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闲散”青少年的厌学成因

2020-07-20 03:25曲笑笑
学理论·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厌学

曲笑笑

摘 要:我国乡镇青少年中有一部分处于“闲散”的状态,他们大都具有厌学心理,进而造成不肯就学,拒绝就业的现状。本文通过对8名河南省S乡镇的“闲散”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基于查尔斯·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对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成因进行分析。之后,以社会工作价值观为指导,结合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改善乡镇青少年的这种“闲散”状态。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闲散青少年;厌学;社会工作价值观

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多于2  800万的“闲散”青少年[1]。和普通青少年相比,“闲散”青少年在社会中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他们在国家法定年龄内未能正常接受正规教育,且没有工作与个人收入来源,甚至遭遇社会环境的“排斥”,抑或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因此,“闲散”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值得我们去关注。其中“闲散”青少年多出现在农村和乡镇地区,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农村“闲散”进行了研究,如杜鑫在2008年就已经对农村“闲散”青少年的失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2011年黄宜宝和黄峰针对农村“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问题进行了探讨[3];2015年王静对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研究[4];2019年刘晓红对山东省农村“闲散”青少年的社会救助问题进行了研究[5]。但在乡镇“闲散”青少年的研究方面仍较为不足,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主要针对乡镇中的“闲散”青少年进行深入研究。

过早离开学校的“闲散”青少年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不想学习[4]。他们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经常性旷课,最终自愿离开学校步入社会[6],导致劳动技能单一,不具备社会就业所需的专业条件,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也进一步阻碍了乡镇地区的发展。教育界乃至国家对于厌学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措施,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7]。因此,研讨和解决乡镇“闲散”青少年厌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笔者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出发,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引发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并依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改善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以促进乡镇青少年力量的优质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关于乡镇“闲散”青少年

社区闲散青少年是指在社区中居住或暂住的14-25岁左右不在就学和就业状态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脱离了学校教育,没有固定的工作,处于闲散于社区的状态,又被称为“三失”(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8]。国内对这一群体使用的术语不同,较为常见的有:“闲散”青少年、社区青少年和弱势青少年等[9]。故乡镇“闲散”青少年可定义为生活在乡镇地区且年龄在14-25周岁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

(二)关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由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Zastrow)对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最早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进一步阐述得来的,他把个体存在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中观及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单个的个人,个人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的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指任何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同辈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习俗、社区、组织、机构与制度[10]。这一理论强调在整个社会生態环境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11]。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分析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问题不仅能够解释个体自身对于厌学行为的影响,而且能够厘清家庭、社区和习俗等因素对个体厌学的影响。在乡镇“闲散”青少年厌学生态系统中,微观系统主要包括:性别、健康水平、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等;中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同辈群体、学校,邻里等;宏观系统主要包括:街道、文化、习俗、制度等。

(三)关于厌学

厌学,从字面上可直接理解为对学习的厌恶、厌烦。即对学习的过程在心理上表现为抵触,在情感上表现为消极,在行为上表现为疏远甚至逃避[12]。厌学是一种心理状态,指受教育者对其学业或授课老师不感兴趣所产生的教育逆反现象[7]。故本文将厌学界定为个体排斥就学,对学习没有兴趣,讨厌学习,并进一步采取厌学行为(如逃课、辍学等)的一种个体心理状态。

二、研究框架

(一)研究对象

结合笔者自身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本研究运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通过笔者主观判断来选取与研究目标相对应的研究对象,并采用雪球抽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寻找符合研究目标的研究对象。最终,笔者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河南省S乡镇的8名“闲散”青少年。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来对河南省S乡镇“闲散”青少年进行个案研究,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三个角度入手来对这些“闲散”青少年的厌学成因进行分析。同时,为了研究结果更具有准确性与代表性,还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文献的主要形式是学术期刊和相关书目。

本研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来收集河南省S乡镇8名“闲散”青少年的详细真实资料,在进行访谈之前研究者向被研究者说明研究目的及资料用途,征得被研究者同意后展开调查工作。最终运用归纳法总结访谈收集到的信息与阅读文献收集到的资料,从中概括出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成因。

