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乃良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研究所,北京 10031)
江西人杰地灵且音乐文化繁荣,近现代江西涌现出很多音乐组织和重要音乐家。深入系统地整理研究近代以来江西乐人乐事,是笔者作为赣籍学者当下的迫切使命,近期的研究中,偶然于《国立音乐院校友录(1940—1949)》的教授名录中,发现一位赣籍理论作曲专业教授熊乐忱,与民国时期一系列重要机构与人物间有着错综复杂且重要的关联,极大地激发了笔者的研究热情。
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熊乐忱是何人,其求学背景与活动轨迹如何,其音乐生涯的主要音乐活动及影响,对尘封于历史的这位国统区音乐家的乐人乐事又该给予怎样的评价。本文通过对熊乐忱个人档案、亲笔自传、相关人物访谈、历史报刊资料、历史档案公文记录等一手史料的研究整理,对他的出身成长、专业学习经历、平津诸高校任教履历、重庆各机构任职及教职活动、南京国民党军政任职等,展开研究,希望以此展现、还原赣籍音乐家熊乐忱的乐人乐事,及其所折射出的近现代乐史。
熊乐忱于1909 年出生于南昌熊氏望族,富甲一方,其父辈亲属中绝大部分都曾留学欧美或日本,是典型的现代新派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熊世绩早年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毕业,后历任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校长和江西农事实验场场长等职位。熊乐忱从小天资聪颖且喜好音乐,先后在省立两等模范小学、私立心远中学、省立一中等南昌名校就读,在这些一贯重视音乐教育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新式模范学堂里,完成了音乐启蒙教育。
熊乐忱正式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始于1926 年9 月,以“熊泌”的曾用名通过了严格的专业考试,不仅考取了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以下简称“北京艺专”),并且还获得了江西省教育厅每年50 元的官费津贴补助。①《公函:第五一一〇号:公函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函请发给赣籍学生曾纪嵩熊泌津贴》,《江西教育周刊》1927 年第6 期,第7—8 页。根据当时的报考指南,可知:
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址西城京畿道。一、编制:分中国画系、西洋画系、图案系、音乐系、戏剧系,毕业年限:音乐系五年,余均四年。……三、入学:(1)入学资格:旧制中学毕业或新制中学修满四年者。……(3)试验科目:音乐系试验听觉、乐理大意、读谱、视唱。②《学校概况: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投考指南》1927 年第5 期,第7 页。
该校最早为1918 年成立的北京美术学校,后于1925 年8 月起更名为“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熊乐忱所就读的音乐专业本科学制为5 年,主要开设有音乐基础理论、作曲、钢琴等专业必修课,以及琵琶、月琴、箫、笛、提琴、声乐、丝竹合奏、合唱等选修科目,音乐系主任为萧友梅,主要任课教师有杨仲子、赵元任、刘天华、俄籍外教嘉祉(Vladimir A. Gartz)等。据熊本人所述,在专业学习方面主要跟随杨仲子(钢琴)、萧友梅(作曲理论)、刘天华(琵琶)等3 位教师学习,其中杨仲子对其音乐学习和日后的成长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同期入学的同学中,有作为小提琴专业选科生跟随托诺夫(R. Tonoff)教授学习的冼星海,以及沙梅(郑志)等。值得一提的是,1927 年5 月在刘天华等国乐改良先驱音乐家们的引领下,刚刚步入大二学习的熊乐忱(熊泌),也作为国乐改进社的发起人之一,与志同道合的34 位良师益友们一起,共同创办了这个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进步团体。国乐改进社所倡导的挖掘整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探索民族乐器改良、振兴国乐创作、编辑出版音乐刊物等具体措施,也深深影响了熊乐忱日后的音乐观与专业发展。③《介绍提倡音乐的团体:国乐改进社缘起》,《新乐潮》1927 年第1 卷第1 期,扉页。
郭存孝《著名音乐家和书法篆刻家杨仲子》,《钟山风雨》2010 年第五期 ,第31 页。
就在入学的第二年(1927 年),新任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刘哲以“音乐有伤风化”为由,将北京各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堂,并取消了包括北京艺专在内的北京绝大部分音乐系科。这使得满怀求学热情的熊乐忱和同学们陷入失学的痛苦之中。就在此时,于1927 年11 月南下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以下简称“音乐院”)的恩师萧友梅,对原北京艺专的失学学生给予了最大的帮助,特别准予他们免试入学。于是在音乐院成立三个月之后的1928 年2 月,熊乐忱以“熊乐琴”的曾用名入学该校的“专修科”,同班入学的还有蒋凤之、沙梅(郑志)、胡征(彦久)、刘蔚樵、古宪嘉等原北京艺专学生,④《国立音乐院各科学生一览》,《音乐院院刊》1928 年第1 期,第1 页。均得以妥善安置,获得了进入新成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继续深造的机会。
