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明确提出“停学不停课”的要求,这为线上思政教学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大数据、5G时代的复杂社会性背景下,民族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复杂性与教学效果高要求之间存在张力的内在挑战,面临着教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手段运用之间存在落差的挑战,应有效探寻思政课远程线上教学创新,构建适应疫情后民族高校思政教学创新需求的教学模式,并阐明基于SPOC的思政远程线上教学模式的设计基础、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及程序和评价。在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民族高校教师当前在疫情环境下弥补思政教育缺位提供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新冠肺炎疫情;思政课;“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0)03-0115-08
作者简介:邬红丽(1973-),女,四川成都人,成都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文化传播。四川 成都 610041民族高校作为高等院校的特殊群体,特指地处民族聚居区域或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的高等院校。民族高校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提升民族素质、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按照所处地域和教育对象需要具备明确的少数民族性标准来划分,民族高校一般可分为对象性和地域性两大类,所谓对象性民族高校就是指其教育对象的主体为少数民族学生,这类高校通常都会在校名上贯以“民族”两个字。所谓地域性民族高校是指高校所在地为民族聚居区域且主体为少数民族学生的高校。由于在所处地域和教育对象上具有其他普通高校不具备的特殊性,针对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明确反映出其民族性特色来。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和正常的授课秩序,2020年1月28日,教育部明确提出“停学不停课”的通知要求。为落实要求,各高校纷纷开展大规模远程线上教学,这就给民族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从长远看,线上教学不应仅是疫情期间学习教育的应急之举,它应是未来民族高校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如何防范和化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线上教学的风险挑战,创新远程线上教学的特色模式,探寻提升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水平的有效策略,这是当前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研究课题。
一、民族高校思政课远程线上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现状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改革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教育”具备了即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1],大大延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场域,客观上为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带来更加便捷的条件,有利于缩小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高校思政教学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高校与普通高校在思政教育的内容上以及硬、软条件上还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当前针对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课教学新技术、新平台、新媒体等技术手段运用创新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设的比较优势,中国高等教育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成为现实,然而民族高校所具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双重特殊性决定了这种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技术变化来讲,由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与实践中,当前思政教学对教育教学方式手段的革新表现突出的是三类技术手段的运用,一是MOOC技术及教学资源集合性平台的开发运用,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平台”、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平台”“东西部高校课堂共享联盟”“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等混合式教学资源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在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二是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钉钉、腾讯会议、微信、QQ课堂、智慧树、超星学习通等专业性云教学平台软件在思政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三是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百度、学习强国等及时通讯手段和APP媒体资源深度渗透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极大改变了思政教学的客观环境,造成网络条件下师生教学资源信息获取的无差别性。这些技术条件的深刻变化必然引发思政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3]
(二)增強思政课教学内容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研究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处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问题上,过于注重知识系统传递,却忽视教学效果的达成,偏重于认知体系的构建却弱化其信仰体系的内在转化。另外在外部社会思潮影响下,新的技术变化也容易造成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精神性、认同性、实效性、差异性、边缘化等危机随之而至,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离问题日益突出。”在一份关于导致学生出现不满意的原因调查中发现,“课程内容脱离现实枯燥空洞”“教学过程中方法陈旧老套”“课程内容缺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是导致大学生对政治思想理论课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分别占了 68.63%、58.82%和52.94%[4],可见必须加强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吸引力上的创新,才能提供更加有力的思想教育。除了一般思政课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外,民族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是否符合民族心理认知、是否有利于民族认同、是否有助于民族团结等问题。因此,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生能力建设,增强教学内容和效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势在必行。现有关研究表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政课教学的能力和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发展的能力建设[5],立足民族特点,“以尊重、平等、理解的情感理念为切入点;以文化适应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为着力点;以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教育平台为关键点”[6],在“准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体系、表达方式、传播主体和运作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充分促进其相互协调和联动”[7],全力激发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才能真正提升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模式创新研究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各地高校大力加强思政课建设,涌现出一系列的思政课教学创新模式,如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思政课程系列,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案例教学”法,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体两翼”思政课教学模式,沈阳航空航天大學的专题教学模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1234”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等。在如何打造思政课“金课”和“智慧课堂”问题上,各校纷纷采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经典案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名师工作室模式等创新形式,鼓励思政教学“还原场景”“走出课堂”“视频授课”“师生辩论”“双向互动”,通过小切口、大主题、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8]多元活动方式,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坚持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效果具有探究性、生成性和个性化,积极推动思政教学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
