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为临床常见疾病[1]。该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中首位,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及压力增加,胃癌发病率不断上升且逐渐趋于年轻化[2]。绝大数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部分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未得到患者重视而被忽略,当确诊时多数患者已为晚期,此阶段患者表现为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症状[3]。临床上治疗胃癌方法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以切除癌灶和可能受浸润的部分胃,该法疗效确切,但术后给患者带来极大疼痛,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及康复[4]。研究发现,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效果[5]。为此,本研究探讨了规范化疼痛管理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旨在参考。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住院部胃癌患者98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检查或胃镜检查符合胃癌标准;2.年龄为35~70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胃出血、胃肠穿孔等病变患者;2.心脏病及高血压等原发性疾病患者;3.肝肾功能障碍患者;4.术中有严重休克、心脏骤停等并发症患者;5.精神病患者;6.依从性差患者。将纳入的所有患者按预约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58.30±11.87)岁;胃癌TNM分期:Ⅰ期21例、Ⅱ期19例、Ⅲ期9例。观察组性2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57.94±12.24)岁;胃癌TNM分期:Ⅰ期20例、Ⅱ期18例、Ⅲ期1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用规范化疼痛管理,方法:1.成立规范化疼痛管理小组:有科室主任、护士长、护理人员组成,明确规范化疼痛管理内容并制定考核培训、药品使用等相关制度,分配各成员任务,对小组成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做日常监督。2.建立患者档案:护理人员对患者一般资料做记录,并对其做常规体格检查,根据其身体素质情况做好治疗措施,在患者病床做好标记。3.疼痛管理: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根据结果对其实施规范化止痛措施,采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疼痛较轻患者嘱以其放松心情,通过音乐疗法、沟通交流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中度疼痛患者采取穴位按摩、冷热敷法等方式;严重者需上报医生,遵从医嘱使用吗啡等药物镇痛。治疗完成后对疼痛再次评估,做好记录。
1.3观察指标 (1)术后恢复状况:记录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肠道通气时间。(2)疼痛评估[6]:根据语言描述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标准,由患者主诉疼痛,将疼痛程度分为0~Ⅲ级。无疼痛为0级;睡眠正常,疼痛可忍受为Ⅰ级;睡眠受到干扰,疼痛明显,需要镇痛药为Ⅱ级;睡眠受到干扰,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神经紊乱,需要药物止痛为Ⅲ级。(3)炎性因子:治疗前后分别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时静脉血,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 -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4)记录患者出现胃出血、肠梗阻及腹泻等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其发生率。
2.2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下床、切口愈合及肠道通气等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2.2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疼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疼痛程度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疼痛程度比较(%)
2.3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IL-6、IL-8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4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胃出血、肠梗阻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胃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之首。近年来,随着饮食习惯改变及工作压力增大,胃癌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具有年轻化趋势[7]。胃癌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大多数患者发生于胃窦部,其胃大弯、胃小弯等处均可受累。胃癌患者早期无显著特征常被忽略,晚期患者常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8]。手术作为胃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极大改善其临床症状,但术后出现的疼痛对其生存质量有严重影响。
表4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规范化疼痛管理是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护理对癌症患者术后恢复的有效措施之一,能缩短患者术后下床等各指标时间并及早给予患者肠内营养以快速恢复各器官功能[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床、创口愈合及肠道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规范化疼痛管理相对于常规护理更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症状,及时处理意外反应,通过护理或用药治疗使患者更快恢复[10]。观察组疼痛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规范化疼痛管理通过针对性的疼痛护理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有效降低疼痛率[11]。IL-6是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其浓度可反映机体损害程度;IL-8能促进中性粒细胞脱落,导致器官功能造成损伤,增加患者感染率;TNF-α是重要的炎性介质,抑制机体免疫反应[12]。结果中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规范化疼痛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机体损伤,减轻应激反应,免疫功能抑制减少[13-1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说明规范化疼痛管理通过规范的知识培训,医护人员对患者术后疼痛认识、实践水平均有效提高,减少患者术后经常性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其安全性[15]。
综上所述,规范化疼痛管理可有效控制胃癌患者术后疼痛症状从而降低疼痛率,术后恢复情况明显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降低,且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也减少,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