三、理论视角分析

(一)从微观系统看,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成因

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微观系统主要包括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其中,生理方面主要为性别和健康水平;心理方面主要为心理压力;社会方面主要表现为个人人际关系。

首先,男同学由于自身贪玩,讨厌被约束的心理特征,产生厌学的情况较女同学显著。如许某和白某,在与他们二人的访谈中得知学校里较早有厌学心理的多为男生,因为男生更喜欢挑战与自由,不像女生踏实乖巧。个人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对厌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身体素质较差、患有某些疾病的同学更讨厌按时就学。

个案(刘某):每次季节交替我都很容易生病,尤其是冬天,天气很冷,我感冒了,还得早起去按时上学,课堂上打喷嚏、咳嗽我还要尽量克制自己,这使我更加难受了。开始,我讨厌生病了还要上学。后来,我产生了辍学的想法。

通过与河南省S乡镇的8名“闲散”青少年进行访谈,可以看出学习压力大的同学更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尤其是态度消极的同学最为明显。正如白某与杜某,他们一致认为初中学习任务重,作业多,到了高中自己会更难承受这种心理压力。因此,逐渐讨厌学习,选择逃避就学。

个人人际关系对厌学也有部分的影响作用,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较差,没有朋友,缺乏社会支持网络的同学更易产生厌学态度,正如赵某。

个案(赵某):在我初中的时候,我们班里同学都有自己的伙伴,三五成群的,我很难加入他们。每次课间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常常觉得自己很孤独,在学校里也没什么朋友,我讨厌在学校的时间,它过得很漫长。

(二)从中观系统看,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成因

乡镇“闲散”青少年的中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和邻里。在中观系统中,对乡镇“闲散”青少年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家庭。家长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抚养和教育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青少年,或是日益影响青少年的生活。这对“闲散”青少年的厌学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个案(刘某):爸爸妈妈总是在家里吵架,尤其是晚上爸爸下班后,他们两个先是吵闹,之后又看电视,影响我休息。第二天上课我常常犯困,常常因为课上睡觉被老师批评,我讨厌这样。

同辈群体是指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较为相似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在乡镇“闲散”青少年的成长生活过程中,这一群体对他们的厌学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正如许某与李某,许某时常去网吧玩游戏,慢慢地受网吧里那些“无业游民”的影响,自己开始逃课,整日沉迷游戏,厌烦学习。与李某从小一起长大的几个好朋友,到了初中陆陆续续都选择了前往外地打工赚钱,李某在这几个朋友的影响下,也选择了离开校园,前往外地工作。去外地工作两三年后,由于所在企业倒闭,自己也没有其他劳动技能,便返回家乡,步入了当地“闲散”青少年的行列。

学校和邻里对乡镇“闲散”青少年的生活影响也至关重要。学校是较为正式的学习机构,它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价值观培养、知识储备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对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影响更为明显,但邻里对“闲散”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个案(王某):爷爷奶奶年级大了,身体不好,街坊邻居都说我应该早点出去赚钱,孝顺爷爷奶奶,再加上我也不喜欢学校的集体生活,就选择了离开校园。

(三)从宏观系统看,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成因

对于乡镇“闲散”青少年而言,其宏观系统主要包括街道、文化、习俗、制度。首先是街道这个大环境,在乡镇中有近一半的孩子都早早离开了校园,开始了自己的社会生活。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在校的学生容易被其感染,认为社会比校园轻松有趣或工作比学习轻松,向往社会生活,产生厌学思想。

个案(许某):和我一个街道的哥哥小张,他小学毕业就不上学了,学的厨师,后来自己开了饭店。我也喜欢人家这样有趣味和挑战性的工作,不喜欢学习。

文化和习俗在潜移默化中对乡镇青少年产生着厌学的心理影响。在这其中,女生從小被灌输一种“将来肯定要嫁人的,学习不好也没关系”的思想,久而久之女生对学习开始不抱希望,认为自己总是有出路的,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厌学心态。