但是到了1929 年7 月的暑假,音乐院遭遇了创办以来的第一个突发危机事件。先是因学校出于办学经费紧张的考虑,决定对暑期留校学生强制收缴假期住宿费和琴房使用费,共计8 元的额外费用,这一下子激发了很多在校学生不满抗议的“抵制缴费、抗议校方”运动;加之恰巧该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最新的《专科学校组织法》,令原“国立音乐院”降格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这也引发了众多师生不满的“护院保校、抵制改专”运动;再加之建校初,有部分觊觎校长职位的教师,煽动学生与校方间矛盾激化,而达到推翻萧友梅校长的企图。这三个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得原本只是一个单纯的“校内缴费问题”,激化扩大为十多个学生一并前往南京国民政府请愿抗议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学潮事件。⑤刘再生《音乐界的一桩历史公案——萧友梅和冼星海、聂耳的“是非恩怨”》,《音乐艺术》2007 年第3 期,第75—87 页。事态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就是,1929 年8 月13 日,原“国立音乐院”正式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⑥“令行政院:呈据敎育部长提议拟将国立北平大学艺术院改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术院改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经院议决照办请核示由”,《中央命令:国民政府指令:第一六二零号(八月十三日)》,《公安周刊》1929 年第1 卷第13 期,第23 页。,教育部部长签发委任状,仍聘任萧友梅为校长兼教务主任。
熊乐忱作为此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参与者,与冼星海、蒋凤之、李俊昌、陈振铎等,均在运动结束后为自己年轻时的意气用事而付出代价,受到校方“限期转学离校”的变相劝退而被迫肄业,不得不另谋学业发展。但在多年后恩师去世之时,熊乐忱不仅专门写了纪念恩师的追悼文⑦熊乐忱《悼萧友梅先生》,《乐风》第1 卷第4 期,第10—11 页。,而且在自己晚年也念念不忘,表达了对先生的歉意和中肯态度:
我与星海都是萧友梅先生的两度学生,萧先生为星海安排工作,解决困难;在北京时,萧先生也为我免费补习和声学,师生是有感情的,那次学潮从感情上来说是不幸的事件,无怪萧先生(特别是对星海)十分伤心,这是可以理解的。萧先生公私分明,不用公家信纸信封写私信,这点也对我们起了“身教”的作用,1929 年他要收暑假留校同学的费用,并采取了不明智的手段(强制断水断电、关闭琴房等)是缺乏考虑的……我们不能否认或降低萧先生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伟大功绩。他为我国音乐教育奠定基础,培养出大批音乐人才,谁也不否认……(中略)我是学潮的参与者,愿乘这次机会表明我的态度和见解。我认为萧先生处理此事缺乏深思熟虑,是不英明的;但是非功过不要混淆,要一分为二,既不要隐瞒缺点错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也必须肯定他的功绩,以教育鼓励后人集成发扬其优点。⑧熊乐忱《重温我和星海同志在一起的一些往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广州音乐学院编《冼星海专辑4》,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年,第154—155 页。
接到“限期转学离校”通知的日子里,可说是熊乐忱人生最为低谷的时期,一方面学业前途未卜,另一方父亲突然离世,个人与家庭的危机雪上加霜。受父辈宗亲留学欧美日的家族传统影响,以及自己对音乐专业学习的执着信念,熊乐忱决定和同学好友冼星海一起前往欧洲留学。在先父门生、同事以及亲戚们的共同资助之下,他终于实现了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的留学梦想。
熊乐琴将赴法留学:前江西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熊世绩之子熊乐琴君,江西南昌人,肄业于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及上海国立音乐院,前后三载,对音乐具有天才,甚为平沪各教授所称奖,现定下月(1930 年1 月)十一日乘法游轮安琪耳斯号赴法留学,以资深造,所有出国一切手续已委托本会(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代办云。⑨《游学招待部消息:熊乐琴将赴法留学》,《寰球中国学生会周刊》1930 年第359 期,第1 版。