近年来各地高校在思政课教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已经颇具成效,其中复旦大学的《入耳入脑入心 同向同行同频: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然而目前来看,相对于普通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针对民族高校思政教学的研究总体来说还是较弱的:具有民族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内容的创新研究相对不足,创新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方式手段和模式尚不多见,仅有少数关于民族高校思政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9]、“立体式教学模式”[10]等研究思路的提出,特别是针对疫情期间及之后展开深度线上教学的研究尚未形成热点。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落地,不利于培育民族人才目标的实现。民族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国际问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国内外形势变得更加敏感多变。如何应对形势的变化,如何有效提升民族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加快摆脱远程线上教学的现实困境,这都是我们亟待加强研究的课题。
二、后疫情时代民族高校思政课远程线上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
进入21世纪第2个十年,截止到5月初,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的新冠疫情已经造成200多万人被感染,20多万人死亡,这必将是一场被历史记住的世界性公共卫生灾难事件。新冠疫情将深刻影响到后续世界的基本理念和生存方式,人类社会对未来的生活态度和发展理念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对新冠疫情之后复杂的社会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将作出自己的调整和反应,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也必须尽快适应因时代变化而带来的社会需求的改变。总之,我们正处于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置身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承受着由民族性难题和时代性变迁带来的叠加压力,面临着以技术变化和文化差异为代表的现实困难。为此,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需要围绕这些现实问题思考应对之策,以期实现更好的思想教育成效。
(一)内在挑战:教学内容复杂性与教学效果高要求之间存在着张力
民族高校思政教学的内容较之一般高校思政的内容更具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强化民族理念的同时加强中华民族心理认同。思政教学与一般教学相比,在内容上具有多学科、复合性、时效性强等特点,教学难度相对较高。民族高校思政教学不仅要面临一般思政教育的共同难点,还必须要处理好特有的教育难点——民族观教育。民族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在一些热点地区不同民族间常常发生各类矛盾,当这些矛盾与宗教、历史文化等原因相结合后变得很难调和。近年来受外来思潮、境外敌对势力活动和恐怖主义活动的影响,我国也曾爆发过如新疆“715”事件、西藏“314”事件等暴力活动。这些冲突爆发的背景有着复杂的国际因素。如何在思政教学中完成对民族学生关于正确民族观的引导,尤其民族观问题往往还伴随着宗教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民族观,强化民族理念的同时加强中华民族心理认同,成为民族高校思政教学的突出难点。
二是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局势变化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这是我们判断当前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指导。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反观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全面发展,全面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取得决定性成功,社会稳定、民心凝聚。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两者叠加将会深刻改变国际社会的基本生态。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这一场疫情中表现出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同发展思维,由此带来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的高度差异性。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疫情过后中国将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可能会面对来自各方更为复杂的压力和挑战,充分理解世界历史趋势的演变,正确判断国际国内的局势变化,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发展方向与个人发展机会的关系,这是民族高校思政教学中的难点。
三是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克服心理失落感,构建健康文化心理。由于现实条件的差异性,相对一般高校学生,民族高校学生相对容易被外界的复杂文化现象所迷惑,特别是当代社会中虚拟与现实、都市与乡村、历史与未来等文化现象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如果不注意调整心态很容易迷失在其中,造成心理失衡,影响心理健康。如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外部文化环境的改变,主动接受因区域、民族、性别、年龄等带来的文化差异并努力改变,同样也是民族高校思政教学中的难点。
(二)外在挑战:教学技术发展状况与教学技术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二)远程线上教学模式的目标任务
在抗疫防控背景下,采取远程线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停学不停课”,完成线下教学的目标任务。但疫情之后,具备开课条件的学校应该坚持继续进行线上教学,充分利于线上教学对时空资源分配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的再分配,达成以下主要教学目标:1)突破传统教学的固化模式,实现新技术、新媒体、新资源平台可重复、无差别化、无限制的广泛运用,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由度和积极性;2)突破民族高校思政教学受制于现实条件和受制于时空的局限,实现教学内容和效果的相互支撑,教学双方充分互动交流,真正达成教学成效的下沉延伸;3)通过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民族高校思政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突出民族人才的培育,推动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目标的实现。
任务:坚持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民族观、宗教观和政治观的正确引领,提升民族综合素质;坚持民族发展的方向引领,培养民族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坚持国家稳定的政治保障,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的国家认同,促进其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和谐共生,有效解决民族纠纷,维护国家稳定[12]。
(三)远程线上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程序
教师角色程序:
第一,选择资源平台,制作教学资料。选择由爱课程网携手网易云课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慕课) 学习平台,由于思政课系列课程中的同类资源较多,尽量挑选其中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制作供参考使用的线上教学资料。以下为该平台下思政课国家級精品课程的统计情况:
同时可供选择的平台还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资源量也非常大,其中不泛精品,以及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的官方网站“好大学在线”等十余种平台,但相对而言资源精品数有限。
第二,建设SPOC线上教学班级,发布课程资源。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如钉钉、腾讯会议、微信、QQ课堂、智慧树、超星学习通等APP,建设小规模限制性教学班级,发布教学大纲和考核要求等课程资源、上传学习资料、视频和教学PPT等。
