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强, 刘京京, 王超
(郑州颐和医院 放疗介入科, 河南 郑州450047)
放射治疗是早期乳腺癌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 70% ~80%的保乳治疗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疗[1]。 目前应用于乳腺癌的放疗方法较多, 主要包括三维适行放射治疗、 常规放射治疗、 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固定野的调强放射治疗、 逆向调强放射治疗[2]。其中逆向调强放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 前列腺癌、 鼻咽癌等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中, 在乳腺癌保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证实[3-4]。 本研究旨在对比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两种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选择2018年4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0 例。 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A 组年龄35 ~56 岁, 平均年龄 (44.23 ± 6.48) 岁; B 组年龄36 ~55 岁, 平均年龄 (44.46± 6.74) 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①心功能正常; ②术后切缘阴性>2 mm; ③仅做全乳腺放疗。 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 ②不能满足治疗体位。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健侧, 于乳腺托架上固定, 手臂外展, 采用激光灯于体中线和左右两侧处标记“十” 字线作为靶区中心, 采用CT 定位, 层厚5 mm, 靶区上界为胸腔入口, 对侧乳腺皱襞下2 cm 为下界, 体中线为中界,腋中线为外界并放置细铅丝。
1.3.1 A 组 A 组采用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 (FIF-F-IMRT) 计划, 确定射野中心, 根据靶区形状, 确定外切线野的入射角度, 设计2 个对穿切线野, 采用6 MV X 线, 皮肤表面距野的前界20 mm。 处方剂量为200 cGy × 25 次, 算出剂量曲线, 于等中心的同一层面设计剂量归一点, 每个切线野方向设计2 ~3 个小子野, 用于降低或抵挡靶区内的高剂量区, 小子野给予5 ~7 个机器跳数 (MU), 调整大野与子野之间的权重, 并调整多叶光栅形状, 以精确剂量线, 将剂量保证95%包括100%的靶区体积。
1.3.2 B 组 B 组采用逆向调强放疗 (I-IMRT) 计划, 射野方向、射速能量及等中心与A 组相同, 5 ~7 个子野, 心脏接受30 Gy照射的百分体积 (V30) <5%、 同侧肺限定接受20 Gy 照射的百分体积 (V20) <25%, 计划系统自动计算动态MLC 序列。
1.4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后的靶区剂量分布, 包括接受100%处方剂量的百分体积 (V100)、 平均剂量 (Dmean)、 接受105%处方剂量的百分体积 (V105)、 计划靶体积最大剂量(Dmax)、 接受110%处方剂量百分体积 (V110)。 ②比较两组放疗后的器官保护程度, 包括心脏受照剂量V5、 V20、 V30、 Dmean, 以及左肺受照剂量V5、 V20、 V30、 V40、 Dmean。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 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靶区剂量分布 放疗后, 两组的V105、 V100、 Dmax、 V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B 组的Dmean显著低于A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靶区剂量比较
表1 两组的靶区剂量比较
组别 n Dmean (cGy) V105 (%) V100 (%) Dmax (cGy) V110 (%)B 组 50 5053.42±43.26 9.62±0.25 94.15±1.93 5053.85±135.24 5.65±4.31 A 组 50 5327.48±115.41 9.27±1.82 93.91±2.03 5025.23±111.26 4.32±4.03 t 15.723 1.347 0.606 1.156 1.594 P 0.000 0.181 0.546 0.251 0.114
2.2 心脏受照剂量 放疗后, B 组的V5、 V20、 V30、 Dmean均显著高于A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心脏受照剂量比较
表2 两组的心脏受照剂量比较
组别 n V5 (%) V20 (%) V30 (%) Dmean (cGy)B 组 50 42.13±8.25 14.10±10.15 14.32±4.12 18.33±7.04 A 组 50 11.52±4.31 7.32±4.13 8.20±3.13 15.35±3.13 23.254 4.375 8.364 2.735 P 0.000 0.000 0.000 0.007 t
2.3 左肺受照剂量 放疗后, 两组的V20、 V30、 V40、 D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B 组的V5显著高于A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左肺受照剂量比较
表3 两组的左肺受照剂量比较
组别 n V5 (%) V20 (%) V30 (%) V40 (%) Dmean (cGy)B 组 50 47.16±12.31 16.72±4.35 14.75±2.72 6.43±2.84 1238.43±227.56 A 组 50 26.23±6.11 16.93±3.63 13.80±3.63 7.35±3.33 1182.42±133.25 t 10.769 0.262 1.481 1.486 1.502 P 0.000 0.794 0.142 0.140 0.136
临床治疗乳腺癌的常规方案为乳腺癌保乳术, 手术效果往往取决于术后放疗[5], 而放疗剂量在靶区分布不均匀, 可导致患者正常组织如心脏、 肺等受照射剂量过高[6]。 多个子野组成的射野是调强放疗的主要特征, 通过设置优化条件, 以调整对各靶区的输出剂量, 使靶区更有适形度及均匀性。 I-IMRT 是目前乳腺癌保乳术放射治疗的首选, 但其更多的照野可将更多的正常组织暴露于低剂量的照射中, 具有一定的风险性[7]。 研究[8]显示,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与心脏受照射剂量呈正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 靶区剂量对比中, B 组的Dmean显著低于A 组; 心脏受照剂量对比中, B 组放疗后的V5、 V20、 V30、 Dmean均显著高于A 组; 左肺受照剂量对比中, B 组放疗后的V5显著高于A 组; 提示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FIF-F-IMRT 计划, 有较好的靶区剂量分布, 可减少危及器官剂量。 FIF-FIMRT 利用3D-CRT 剂量分布, 以增加子野的数量, 改善靶区的均匀度及覆盖度, 减少正常器官照射量。 有研究[9]指出,比较2 野适形加4 野调强放疗计划和设计4 野调强放疗两种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 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体积、 均匀性指数, 结果显示, 采用混合照射方式, 呼吸运动对靶区的影响较小, 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使剂量的均匀性提高, I-IMRT 未考虑患者呼吸运动, 增加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 有研究[10]表明, 左侧乳腺癌患者在放疗后有40%易出现心肌灌注下降现象, 且其下降的程度与受照的剂量及体积呈正相关。 因此, 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 采用有效的调强放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FIF-F-IMRT 计划, 可减少正常组织的低剂量照射,进而减少心肌灌注现象的发生, 是一种有效的放疗计划。
综上所述,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FIF-F-IMRT 计划,可获得较好的靶区剂量分布, 减少危及器官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