几经辗转,熊乐忱于1930 年1 月31 日到达法国马赛,同年2 月决定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先是在比国莎域音乐院(待考)学习,后考取了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 royal de Bruxelles)⑩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最早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13 年,正式获批使用“皇家音乐学院”办学的历史则始于1832 年。这是一所在比利时乃至欧洲都享有盛誉的高等音乐学院,一直引领着比利时专业音乐教育的最高水平,培养了很多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这所学校也对近代中国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先后有赵梅伯(1929 年入学,声乐)、萧淑娴(1930 年入学,钢琴及作曲理论)、吴伯超(1931 年入学,指挥及作曲理论)、郎毓秀(1938 年入学,声乐)等诸多音乐家在此留学,他们日后均成为对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发展产生重要贡献的栋梁之材。但“比国莎域音乐院”未详待考。的作曲理论专业。根据其自传叙述,在学期间主要跟随作曲系萨利(H. Sarly)教授学习作曲理论专业课程,并且于1932 年7 月通过了比利时国家评审委员会(Jury National de Belgique)的专业考核,获得了该会颁发的和声学高级优等文凭(Diplomesupérieur de Harmony)。
再次将视角转回国内,1927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音乐有伤风化”为由,停办裁撤了北平⑪1928 年6 月,南京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全权接管北京事务,6 月20 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从1928 年至1949 年期间,均使用“北平”为城市名称。各大音乐专业系部。这种极力压制音乐教育发展的错误做法,使得原本正处于呈现良好态势而茁壮成长的北平专业音乐教育,瞬间跌入了历史发展的最低谷。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难时期,熊乐忱在北京艺专求学时的恩师杨仲子,作为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活跃于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开拓一线的倡导者,更是积极发挥自己在音乐专业和社会活动方面的优势特长,为一片萧条的北平专业音乐教育复兴而努力践行,成为当时北平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领域重要的核心人物。
在恩师杨仲子的指点推荐之下,熊乐忱一回国抵达北平就顺利进入到了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专修科(1932 年8 月至1937 年7 月)、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1932 年8 月至1933 年7 月)、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32 年8 月至1933 年7 月),以及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1933 年8 月至1935 年7 月)等京津名校任教,熊乐忱在京华美专更是被聘为该系的第二任系主任。他为了获得更多的教职机会和课时收入,不辞辛苦坚持辗转于平津两地,希望在国立或公立院校谋得正式教职。最终在恩师的帮助以及自身的不断努力之下,熊乐忱终于正式入编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专修科,成为专任讲师,不仅结束了四处的兼课奔波,还在27 岁时获得了副教授的称号。
1932 年8 月,年仅23 岁的熊乐忱自比利时学成回到北平,在恩师杨仲子的极力推荐之下,顺利进入刚成立不久的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任教,直到1937 年7 月因抗战全面爆发离开为止,熊乐忱一共在这里执教了5 年,是其在北平执教时期的主要活动地点。
民国十四年八月增设女子大学即就女子师范大学旧址设立筹备处,教部聘胡敦复为女子大学校长,奉教部令准女子大学分文理两科并附设体育音乐两专修科。……十六年八月女子大学改称为国立京师大学女子第二部,拨参议院旧址为校舍,仍以胡敦复为学长。十七年十二月女子第二部改称为国立北平大学文理学院分院,内设国学系、外国语文学系、社会科学系、理化学系、音乐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及预科,聘张凤举为文学分院院长,经利彬为理学分院院长。十八年四月奉教部令准改称为女子学院,张凤举为文学部主任,经利彬为理学部主任,轮流担任院长职务。八月国学系改为中国文学系,社会学系改为经济学系、史学系、哲学系,音乐专修科改为音乐系并附设补习班。……二十年二月奉令改称女子文理学院……二十二年八月奉教令将原有十学系裁并为五学系及两专修科,即文史系(分国文、英文、史地三组)、哲学教育系、经济系、数理系(分数学、物理二组)、化学系及音乐专修科、体育专修科。⑫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编辑《国立北平大学一览》,北平杰平制版印刷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第一二至一三页。
从1934 年8 月起该院专业课程的设置框架已经基本完成,大致形成了依次以先修班2 年、专修科3 年、本科2 年共计7 年学制构成。
