一个物体分为分子、原子、量子、希格斯玻色子。2.研究这些基本元素会构成怎样的结构格局,进一步研究这些格局是否有利于事物的发展,不同的格局,有可能会走向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向,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3.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结构格局中有着什么样的格律进行运作。格律包括运作格局中的节奏、规律、层级等等问题,即使是相同的元素,相同的结构格局,运作事物的格律不同,结果也会不尽相同。

那么本文通过举例一些艺术设计的作品以“格”不断细分与穷究,“致知”生成设计方法论,“格局”单位元素构成事物的结构局面,“格律”格局运行的规格与规律的“格律设计理论”进行分析与归纳。

二、“格物致知”设计理论在艺术设计上的运用

(一)以“格物设计理论”分析陈楠博士的甲骨文字体设计

即使不了解汉字设计,也知道汉字学习的艰难,更何况要去研究和设计汉字中的甲骨文。甲骨文,是距今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文字,但它被发现的历史却只有一百年。要了解并清晰甲骨文的构字原理,必须查阅许多的文献与资料。

此时运用“格律设计理论”,“格”——不断细分与穷究,根据甲骨文按照字体风格分为五个时期;“致知”结合甲骨文书法与甲骨文字画,基于数学网格的字形设计原理进行针对甲骨文的字体设计实践。它建立在一个由“方”与“圆”构筑的网格状母图上,在这个母图网格中,除了几何网格本身具有的直线,由于甲骨文本身字体的特殊性,也有加入弧线与曲线,相互结合设计。同时还要解决不同的方向与不同的大小尺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反复地推演、探询,才能最终成型。大量字形确认、修正、校对的过程不就是“格”的运用吗?字体字面大小的统一,字体笔画粗细的调整,字体布白的调整,字源、字脉、字法、字圣、字器、字阵、字绘运用几何和图案学的原理,通过多种方式的基础组合、设色、故事化添加等手段,創作并形成系列字库,并进行多种多样的设计实践,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主题的文化衍生品产品设计,形成了一个便于推广的文化视觉体系。

(二)以“格物设计理论”分析同济“设计丰收”项目案例

同济大学的“设计丰收”项目,是基于城市与农村的脱节情况下进行的。“格”不断细分与穷究,选定崇明的仙桥村作为实验性探索基地,“致知”运用“设计思维”来探索乡村和城市如何结合的解决方法,基于“针灸式可持续方法”,在每个城市和乡村中建立一个小而互联的创新中心,提供一种选择,把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价值通过设计最大化,再通过良好的互动进行织网,运用这层关系网来解决城市与乡村的问题。

利用互联网社群的力量为乡村聚集更多的资源。由点到面,激活了整个村庄作为“格律”。通过创新呈现出一个更加充满野味趣味,落实到具体实际,创意农业、创意旅游、创意培训、创意美食、创意产品,邀请全球各地各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师生了解与参与上海崇明仙桥村,以他们的艺术设计思维为农村带来新的生机与商机。穷究和探索出了城市和乡村的健康交互方式,激发更多的人去做这件事和将各种各样的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社群。

三、“格物致知”在方言设计上的探索

作者在分析完前文的设计案例后,在自己的毕业设计也决定采用“格物致知”的设计理论与思维。“上海方言”熟语是上海海派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属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对于“上海方言”熟语的视觉可视化的表现都是一些零星的图形插图设计,大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的角度对“上海方言”熟语的语音、语意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将借助前辈的在语言上的研究成果把“上海方言”熟语通过字体设计可视化展现出来,成为“看得见”的方言。

首先分析上海方言文化底蕴及方言特征简介,然后从语义、语音、语意、字形等方面对方言字体设计视觉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字体设计可视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应用。最后通过对“上海方言”熟语的汇总,归纳挑选出来比较具有代表性、趣味性的熟语进行字体设计,本文尝试以字体设计的形式表现“上海方言”熟语,并进行创新性的探索设计。然后将其运用到互动性的新媒体装置中以及一些周边文创产品中,进行视觉展示及最终应用的市场反馈。对于“上海方言”熟语相关的研究现状,首先借助网格系统,在各大主要的搜索网页上搜索部分资料。其次,本人通过在相关文献网站上将谈及“上海方言”熟语的国内各类型学术文章进行了搜索与归类,并且对其方言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角度展开的研究,用语言学的方法来判别上海方言的语音、用词的特征和语言用法的规则。在整个设计理论与思维方式中,强调自主观点的建立与深化,考究与推敲非常强调逻辑思维严谨,论证充分,并可以交叉多种不同的学科与专业领域,进行发散思维,建立符号具体项目的设计逻辑与思维体系。

四、总结

作者本人在学习艺术设计的实践中发现,不管是商业的设计项目还是学术类的设计研究,光靠“感性”的思维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设计。更何况在这个信息高速密集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找寻,如何整合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再加之穷究出其中事物运行的规律,“格物致知”的设计思维会帮助我们进行思考。把所有的事物进行不断拆分,拆分到每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单位,再进行一个个的分类,找出其中运作的“格律”。虽然整个过程十分漫长,但养成了这种逻辑思维方式,会更容易地进行设计与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钱乃荣.沪语盘点[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2]辛儒,孔旭红,邵风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保护与利用——以山東省潍坊市为例[J].语文学刊,2011(5):89-90.

[3]郑子安,张伊晨,原苏荣.上海话的特点[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2:156-157+160.

[4]论汉字字体设计的意象表现[J].邱楠.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05).

[5]汉字信息密度与汉字艺术字体设计的减省[J].张红.装饰,2012(09).

[6]略论汉字字体图形设计[J].曹方.艺苑(美术版),1995(02).

[7]汉字字体设计造型及其情感分析研究[D].喻蓉杰.武汉理工大学,2012.

[8]汉字字体设计方法研究[D].胡安娜.延边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艺术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Nirvana涅槃》
《星.云.海》
《花月夜》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