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对猪肉的需求量已达峰值。2019年我国猪肉消费量同比下降11.60%,远超近年下降幅度,主要是非洲猪瘟造成的猪肉供应下降所致,2019年来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也体现了猪肉整体需求仍较高。此次新冠肺炎在春节期间暴发,恰逢猪肉消费旺季,因疫情的来源和传播与猪无关,疫情除了对供给造成冲击外,本身不会影响居民消费意愿。
从2018年8月爆发非洲猪瘟开始,已扑杀约1 000万头猪。2019年,中国猪肉产量持续下降,需要从其他国家加大猪肉进口填补供应缺口。非洲猪瘟导致中国生猪产能急剧下降,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仅为5.44亿头,较2018年下降约22%。随着非洲猪瘟疫情逐步平稳,2019年10月起,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速由负转正,开启生猪补栏周期。而今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对生猪养殖供应产生了以下影响:饲料供应不足;运输道路封锁,养殖场被动压栏;部分屠宰厂关闭,影响猪肉供给;养殖人员无法及时复工;在建和拟建猪场进度延后。受生猪运输受阻及部分屠宰场关闭影响,猪肉短期供应不足。2020年1月30日至2月15日期间,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3次下发紧急通知,要求保障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不得拦截畜禽类产品及原料运输车辆、不得关闭屠宰场,加快饲料和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复工复产、确保物资和产品运输畅通。但之后仍有不少地方采取封锁措施,养殖人员、检疫人员、物流运输人员及屠宰人员难以到位复工,导致部分养殖场出现压栏现象,影响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由于春节期间,大型养殖场一般会提前准备1~2 个月的饲料量,饲料供应不足主要影响的是散户养殖。受延期开工影响,在建及拟建养殖场进度延后,生猪产业的补栏周期延长。当前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止跌企稳并逐步有所恢复,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从母猪怀孕到商品猪出栏需要10个月左右时间,预计疫情期间生猪的供给仍处于偏紧状态。
从价格端来看,截至2 月28 日,全国22 个省市仔猪均价104.78 元/千克,较年前上涨20.56%,较2月中旬上涨17.14%;生猪均价37.20元/千克,较年前上涨1.53%,较2 月中旬下降2.92%;猪肉均价50.46 元/千克,较年前上涨4.69%,较2 月中旬下降2.13%。
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2 月企业复工情况较前期有所恢复,但多数餐饮企业仍处于停工状态,消费需求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而受疫情影响的饲料供应和生猪销售调运均有较大改善,市场供给增加,叠加政府保供稳价政策推进下储备肉的持续投放,猪价上涨趋势受到压制。
非洲猪瘟期间由于生猪扑杀、销售价格低迷、防疫成本增加,不少生猪养殖企业承受业绩亏损,行业企业整体偿债能力下降,信用风险提升。随着非洲猪瘟疫情趋于稳定,猪肉消费需求逐步回升,生猪产能下降导致供应减少,生猪销售价格持续走强,养殖企业的盈利能力回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道路封锁以及延迟复工导致部分生猪养殖企业被动压栏,短期对企业现金流回流形成一定影响。随着疫情逐步好转,生猪运输和企业复工逐渐恢复正常,预计2020年生猪及猪肉销售价格会缓慢下降,但供应相对紧缺的整体局面不会太快改善,生猪养殖利润空间将处于较高水平,整体行业信用质量将较2019年提升,但信用分化仍将持续,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在成本效应、管理效率和防疫水平等方面都较中小型养殖场及散户有更大的优势,面对疫情的不利影响具有更强的风险抵抗能力,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将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