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修复治疗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分析

2020-07-20 03:47周伟曹卫东周建平李伟阳黎昱江邓港浩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龄外周血住院

周伟, 曹卫东, 周建平, 李伟阳, 黎昱江, 邓港浩

(东莞市人民医院 心胸外科, 广东 东莞523000)

腹主动脉瘤是临床外科常见疾病, 好发于60 ~70 岁的男性高龄人群, 可因瘤体破裂而导致死亡, 病死率较高[1], 需及时进行有效诊治以改善预后。 相对于传统手术切除治疗, 腔内修复治疗的创伤较小, 并发症较少[2], 可加快术后康复进程[3]。本研究采用腔内修复治疗高龄腹主动脉瘤, 从手术情况、 免疫功能状况、 预后以及并发症等多个方面评价其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我院收治的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35 例, 20 例行腔内修复治疗者为研究组,15 例行传统手术切除治疗者为对照组。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 (男/女)、 年龄、 身体质量指数、 腹主动脉直径分别为17/3 和13/2、 (76.55 ± 5.62) 岁 和 (75.98 ± 5.95) 岁、(22.87 ± 3.58) kg/m2和 (22.69 ± 4.16) kg/m2、 (5.92 ± 1.66)cm 和 (6.03 ± 1.75) cm,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手术切除治疗。 研究组行腔内修复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切开暴露双侧股动脉, 穿刺右侧股动脉并置入5F 动脉鞘和带刻度导管,常规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Talent 支架移植物, 肝素化抗凝后将支架移植物置入腹主动脉内, 再次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定支架位置和扩展情况良好、 腹主动脉瘤消失且双侧肾动脉髂动脉显影良好; 然后, 进行左侧股动脉穿刺, 送入导丝, 借助导管探寻主体开口处, 沿导丝将肢体部分送入, 释放球囊使之与主体部分以及动脉壁贴合, 再次进行腹主动脉造影确定动脉瘤隔绝效果, 确定无内漏后撤离导管 等 器 械[4]。 两 组 术 后 每3 个 月 随 访1 次, 随 访 率 均 为100.00% (20/20) 和100.00% (15/15)。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 ②采用美国BD FACSCalibur 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术前、 术后3 d 以及术后7 d的外周血CD4+、 CD8+数量, 采用CellQuest Plot 软件进行分析。③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近远期预后及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 卡方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校正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手术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ICU 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较短, 术中出血量以及输血量较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的手术情况比较

总住院时间(d)研究组 20 180.52±19.65 172.44±18.89 630.24±52.78 2.03±1.02 12.35±2.65对照组 15 274.45±28.77 423.65±45.92 2024.52±143.89 5.66±2.11 18.87±3.76 t 11.484 19.959 35.768 6.146 6.024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中输血量(mL)术后ICU住院时间 (d)

2.2 两组的围术期外周血CD4+、 CD8+数量比较 术后7 d, 两组的外周血CD4+、 CD8+数量均显著升高, 和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术后3 d 以及术后7 d, 研究组的外周血CD4+、 CD8+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围术期外周血CD4+、 CD8+数量比较

表2 两组的围术期外周血CD4+、 CD8+数量比较

注: 与同组术前比较, aP <0.05。

指标 组别 n 术前 术后3d 术后7d CD4+ 研究组 20 796.66±88.45 969.78±105.81a 1087.56±95.87a对照组 15 798.85±96.35 801.44±98.66 1011.43±83.56a t 0.070 4.793 2.453 P 0.945 0.000 0.019 CD8+ 研究组 20 312.68±24.11 331.56±18.75a 344.08±18.76a对照组 15 313.21±35.62 314.16±20.11 328.95±15.98a t 0.053 2.634 2.512 P 0.958 0.013 0.017

2.3 两组的近远期预后及安全性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28 d死亡率、 1 年死亡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

3 讨论

老年相关疾病的防治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除了疾病本身治疗困难, 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和创伤性损伤、 治疗后康复缓慢亦是严重问题。 腹主动脉瘤是60 ~70 岁高龄人群常见的外科疾病, 其严重致命性并发症为腹主动脉瘤瘤体破裂, 可导致死亡[5]。 手术是腹主动脉瘤的常用治疗方法[6], 本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手术创伤较大, 失血量较多, 并发症亦较多, 术后康复缓慢, 术后近远期死亡率较高, 均在15%以上。

腔内修复在腹主动脉瘤择期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已得到研究[7]证实。 本研究采用腔内修复技术治疗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 并与传统手术治疗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相对于传统手术治疗, 腔内修复治疗的手术时间、 术后ICU 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较短, 术中出血量以及输血量较少, 术后3 d 以及术后7 d 的外周血CD4+、 CD8+数量较高,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刘书勇等[8]和唐佃俊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 但两组术后28 d 和1 年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 提示腔内修复治疗改善预后的效果不明显, 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术者腔内修复手术操作水平有限、 患者自身机能减退、 术后观察时间较短等有关。 腔内修复疗效显著的原因[10]可能在于: 腔内修复创伤较小, 因此给机体造成的损伤小,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相应减少,且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亦减少, 患者可更快速地康复。

综上所述, 腔内修复治疗高龄腹主动脉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疗效和预后, 且并发症较少, 是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 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 术后观察时间较短, 近远期疗效乃至安全性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长期观察。

猜你喜欢
高龄外周血住院
妈妈住院了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