首先来看一下该校的“两年制先修班”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设情况。先修班主要招收初中毕业学生,专业采取主副科制度。学生入学后,必须在西乐(钢琴、小提琴)、国乐(二胡、琵琶)、声乐等三大类中选择一项主科专业,同时还必须选择一项不同主专业类别的副科专业,其中以声乐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钢琴为副科。先修班学生的课程设置主要偏重对学生文化基础的培养,文化课程占据了重要比重。
三年制音乐专修科作为女子文理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阶段,时至1936 年,专修科的课程设置已经非常完善了,显示出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928 年10 月设立的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一直由杨仲子担任音乐专修科主任教授,1936 年起改由罗炯之担任。熊乐忱1932 年8 月新入职时使用的是“熊乐琴”的曾用名,职称为讲师⑬杨仲子为系主任,罗炯之与嘉祉为教授,陈德义、袁慧熙、熊乐琴、王咸等为讲师,曹安和、杨莲、潘君芳、郑昭岱、潘君壁、廖书君等为助教,另有蒋风之和何经海等为导师。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编《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职教员录》,女子文理学院出版,1933 年,第八页。任教5 年期间,他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而承担了和声、曲式、作曲、键盘和声、对位法、配器、赋格等一系列作曲理论必修课程的繁重教学工作,成为音乐专修科专业骨干教师。
1936 年,年仅27 岁的熊乐忱顺利晋升为副教授职称,成为音乐专修科最年轻的副教授,并与杨仲子、罗炯之等一同名列该学院导师名单,出席“学院导师会议”进行学院重大事务的表决决议。⑭《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第一次导师会议记录(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新苗》1936 年第10 期,第11 页;《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二十五年度各系科导师名单》,《新苗》1936 年第10 期,第50 页。熊乐忱得益于与一批精英良师益友工作学习,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科研经验,而且为日后业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熊乐忱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女子文理学院也有了很好的发展。遗憾的是,由于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熊乐忱被迫终止了在该院的教学工作而离开北平。
平大女院音乐系是国立惟一的女子音乐教育机构,成立已经十余年了,设备尚敷教学上的需要。课程以西乐为主;器乐为钢琴、提琴等,声乐为独唱、合唱等。其理论方面有和声学、曲体学、作曲法、键盘和声、对位法、音乐史、音乐教授法等,这些都是主科。又有国乐,分二胡、琵琶、古琴、昆曲等,这些都是副科。课程目的在吸收世界的潮流,造就人才,使对于中国音乐的革新能够有所贡献。每个学期将终时,照例开音乐会,藉以致成绩,并且换取社会上的注意。⑮许寿裳《本院音乐演奏会专刊引子》,《新苗》1936 年第3 期,第18—19 页。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成立于1928 年11 月,杨仲子不仅是该艺术学院的院长(已于同年2 月先入职),同时还兼任音乐系主任教授(钢琴)。音乐系创建之初,还有刘天华(国乐)、罗炯之(器乐、视唱)、赵丽莲(钢琴、合唱)等三位元老教授,同时还有王咸(唱歌、钢琴)、陈德义⑯陈德义,1903 年出生,北京人,曾肄业于罗马音乐学院,专攻作曲专业。(和声)、顾殻若(乐舞)、潘君壁(琵琶)、托诺夫(R. Tonoff,提琴)等讲师,以及特聘的昆曲教师兼伴奏笛师何经海等均任教于此。
初到重庆合影(左一熊乐忱、左三杨仲子,1939 年),照片由熊乐忱儿子提供
后该院受《专科学校组织法》颁布和教育行政区撤销令影响,于1930 年春再次更名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仍由杨仲子兼代原艺术学院院长职务,随着1933 年夏该院唯一一届共计31 名学生毕业,即而停办。⑰1933 年的毕业生中,包括蒋风之、陈振铎、陶筠等刘天华的嫡传弟子。韩永进、王建朗主编,陈力、金以林副主编《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同学录》,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民国文献类编:文化艺术卷897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年。熊乐忱于1932 年8 月起,在该系担任兼职讲师,主要承担和声等相关作曲理论课程。