个案(张某):奶奶说我们家没钱,只有弟弟上学就可以了,我是女孩儿,去不去学也没什么区别。

从制度层面来看,一些学者认为,应试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较为突出,农村及乡镇地区学校目前仍以升学率为主,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为目标[13]。过分追求升学率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压力加大,进而导致厌学。正如杜某、王某、白某和赵某,在他们看来,考试会给他们带来焦虑与担忧。

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微观、中观与宏观系统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反之,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对乡镇“闲散”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系统及社会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街道、文化、习俗和制度也对乡镇“闲散”青少年个体及其小规模群体产生着影响;乡镇“闲散”青少年作为环境中的一份子,也对中观系统与宏观系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引发乡镇“闲散”青少年厌学的原因并非完全是某一系统的独立作用,要探讨并解决乡镇“闲散”青少年的厌学问题需要从综合的角度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四、对策建议

(一)培养乡镇“闲散”青少年对学习的正向价值观

首先,应该从乡镇“闲散”青少年个体入手来改善其对学习的客观认识,带领其了解更多学习带来的积极作用。只有乡镇“闲散”青少年个人认识到学习的趣味性与重要性,他们才能真正地想要学习,进而改变其原有的厌烦与排斥心理。其次,要引导乡镇“闲散”青少年敢于直面自己的学习压力,并学会合理调控学习压力,让压力促进学习,而非是阻碍自身学习。之后,还可以培养与调动乡镇“闲散”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用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学习、面对学习。

(二)改善小规模群体对乡镇“闲散”青少年的支持

对乡镇“闲散”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小规模群体主要包括家庭和同辈群体。首先,家长作为乡镇“闲散”青少年的重要教育者与引领者,他们应该积极鼓励乡镇“闲散”青少年去投入学习,培养其“知识改变命运”和“知识带来财富”的正向思想。同时,家长也要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心理及情感关注,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努力为乡镇“闲散”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辈群体之间的经历与处境往往较为相似,因此应该加强乡镇“闲散”青少年相互之间的积极影响,如相互激励与相互促进,促进他们之间互帮互助,体会共同学习的乐趣,建立一个积极的同辈关系及学习氛围。

(三)加强乡镇地区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建议教学机构在注重学生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全方面发展。因此,乡镇地区教学机构应完善并强化各个所需部门的职责,如在学校安排切实可用的心理老师,或在乡镇学校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者,以促进乡镇青少年善于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合理调节自己学习及心理压力。其次,应改善乡镇地区过度强调“升学率”这一现象,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适应学习、喜欢学习。

(四)积极构建乡镇地区正向的街道文化

一方面,要加强乡镇地区对性别平等的认识,积极倡导男女平等,树立其正确的性别价值取向。男女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应该被一视同仁,在教学资源的分配及享有上,应该同等对待。另一方面,要营造乡镇地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乡镇地区人员对教育的重视度,鼓励乡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乡镇地区人员素质,进而建构一种正向积极的地区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国.中国青少年犯罪率连续三年递减[EB/OL].[2019-10-10].http://www.chinanews.com/fz/2010/11-04/2632941.shtml.

[2]杜鑫.中国农村青少年失学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50-56+64.

[3]黄宜宝,黄峰.农村闲散青少年教育引导刍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44-46.

[4]王静.农村闲散青少年生活现状的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9):79-83.

[5]刘晓红.山东省农村闲散青少年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2):21-22.

[6]杨晓菡.论闲散青少年的现状、成因及社会工作介入—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5(4):171-172.

[7]任胜涛.青少年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心理辅导机制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16(4):90-94+102.

[8]王.优势视角下边缘青少年参与社会服务的成效研究[J].青年探索,2014(1):20-26.

[9]周晓春.社会生态资产与城市“闲散”青少年抗逆力[J].青年研究,2017(3):53-61+95-96.

[10]查尔斯·扎斯特罗,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6版[M].师海玲,孙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王成,杨子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城镇低收入青年劳动力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8):57-63.

[12]李莉.高中生厌学的心理机制研究[J].教學与管理,2015(18):70-72.

[13]方冠群,张红霞.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问题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5):103-105.

猜你喜欢
厌学
中职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论如何帮助英语厌学者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公共课厌学成因
高中生厌学问题初探
大学生厌学情绪浅论
写给厌学的孩子们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对当前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