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义华
(中铁十二局集团 第七工程有限公司,长沙 410004)
城市内河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城市汛期主要的排洪通道,为减少占地面积、增大河道过水断面,河岸挡墙多数为直立式浸水挡墙[1]﹒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在自然外力侵蚀和内生缺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河岸挡墙逐渐产生变形、开裂、倾斜、沉陷等病害[2]﹒特别是在用地紧张的城市河道建设工程中,如不及时采取加固措施,极易引发挡墙垮塌,严重危及河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
目前,常规的挡墙加固方案主要为单独或共同从墙前、墙背、墙体入手增设加固措施,抑制挡墙病害发展,控制挡墙变形[4]﹒在工程实践中,城市内河河岸挡墙一般毗邻建筑物、地下管线或交通要道,不能拆除旧挡墙新建挡墙;如在墙前增设加固体,加固体截面尺寸较大,容易压缩河道过水断面,增加河道汛期行洪风险[5];如在墙背采取加固措施,加固施工受河岸建筑物或墙背地下管线制约,安全风险突出,部分河道河岸无施工作业空间,无法开展机械作业;如对挡墙本体采取加固措施,大部分挡墙因病害发展较快,补强挡墙本体意义不大﹒
为解决上述难题,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友谊河狭窄河段挡墙加固施工中,创新采用H 型钢焊接的U 形倒门架间隔对撑河岸病害挡墙,并在倒门 架H 型钢立柱间浇筑钢筋混凝土板墙﹒该加固方案保留了病害挡墙,仅少量侵占河道过水断面,无需扰动墙背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无论挡墙病害发展至何种程度,均可实现良好的加固效果﹒
南京市江北新区友谊河是直通长江的城市人工内河,河道全长2 442 m,两岸为直立式浆砌片石挡墙,挡墙宽约0.5 m,高约2.5 m,病害挡墙(见图1)所在的河道断面宽约6~10 m﹒河岸一侧为别墅区,且别墅紧邻河岸挡墙;河岸另一侧为小区内部道路﹒地下管线探测结果显示,挡墙墙背埋设有天燃气、自来水、高压电缆等地下管线,其埋深、走向及分布无规律可寻﹒近年来挡墙开裂、倾斜、沉陷等病害(见图2)愈发严重,导致河岸别墅墙体开裂、小区道路沉陷,部分段落挡墙突发垮塌,河岸挡墙亟需加固处理﹒
图1 河岸病害挡墙全貌
图2 挡墙局部垮塌
1)旧挡墙截面偏小,挡土能力不足﹒旧挡墙墙高2.5 m,墙身宽度<0.5 m,安全冗余度不够﹒
2)挡墙基础缺失﹒挡墙地处长江漫滩,其基础仅为1 层厚度不足5 cm 的垫层混凝土,挡墙直接落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上,挡墙建成后,受河水浸泡影响,墙身一直处于沉降未收敛状态﹒
3)墙体结构松散﹒从垮塌的挡墙来看,墙体片石空隙仅有少量砂浆填充,大部分墙体系片石干码而成,墙背土压力作用于墙体,挡土墙无法整体受力﹒
河岸挡墙接连发生局部突发垮塌事故后,引起河岸居民恐慌﹒该河道汇水面积高达19 个居民小区,汛期洪水位距离挡墙顶不足0.5 m,如在汛期来临前不能完成挡墙加固,后果不堪设想﹒针对挡墙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6 个加固方案﹒
1)在旧挡墙前增设1 道重力式挡墙,见图3﹒
图3 墙前增设重力式挡墙
增设的重力式挡墙高2.5 m,墙顶宽b=0.3 m,墙底宽B=1.55 m,紧邻河岸旧挡墙布置,由此造成河道过水断面压缩 Δ S﹒
考虑汛期洪水位距离墙顶为0.5 m,现状河道富余过水断面3 m2(按河道净宽6 m 考虑),很明显,墙前增设重力式挡墙将严重压缩河道过水断面,汛期洪水将淹没两岸居民小区﹒
2)墙前挂网喷浆,墙后打设锚杆或土钉﹒采用此方案,一方面由于浆砌片石挡墙墙体本身为松散体,锚杆无法控制墙体变形,挡墙仍有向外倾斜倒塌的风险;另一方面,挡墙墙背埋有天燃气、高压电线、自来水等地下管线,锚杆施工安全风险突出﹒
3)在墙背打设若干微型桩(树根桩或钻孔灌注桩)稳定墙背土体,并对墙背土体实施压密注浆,墙前挂网喷浆﹒此方案类似方案2),微型桩施工无法避让地下管线,同时其施工牵涉到大型机械设备进场,河岸施工场地受限﹒
4)分段拆除病害挡墙,拆除1 段、砌筑1 段﹒根据挡墙病害原因分析,现状挡墙截面较小,安全冗余度不足,如重新砌筑挡墙,需增大挡墙截面﹒为保证河道过水断面,挡墙截面只能向墙背方向扩大,墙背建筑物距离河岸太近,无足够空间供挡墙截面扩大,同时拆除旧挡墙易导致河岸路面垮塌或建筑物变形迅速增大﹒