1930 年成立的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杨仲子是该校董事会董事成员,音乐系首任系主任教授为李抱忱,同时还有老志诚(钢琴、第三任系主任教授)、张维之(提琴、作曲法)、蒋风之(南胡)、陶竹均(视唱)、王绿稚(合唱)等先后任教于此。1932 年8 月,系部名称变更为“北平美术学院音乐系”,熊乐忱不仅接替李抱忱成为该系的第二任系主任,还被聘为教授职称。⑱“本院自前校长茫父先生创办以来,迄今十有二载,初名京华美术专门学校,廿年秋改组为北平美术学院,廿二年秋,乃更今名,期间几经波澜,不绝如缕,赖诸同仁之努力奋斗,得以继承先生遗志,回忆此十年中,凡五易校长,八迁校址,同学之毕业及肄业者,数达千人,历年来之成绩,所以贡献于社会。”《京华美术学院年刊》,京华美术学院编辑出版,1936 年。
熊乐忱前往刚创办不久的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其首任主任教授为李恩科。1929 年夏上海国立音专爆发学潮事件后,参与事件的李恩科与王瑞娴等两位教师也被迫离开了学校。陷入低谷的李恩科被迫于1930 年夏返回老家天津,先是被南开大学聘为该校学生音乐社团组织“音乐会”的专业导师,主要负责钢琴和声乐指导教学工作。⑲《校闻:音乐会新导师李恩科先生》,《南开大学周刊》1931 年第103 期,第45 页。一年后的1931 年暑假,位于天津天纬路的“河北女子师范学院”⑳“该校地址(位于天津市内)东临大经路,西为民宅,南北为天地两纬度路。”李建勋《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调查报告》,《师大教育丛刊》1932 年第2 卷第3 期,第100 页。新添设“音乐体育系”,故特聘请李恩科为该系音乐专修科的专业主任教授,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时被迫中止。抗战胜利后李恩科再次出任该系的系主任教授,负责音乐系的专业重建和运营工作。
早在1929 年上海音专学潮之时,李恩科不仅是熊乐忱的任课老师,两人在学潮斗争中立场一致,超越了一般的师生情谊。在李恩科的召唤推荐下,熊乐忱于1933 年8 月起以讲师身份担任该校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从1931 年建系以来,在李恩科的召唤推荐下,先后还有陈振铎(二胡)、蒋风之(二胡)、劳景贤(声乐、视唱、合唱)、丁善德(钢琴、琵琶)等一批与学潮相关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退学生”,以及张秀山、张洪岛(小提琴、中外音乐史)陆续来此任教。
熊乐忱于1933 年8 月入校工作,作为该系唯一的理论教员,不仅承担了音乐通论、和声学、和声及格式分析、对位学初步、作曲初步等理论诸科的繁重教学工作,而且为该系作曲理论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化、规范化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熊乐忱至1936 年7 月在本职单位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晋升副教授之后,结束了在天津的兼课教学活动。平津执教期间,他作为为数不多的海归作曲理论专家,一直活跃于平津地区的各大知名学府专业音乐教育教学一线,早已成为该地区此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还积极依托自己丰富的师友人脉资源,于1937 年3 月发起组建了“平津音乐学会”,希望以此整合平津地区的专业音乐教学资源,为积极振兴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努力。遗憾的是随着抗战的爆发,熊乐忱也被迫离开平津,结束了此阶段的音乐活动。
平津音乐界组织平津音乐学会:平津各大学音乐教授杨仲子、李恩科、熊乐忱、丁善德、陈振铎、罗炯之、劳景贤等十七人,近发进组织平津音乐学会,以资促进音乐教育,(1937 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平成立会,当推举北平大学教授熊乐忱起草会章,开会章业已拟就通过云。㉑《平津音乐界组织平津音乐学会》,《音乐教育》1937 年第5 卷第4 期,第28 页。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熊乐忱被迫离开北平,再次陷入人生迷茫彷徨的低谷,在天津和上海辗转数月无果,于1938 年秋在恩师杨仲子的建议之下,决定与刘北茂等师友一同前往重庆。到达之后,一行均先以“大学教授”资格在重庆民国教育部登记,依靠该部所发的每月120 元生活费维持生计。从此,熊乐忱先后在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国立礼乐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等重庆三大音乐机构任职,展开了在重庆的音乐活动轨迹。
熊乐忱师生三人抵达重庆不久后的1938 年底,杨仲子首先被刚刚改组的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聘请为该会的委员,1939 年4 月起同时兼任该会的编订组主任,1942 年荣升主任委员。杨仲子在该会的任职晋升,为熊乐忱入职该会打下基础。