第三,开展在线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此程序为核心程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步骤。一般而言,教师在这一步应作好提前的教学规划和安排,做好教案设计,制作完成教学PPT,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进行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选择。一般而言,主题(专题)讨论和讲授法两种方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也可以辅以试验演示法、案例情景法等。讨论法要求教师有问题推演的过程设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按照提前设计的问题逻辑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切忌临场发挥,任意抛出思考不成熟的问题,极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和教学效果的失控;同时,要注意讨论时的内容把握,引导学生把讨论集中在焦点上,避免空谈和跑题。讲授法要注意教师讲授的节奏与PPT的展示内容之间的配合,并注意讲授时长的控制,一般说来,针对一个问题的讲授时长超过20分钟就应该调整内容、切换问题,避免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情况,以此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线上教学收集反馈的方式有很多种:弹幕,讨论区发言,指定回答问题等。
线上教学模式中,教师仍然是教学效果控制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我们以民族高校思政课中的特色性课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可以查找到龚永辉教授领衔的该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内容。在课程首页上可以明确找到该课程的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考核要求等文件,方便学生一目了然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授课目标:“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及其制定的依据,树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增强各族学子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实现全面小康与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详见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GXMZ-1001962013)
正式进入学习之后,可以查到该课程各讲的专家名单及其主要代表性成果;在课件选择栏中,可以非常便捷地找到教学大纲中每一讲的教学PPT;同时,在测验与作业和考核栏目中,相关要求清晰明了,非常方便学生掌握信息,把握学习节奏。但这些教学信息的背后,是近十几个专家共同的辛勤付出,可以想象他们作了大量的精心准备,完成了大量的教学创作,才能让所有愿意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教学传授,确保其教学水平的精良。
第四,在线答疑。答疑环节是教学全过程不可或缺的内容。一般说来,学生总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或疑惑,线上答疑是在线教学的优势所在,它不受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在任意学习时间提出疑问,教师也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作出回答和交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会在答疑环节中给予高度重视并认真回答的,答疑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大教学的延伸度,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角色程序:
学生在线上教学中,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提前接受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教学要求,并按要求认真学习线上资源如观看视频或教学参考资料等,做好学习准备;二是在线上教学中,积极参与讨论,按照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活动;三是课后完成测验与作业,接受考核。由于线上教学形式并不必须要求师生在同一时空聚集,因此,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进行自己感兴趣内容的学习,也可以选择放弃不感兴趣的内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线上教学的资源获取量丰富,形式多元,反馈及时,有利于刺激学习兴趣。但是线上教学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它对学生学习的自律性要求很高,没有自律性的学生很可能因为形式的自由度较大而放松自己的学习要求,从而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四)远程线上教学模式评价
线上技术的开发一方面加强了学习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可能纵容了学习懒惰的可行性。通过以下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活动效果的关联和区别:
由上表可见,两种教学活动各具优缺点,并不存在完美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关键对此应该有辩证的态度:既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而一味反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也不能迷信现代教学技术的便捷,而弃传统教学方式而不用。根据一份调研成果的报道,学生对线上教学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其一,网络学习缺乏监督,学习自觉性不够( 76% ) ;其二,网上作业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61% ) ;其三,看视频学习不如课堂老师面授亲切生动( 43% ) ;其四,网络系统不稳定影响学习体验( 30% ) [13]。对此,我们应该看到,如果通过适当方式来控制学习考核结果,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律教育,那么线上教学的效果是可以优于传统线下教学的。当我们在积极推广线上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注意到反对的声音,但不能因为有反对,我们就固步自封,弃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于不顾,走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了。
四、结语
民族高校的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民族地区高校深入推进“停课不停学”,通过多种方式和理念创新有效探寻思政课远程线上教学的模式。在大数据、5G时代的复杂社会性背景下,民族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复杂性与教学效果高要求之间存在张力的内在挑战,面临着教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手段运用之间存在落差的挑战,因此,从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远程线上教育的整体性角度出发,阐明构建基于SPOC的思政远程线上教学模式的设计基础、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及程序和评价。在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民族高校教师提供正视当前在疫情环境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避免因疫情的阻碍带来的思政教育缺位提供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参考,以此有助于全面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作岭,宋立华.班级管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8.
[2]杨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06):70.
[3] 陈丹丹.云教学平台应用下的课堂变化——以移动教学平台“蓝墨云班课”的应用为例[J].科技资讯,2019(07):152-154.
[4]梁纯雪,眭依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66.
[5]任曉伟.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生能力建设[J].学术论坛,2020(02):2.
[6]曹斌,沈光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 (04):117-120.
[7]王芳.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功能实现机制探赜[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0(01):129-136.
[8]高校思政课走出教室,与专业、实践、生活相结合——四川:思政教育打破校园“围墙”[N].中国教育报,2018-02-09.
[9]侯西安,常陌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8(12):202.
[10]刘英,赵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立体式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0.
[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2019-06-15].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12]曲菁,钟国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改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1):12.
[13]吴争春.基于 SPOC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