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靖玮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亲和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其提升实效性的關键,也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为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个统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个做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两个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两个优化”,只有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路径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历经30多年,成绩斐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为此,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亲和力”一词源于化学术语,13世纪炼金家阿尔伯特·马格纳提出了亲和力这一概念,认为亲和力是物质相互吸引的力量,是一种爱力,是姻亲关系[1]。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意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倾向或特征,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2]。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升亲和力是我们现阶段的主要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个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和融合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纽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基本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具有亲和力,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在教学中,存在内容模式化、教条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现象,导致学生内心产生对教育内容的怀疑,教学效果不明显,亲和力也大打折扣。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首先要注重内容之间的有效统一。
1.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不竭动力。真理影响着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具有育情、导行的功能,是人们明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内核。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具有高度的科学真理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枯燥乏味的现象。随着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的加深,那些空洞说教和肤浅的内容日益失去市场。因此,我们要加大真理性内容的含量,挖掘教育内容的新意,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增添教育内容的人文性和价值性,重视吸收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合经济、政治、文化于一体,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技含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以实践为依托;实践接受理论的指导,检验理论建设的成果,并赋予理论以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只能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目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化、教条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缺失,沦为理论灌输的工具。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因此,即便是已经灌输到人们头脑中的思想内容,也需要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此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3.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学科既有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是当今学科的一大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知识体系,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应该综合运用这些学科,并使内容介入人们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融入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而这些有效的综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形成需要整合的内容、全体性的力量和协调性的方法,丰富生动的内容只能以某种方式协调与和谐地排列起来,从而使内容处于一个协调的结构之中,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三个做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教师要具备宽广的政治知识、良好的政治素养以及对待学生亲和的态度,这是亲和力能否实现的关键。
1.做到情怀要深。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授者,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保持家国情怀,心有国家和人民,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具备亲和力的教育者并不是简单地与学生亲近,而是要真正地关怀学生,用自己的理论素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小我”走向“大我”,这样的教育者才能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现。
2.做到仪态得体。得体的仪态是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外在体现。教育者的完整形象是内心世界与外部姿态的和谐统一,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展示给受教育者的,而外部姿态则是通过仪表、动作、表情直接被受教育者所感知。得体而大方的服饰、真挚而从容的笑容、端庄而优雅的神态、平和而深刻的言语,完美地体现教育者的独特人格魅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助推器。
3.做到品格高尚。我们要格外注重教育者的人格育情的作用,《论语》中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中包含了教师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最有效的教育莫过于以身作则,教育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追求远大的理想,达到“说教胜于管教,身教胜于说教,心教胜于身教”的效果,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育者的工作热情,从而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因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两个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沟通和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媒介,能為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者要在继承传统载体的基础上利用好载体功能,创新活动形式,着力增强载体的教育功能,以现代化的手段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同度,以此渗透在理论知识中,这是保持亲和力的重要条件。
1.合理利用网络载体。互联网是集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伴随着信息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人与网络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网络相比传统的教育媒介,更生动、更广泛、更快捷,还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也喜欢运用现代化的方式来接受新的知识。另外,网络可以变传统对话式的交流方式到现在的平等沟通,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教育者也能利用网络平台,选择学生点击率最高的社会热点话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失时代感,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往的主要工具。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为抽象的内容增添了光彩,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利用好语言这个传播媒介,既有利于教育者传播思想观念,也有利于教育对象快速融入教育情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充满真诚的、心灵上的双向互动。生动的语言表达可以改变传统式的教师主导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沟通的教育活动,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中去。语言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的有效途径。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两个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为教育活动开设的具体场景,对教育主体的认知和行为具有激发作用。传统的教学环境就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仅靠教育者的说教,容易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的脱节,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时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4]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在对环境的改造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1.优化学校环境。学校是影响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也是青少年最为集中的场所。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中良好的育人氛围,特别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都能对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积极影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要先从学校环境入手,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要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着不可代替的辅助作用。
2.优化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蔓延。现代大众传媒集新闻性、商业性、娱乐性于一体,无差别地向社会成员传递信息。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增强实效性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从内容、教育者、载体、环境入手,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能使受教育者净心、净情、净目,磨炼意志,实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探析[J].人大复印资料,2009(11):34.
[2]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