该会最早是国民教育部于1934 年欲振兴音乐教育事业而设立的国家音乐教育管理机构,设立之初的主要任务为:“(一)音乐教育之设计;(二)编审音乐教科用书;(三)关于音乐教员之考试及检定事宜;(四)推荐音乐教员,介绍音乐名家组织各种演奏会”㉒《乐艺消息:(甲)本国之部:(1)教育部设立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杂志》1934 年第1 卷第3 期,第52 页。。1938 年考虑战时特殊情况,其主要任务修订为“一、音乐教育之设计;二、音乐教材之整理审查与创制;三、音乐教育之推广与实验”㉓《教育法令:修正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章程》,《教育通讯》1938 年第1 卷第29 期,第11—12 页。。1940 年教育部对该会的主要任务再次进行具体修订:“一、审查或拟定音乐教育制度。二、甄别音乐师资。三、审查及编制音乐教材及各种乐曲。四、研究音乐学术改良固有音乐。五、研究标准音律。六、推行社会音乐事业。七、出版乐曲歌曲及专门著述。”㉔《教育法令:修正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章程》,《教育通讯》1940 年第3 卷第22 期,第11—12 页。
早在1939 年4 月15 日,该会召开了第四次会议,决定将内部组织机构整合为研究组、教育组、编订组、社会组等4 个组。杨仲子正是此时被任命为编订组主任的。该组的工作内容具体为:“(1)会同有关机关编订国家典礼音乐;(2)编订民间典礼音乐;(3)规定音律音阶;(4)编审音乐名词标记;(5)编制及选刊优良抗战乐曲”㉕冯雷《陪都重庆三个音乐教育机构之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第11 页。。在杨仲子的推荐之下,熊乐忱也于同期进入该组,主要负责歌曲及杂志的编辑审查工作。
音乐教育委员会——该会自今年(二十八年)四月中改组后有张道藩先生任主任委员,陈礼江先生任副主任委员。九月中张先生离部,陈立夫先生继任,由胡彦久先生任秘书,内分教育、社会、编订、研究四组,各组设主任一人,李抱忱先生为教育组主任,应尚能先生为社会组主任,杨仲子先生为编订组主任,郑颖荪先生为研究组主任。最近更添聘陈田鹤、江定仙、缪天瑞、熊乐忱、张洪岛诸先生,从事于歌曲及杂志的编辑。㉖鲁之瀚《一年来乐坛回顾:5.教育部音乐事业》,《乐风》1940 年第1 卷第1 期,第40 页。
1940 年5 月,杨仲子迫于收入窘迫而辞去编订组主任职务,前往重庆驻华法国大使馆任中文秘书,同时特别推荐熊乐忱来接替自己的职务。6 月起熊乐忱先是被委任为代理主任,从9 月起正式转为专任委员兼编订组主任职㉗编订组主任职务人员变动依次为:杨仲子(1939 年4 月至1940 年5 月)、吴伯超(1940 年5 月至6 月)、熊乐忱(1940 年6 月至1943 年5 月)。,“编订组负责编辑工作,除出版《乐风》外,还编过《合唱曲集》(李抱忱编)、《二胡曲集》(陈振铎编)、《群众乐库(小册子)齐唱歌曲集》(熊乐忱编)、《国乐曲集》(陈振铎编)”㉘熊乐忱个人自传《材料之七:1.音教会组织工作情况》,1955 年,熊乐忱亲属提供。。1941 年起熊乐忱被再次调整为该会社会组主任职,主要负责:“(1)审查已出版之各种乐谱唱片及歌词之内容;(2)改善及推广音乐广播事业;(3)研究并改善军乐军歌;(4)奖励创作乐曲;(5)指导社会歌咏团体;(6)供给及指导民众音乐娱乐”㉙上海音乐学院档案数据,520—37(2)—34。。
1943 年4 月国立礼乐馆正式成立,隶属教育和内政二部,5 月熊乐忱与音教会全体人员被全部整编入礼乐馆,熊乐忱在乐典组负责编审工作。
乐典组主要负责乐典编订和音乐教育两大事务,熊乐忱主要负责编审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可通过其入职礼乐馆之后,在数次“音乐会会议记录”中所提交或处理的相关议题来了解。这些议题具体记录并见证了他对整理传统礼乐和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贡献。如:
音教会第七次会议记录:……九、杨仲子、熊乐忱提:请部拨五十万元补助上海私立音专及招致沦陷区乐人案,决议:拨款补助上海正派乐人,并招致内迁(密);处理办法之签呈:拟函中国音乐学会,如有音乐专才自沦陷区来后方者,可请部补助旅费,至上海私立音专补助办法,拟由高等司合办。十、杨仲子、熊乐忱提:请本部设音乐督学一人负责督导全国乐教,并令全国各省市教育厅各设音乐督学一人负责督导全省市音乐教育之责,并需教育部督学取得联系案。十一、杨仲子、熊乐忱二委员提:请教育部、内政部商定,音乐刊物必须经教育部审定后始准出版,否则由内政部扣留案;处理办法:拟依决议以部函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主注意……二十三、段天炯委员提:请选录民歌、编制国乐曲、以广乐成教案。决议:请刘司长、段天炯熊乐忱二委员选择民歌五十首,一年内完成。由刘司长召集。处理办法:拟依原决议,以司函刘司长、段天炯熊乐忱二委员,议案办理。㉚《甲、音乐教育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记录稿》,《乙、关于音乐教育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议决案处理办法之签呈》,教育部社会司草拟上报,1943 年8 月4 日;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年,第386—389 页。
作为教育部音教会和礼乐馆的重要委员,熊乐忱在此时期发表了多篇期刊文章,提出了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和具体措施。如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方面,《如何解决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一文中,他就尖锐指出现有院校音乐专业对“中小学基层音乐师资培养”严重忽视的问题,而基层音乐教育发展低下恰恰是制约中国音乐教育繁荣的病根,由此特提出:落实师范院校音乐专修科设置,敦促专业院校必须增设师范科,强化各省音乐师资调训(师资培训班)制度等具体措施以对症解决。这些提议措施日后均被教育部所吸取采纳,对战时以及战后的音乐教育人才发展培养起到了深远影响。㉛熊乐忱此时期发表的音乐教育文章有:《如何解决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乐风》1941 年第1 卷第1 期,第13—14 页;《音程组织的记忆法:如何学习音乐之一》,《新中国月刊》1945 年第6 期,第43—45 页。