5)顺河道增加钢筋混凝土U 型槽﹒为保证河道过水,U 形槽底板顶面标高不可高于现状河床标高,且其施工需将河床往下开挖,此举造成病害挡墙基础悬空,很可能在底板基坑开挖过程现状浆砌片石挡墙突然垮塌;同时,该方案将导致河底硬质化,打破河道现有生态平衡﹒
6)将H 型钢焊接成U 形倒门架,倒门架间隔对撑河岸病害挡墙,利用倒门架立柱H 型钢翼缘板形成的凹槽,在相邻H 型钢立柱间浇筑钢筋混凝土板墙,使墙背土压力通过板墙传递至U 形倒门架﹒为防止型钢门架生锈,H 型钢立柱及H 型钢底梁均浇筑混凝土,如图4 所示﹒
图4 U 型倒门架挡墙加固
此方案完全规避从墙背和墙身入手加固挡墙,对河岸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无任何干扰,充分利用钢骨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优良但截面尺寸较小的特点,在对撑受力模式下,加固体无需靠增大截面来提高抗倾覆能力,可最大程度减少新增加固体对河道过水断面的占用﹒
经综合比选,方案6)为比较理想的加固方案,一是施工受限少、技术上可行、适用性强;二是施工难度小;三是造价较为经济﹒
墙背杂填土厚度为2.5 m,依据朗肯土压力计算公式,墙背土压力[7]:
墙背土压力分布见图5﹒
图5 墙背土压力分布
采用型号为HW400×400×13×21 的H 型钢焊接成U 型倒门架,沿河岸间隔2.5 m 对称布置,根据4.1 计算的土压力,验算H 型钢内力﹒
2)U 型倒门架H 型钢立柱底端应力σ :
门架H 型钢满足受力要求﹒
完成U 型倒门架受力检算及做好施工准备后,按照图6 所示工艺流程对病害挡墙实施加固﹒
图6 挡墙加固施工工艺流程
5.2.1 底梁地基处理
为确保U 形倒门架不侵占河道过水断面,将倒门架底梁埋入河床以下,河床底一般富含软泥,受地下水及淤泥流动性影响,底梁沟槽很难开挖成型﹒底梁沟槽开挖前需对沟槽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一方面确保沟槽开挖过程沟槽侧壁不垮塌;另一方面保证加固体在其自重作用下不沉陷﹒为满足施工作业方便,河底高压旋喷桩建议采用满堂加固,桩径、桩长根据实际地质情况拟定﹒
5.2.2 U 形倒门架制作、就位
每榀U 型倒门架长度与河道净宽匹配,为保证型钢焊接质量以及防锈处理效果,型钢门架工厂加工、现场吊装就位﹒如河岸吊装作业场地受限,可在河道内就地完成倒门架焊接、防锈处理等工作,再将U 型倒门架落入底梁沟槽﹒型钢门架自重较大,如河道宽度不变,在挡墙顶上安装龙门吊吊装型钢门架;如河道宽度变化较大,可在河岸设置简易拔杆吊起吊型钢门架﹒
5.2.3 U 形倒门架底梁混凝土浇筑
倒门架在底梁沟槽准确就位后,及时浇筑底梁抗渗混凝土,底梁边缘宽出H 型钢翼缘板10 cm,底梁H 型钢端头距离旧挡墙面10 cm,其底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0 cm﹒为保证混凝土完全包裹底梁H 型钢,混凝土宜具备优良的和易性,入模后充分振捣密实﹒
5.2.4 U 形倒门架板墙混凝土浇筑
相邻两榀倒门架间板墙钢筋在U 形倒门架就位后安装,板墙每幅浇筑10~20 m,每段板墙间设伸缩缝隔断,避免板墙因不均匀沉降而开裂﹒
5.2.5 河道生态恢复
挡墙加固体施工完毕后,将底梁间高压旋喷桩处理的土体超挖30 cm,换填河道淤泥,种植易于在河床生长的水生植物,确保挡墙加固后恢复河道原有生态环境﹒
河道挡墙采用U 形钢骨混凝土结构加固后,变形监测数据表明河岸挡墙墙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河岸居民安全感显著提升;经汛期排洪检验,河道挡墙新增加固体完全不影响河道行洪;河道蓄水后,河道水生动植物恢复生长﹒河道挡墙加固效果见图7﹒
图7 挡墙加固效果
1)城市内河河岸挡墙加固受各种条件制约,建成后很难实施加固﹒所以在对其加固的同时,设计上宜趋于保守考虑,施工上应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确保挡墙在正常使用年限内不发生病害﹒
2)U 形倒门架底梁沟槽开挖前一般需对河床底泥进行固化处理,地基处理费用较大﹒如景观上无特殊要求,U 形倒门架可以反向放置,即底梁不埋入河床而横跨在河面上方,正置的门架承载力更高,可进一步缩小加固体截面,减少对河道断面的占用的同时,省去地基处理工序﹒
3)从墙体、墙背、墙前入手加固挡墙的常规思路在该河岸挡墙加固领域基本失效,而完全不侵占河道过水断面的加固方案仍需继续探索﹒
4)钢骨混凝土结构常年位于水下工作环境,应保证H 型钢防腐处理和混凝土抗渗质量,一旦H 型钢锈蚀,倒门架对撑受力功能会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