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峻侨,张 伟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巴中 636600)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强调“自2019年开始,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从10个左右领域做起,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2019年7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确定了首批6个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涉及1 991所院校。2019年8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启动了第二批10个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涉及2 333所院校。2020年1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启动了第三批76个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此可见,伴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X”所涉及的证书越来越多,涵盖的专业越来越广,试点的院校也越来越多。作为试点院校,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有利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变革,从而提高办学质量[3]。而作为非试点院校,虽不能参与到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中,但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指明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应该主动适应职教的发展趋势,积极学习探索1+X证书制度,主动变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育教学模式。
1+X证书制度的设计旨在调动社会力量,整合行业、企业、学校、政府四方资源,推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面向社会、面向现代。潘海生、李阳通过对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文本进行质性分析,解构职业教育1+X证书的外在标准与本质,提出1+X证书的制度设计要理论化、标准化,1+X证书制度的运行要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同时,1+X证书制度在试行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4]。彭小慧认为1+X证书制度在实施上要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为主,校政行企共同参与推进,才能有效落实制度,把控证书质量[5]。王雪琴指出职业院校要抓住1+X证书制度契机,培养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主动承担面向社会进行培训的职业,为校园和职业之间的沟通、转换与交流开辟快捷通道[6]。张艳、刘军研究认为,课程在嵌入1+X证书教学模式时要以“育人、成长”为核心,体现教育的普惠性,强调专业培养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创造多维度教学场景和教学方式[7]。王亚盛、赵林指出1+X证书制度在进行书证融通时要遵循“保证证书含量、学生学会不折腾、免修不免考”三原则,确保“1”和“X”证书含金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8]。
综上所述可知,1+X证书制度是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全新制度设计,是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趋势。“X”证书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X”证书等级标准也将成为各类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重要依据。
2017年9月15日,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在这份目录清单中,大量职业资格证书被取消,仅保留140项涉及重要行业、重要职业和重要岗位的资格证书,这对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双证书制度无疑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的行业、新的职业、新的岗位不断涌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随之增加。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对学生的技能能力如何体现,考核标准如何统一,企业和社会的用工需求如何准确把握,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1+X证书制度中的“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它是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下,由学校、企业、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三方共同研制、共同开发、共同考评的结果。证书的等级是对被考评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客观评价和科学认证,体现了被考评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双证书制度下,现有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不够,不能对接产业、行业或职业岗位需求,证书陈旧,更新周期长等问题在1+X证书制度下迎刃而解[9],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如何迎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指明了方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学生技能锻炼和推动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这些模式在实际践行过程中,存在着校企合作止于协议,工学结合使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同样存在着企业的正常生产需要企业职工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额定的工作任务与学校希望企业能有专业的师傅抽出固定的时间指导学生开展技能实践两者需求相矛盾的地方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校企双方的衔接深度与广度,从而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匹配,既影响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又影响社会用工需求。1+X证书制度下,“X”证书的等级和标准由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和企业三方共同制定,它既体现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又统一了相关专业技能的考评标准,还为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了标准答案,也为校企双方如何合作提供了内在机理。“X”证书考核在学校,评定在培训组织,使用在企业,三者相互协调,有机结合,有利于创新产教协同模式。
在1+X证书制度下,国家层面设立监测点,培训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开展绩效自评,并接受省级有关部门及其委托的第三方开展评价[10]。同时还建立退出机制,对工作不力存在违纪违规情况的试点单位和院校取消其参与试点资格。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既保障了1+X证书制度的顺利推行,又促使职业院校严格对标证书标准改革育人模式,落实育人措施,提高育人质量。1+X证书制度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整合行业企业优势资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作为试点院校在落实1+X证书制度时有财政政策支持,有培训组织的专业指导和培训,有学校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使得1+X证书制度的实施变得相对容易。非试点院校虽不能获得上述资源的支持,但仍可以进行1+X证书制度的衔接工作。
2019年7月,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教育部首批启动试点的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一,确定了355所试点院校。巴中职业技术学院虽因条件不足未能成为试点院校,但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仍在第一时间成立1+X证书专项工作小组,收集1+X证书制度相关政策文件,并组织相关教师对文件内容进行解读,为后期试点申报工作打下基础。
北京中物联物流采购培训中心作为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于2019年7月30日发布《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照该标准中一般要求与中级职业能力要求,组织物流专业教师召开研讨会,讨论修订2019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见表1。
经过对专业课程的置换、修补与融合,专业课程门数由原来的30门增加到31门,总学分由原来的130.5分减少到126分,总课时由原来的4 844课时减少到4 772课时。总体来看,课程门数虽有所增加,但在参照《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后,重新设置的专业课程总学时和总学分均有所减少。由此可见,1+X证书制度的实行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释放了学生的休息时间。
根据北京中物联物流采购培训中心所发《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试点事项说明》文件中试点院校条件及实训设备要求,专项小组逐项比对,查找不足,并整理出专业招生规模不足、行业企业授课专家占比不足、电瓶式叉车和条码打印机数量不达标四项短板上报学校,请求学校协调处理。
表1 对标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对比表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三州”及偏远地区高校对口帮扶方案的通知》要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成职院)与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结成帮扶关系。据了解,成职院成为首批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之一。经与成职院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室沟通,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前往该校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点进行技能培训和模拟考核,同时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也可进行师资培训,学习试点经验,开展师资交流与互派。
通过系列学习与调整,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室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商定,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上作出改变。
4.5.1 教学方法的改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师成为主导,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
对此,物流管理教研室采取“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坐进课堂”的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将网络课程、MOOC、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课程资源分享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学习心得,提出学习问题,讨论学习疑惑,最后再由专业教师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答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能透过学生的提问和思考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进度。
4.5.2 教学内容的改变。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在实践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理论课时,从而将以往的“实训嵌入理论”
改变为“理论嵌入实训”。同时,以往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在教学上相互独立,教师之间没有过多的交流,这就导致部分知识重复讲授,甚至出现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讲解思路,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困惑。经过对比中级职业技能要求,专业引入《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课程,并对该课程进行项目分工,各项目负责教师定期召开项目研讨会,明确各项目的教学进度,确保项目之间衔接融通,从而使整个物流专业知识架构层次分明、体系完整。通过对该课程的考核还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在物流作业环节出现的问题,从而反馈给相应的项目教师,以便做出调整。
4.5.3 考核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以“平时成绩(10%)+实训成绩(30%)+期末考试(60%)”为主,这样的考核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且不利于对那些不善言表,性格内向的学生的考核,更不能准确考量“X”证书的能力要求。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采取“平时成绩(5%)+期末考试(35%)+职业技能考核(60%)”的考核方法。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降低理论知识考核权重,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采取“分项目、多轮次、取平均”的考核方法,尽量减少学生因紧张而造成考试成绩过低的影响,多轮次巩固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成果。
对于非试点院校,虽暂时不能享受1+X证书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教育红利,但1+X证书制度必将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广,非试点院校应该主动求变,迎合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转变。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非试点院校在1+X证书制度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