熊乐忱深受启蒙恩师刘天华、杨仲子、萧友梅等大家在国乐改良方面的影响,以及自身礼乐馆乐典组编审的职责驱使,他提出独到见解:国乐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国乐多幽雅蕴藉而雄壮发奋不足,故对当下(战时)及未来振奋民心强盛国家不利,所以戏曲方面应注重对弘扬阳刚和振奋民心方面的改进,而器乐方面除应对国乐本体加以前述改进之外,还应注重音乐家与乐器制作家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更好地在拓展音域、扩大音量、丰富律制、添加半音、灵活转调、丰富技巧、拓展表现等方面加以改进。㉜熊乐忱《改进国乐刍议》,《学生之友》1941 年第2 卷第2 期,第17 页。
熊乐忱在繁重的编审工作之余,为了身行力践地丰富中小学教学内容,创作了不少优秀歌曲广为传唱。如《我愿歌》㉝这首歌曲由吴研因作词,收录于《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1 年第1 卷第4 期,第51 页),还被教育部作为“小学训育标准”(民国三十年十月教育部公布)的优秀推广歌曲面向全国推广传唱。:
1940 年9 月被正式任命为专任委员兼编订组主任后不久,熊乐忱又被任命为音教会所属音乐期刊《乐风》杂志社社长,全面负责该杂志社复刊运营及编辑发行的所有事务。
随着《乐风》第1 期的正式面世,作为宣传抗战和振兴音乐事业的进步杂志,首期出现了诸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及其音乐活动近况”“延安方面的创作乐曲与刊物”“改选后的陕甘宁边区音乐协会及其音乐活动”等具有鲜明左翼进步色彩的宣传报导与评论。这些行为举动很快引起了音教会新任主任委员陈立夫及当局的不满,责令《乐风》杂志社全面停刊整改。1941 年《乐风》杂志复刊,其人员组织构成与办刊目标在首期的“卷首语”中作了详细的记述。
而此次被委以重任,且满怀踌躇壮志的熊乐忱,更是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与经验,制定了全面详细的期刊计划。从1941 年复刊起至1944 年6 月停刊止,共计有20 期出版发行,熊乐忱作为社长对期刊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
1.适合中小学的齐唱、合唱、独唱曲、儿童节奏乐队用曲、儿童歌舞剧、儿童唱歌表演教材、填记新词的民歌、译配的外国浅近歌曲,我国通用的各种乐器(如胡琴、笛萧、三弦、月琴、琵琶、打乐器等)之齐奏、合奏、独奏曲,及珍藏古曲等;2.评论:包括对于乐教推行的建议,改进及某项问题的商讨,对于我国音乐创造的意见等;3.音乐教育:包括乐教理论与实施法、音乐教学法、课外音乐活动组织法、儿童音乐故事、音乐调查统计等;4.音乐理论:包括识谱法、练耳法、音乐史、音响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和声学、作曲式、对位法、曲式学等;5.实用技术:包括唱歌法、指挥法,各种中国乐器及风琴小提琴等演奏法;6.中西建议乐器制造法,及钢琴风琴等修理调音法;7.其他部门,如音乐问答、歌曲习作修改、自由谈论、音乐消息等。㉞《卷首语》,《乐风》1941 年新1 卷第1 期,第1 页。
《乐风》杂志社还于1941 年起发行刊期为1 年3 期的《乐风》(副本),1941 年发行了3 期,1943年发行了1 期,总计4 期。负责人仍是熊乐忱,以服务中小学音乐教育为主旨,每期刊载十余首优秀的校园歌曲和一两首符合青少年美育特色的中国风格钢琴小品(如《二部创意曲》㉟贺绿汀、葛丽华作曲《二部创意曲》,《乐风》(副本)1941 年第1 卷第1 期,第25—26 页。),乐谱均采用五线谱附加钢琴伴奏谱的形式印刷。这不仅对当时中小学音乐教学和社会团体音乐活动给予了丰富的补充,而且对民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展开,以及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提升,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于1940 年成立,设在青木关关口,暂时使用民教馆训练所旧建房屋为院舍。重庆时期该院的历史沿革大致如下:
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于1940 年秋成立于四川重庆青木关(在此之前,教育部在重庆小龙坎办过“音乐教导员训练班”;音乐院成立时,该办人员均转来)。首任院长谢寿康,由于当时谢在国外,而由教育部次长顾毓琇代理;1941 年秋杨仲子任院长;1942 年杨仲子调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院长由当时人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兼任;1943 年起,吴伯超任院长。先后任教务主任的有:应尚能、李抱忱、陈田鹤。……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 年国立音乐院本院迁南京,幼年班迁江苏常州。㊱国立音乐院校友录筹备组《国立音乐院校友录(1940-1949,重庆青木关、南京古林寺、常州灵官庙)》,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印刷厂,1988 年,第1—2 页。
熊乐忱是全程参与该院初创工作的重要历史 人 物, 早 在1939 年国立音乐院前身——音乐教导员训练班(1939—1940)时期,就作为主创人员创设并执教于该班,主讲理论作曲相关课程。1941 年7 月20 日至同年9 月5 日“国立音乐院附属音乐教员讲习班”开设运作,杨仲子为该班主任,熊则作为特约讲师教授普通乐理和作曲指导等课程,并且为学员们作了题为“二十年来我国音乐教育之回顾与前瞻”的专题讲座。1941 年杨仲子被正式任命为该院院长,开始着手音乐院的体系化学科建设,采用五年制专科学制,设有国乐和西乐二系,其中西乐系又分为理论作曲组、键盘乐器组、管弦乐器组、声乐组、附设试验管弦乐队等,当时有教员31 人,职员31 人。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立音乐院视察报告(附件一)》,孙继南编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新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年,第369—373 页。处于战时的特殊困难时期,学院的教学师资与教学设施非常不完备,特别是理论作曲组师资更显稀缺,仅有熊乐忱、刘雪庵、陈田鹤、李抱忱(兼任键盘和声)等4 位。熊乐忱于1941 年8 月起,婉言谢绝了老师杨仲子希望其担任教务主任和正式教授的提议,而选择以享受教授职别的特聘兼任教授(当时全院仅有6 位正教授,熊为其一),为全院学生讲授和声课程,每周4 课时,薪额120 元,直到1944 年7 月转入从政而止。㊳孙继南《国立音乐院1941 年度教职员名册(附件二)》,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年,第370 页。
熊乐忱夫妻合影(1950 年),照片由熊乐忱儿子提供
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 年1 月,正于国立礼乐馆任编审的熊乐忱,决定将人生发展重心转向军政界,开启了一段不同于一般音乐家的军政音乐生涯。
民国政府仿效苏联工作竞赛制度而设立了工作竞赛推行委员会,由国民党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直接管理,下设有第一(总务)、第二(宣传)、第三(会议)三科,同时还设有社会文化、交通事业、机关业务、生产事业四组。熊乐忱于1945 年1 月起入职(兼任)该会并担任宣传科长一职,负责会刊《工作竞赛月报》的发行管理工作,1945 年7 月经好友吴英荃推荐,转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研究室担任少将职级研究员(军简三阶),主要负责音乐戏剧作品的审查工作。
抗战胜利后原重庆各军政机关均陆续迁回南京。1946 年10 月,原军政部被改组为国防部新闻局,熊乐忱也随之转入该局第一处担任教育专员,主要负责军队文化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之后的两年,新闻局又再次被改组为政工局,熊乐忱在此先后历任少将军级的文化专员、编译专员、法制专员等职。在其担任编译专员时期,还曾担任新闻局第二处艺术组下设音乐股股长一职,主要负责军队音乐文化建设。1948 年他还兼任国民党联勤总部特种勤务署军中音乐文化推行委员会(会长洪潘)的特聘技术委员,同时兼理该会期刊《军中娱乐》㊴该刊于1946 年底创刊,直接由民国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特种勤务处管理运作,是一个军队娱乐刊物,主要以辅导军中艺术工作、提倡军中文化娱乐为目的。内容包括电影、戏剧、音乐、美术、播音、舞蹈、体育、棋艺、杂谈、魔术、游戏等。的音乐文章编审工作。
从1948 年起国民党节节败退,政府和军政机构一片混乱,这期间熊乐忱辗转广州,最终于1949 年2 月返回南昌。新中国成立初期,熊乐忱留在南昌辗转于绪远中学、省文艺干部学校、国立南昌大学等处任教,后于1953 年调入北京的中国音乐家协会资料组任组长兼《音乐通讯》编辑,1954 年转入新成立的音乐出版社任编辑,60 年代初又被再次调回南昌的江西省文艺学校任教直到1980 年退休,1996 年在南昌去世。
行文至此,熊乐忱这位被历史尘封的现代赣籍音乐家,其真实的音乐生命轨迹逐渐清晰呈现于我们眼前。特别是其音乐生涯轨迹,牵涉在近代音乐史上重要的音乐教育行政机构或事件,使其成为民国乐史乐事的见证人。熊乐忱的身份定位和贡献影响,可从如下方面加以概括。
首先是音乐教育方面。熊乐忱不仅是早期接受中国本土专业音乐教育的新生代音乐家,且远赴比利时学成归国而学贯中西。平津时期先后任教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女子文理学院、北平美术学院音乐系、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以及重庆时期的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等重要机构。熊乐忱不仅参与了上述机构的创立组建,更是在专业作曲理论学科的专业创建设置、学科体系构建、教学实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民族化专业特色融入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创新,而且在中国近代作曲理论专业教育的发展及优秀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是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熊乐忱的理论研究主要受到刘天华、杨仲子等启蒙恩师及其所创立的国乐改进社的深刻影响,专注于挖掘整理民间音乐、探索民族乐器改良、振兴国乐创作、编辑出版国乐刊物等国乐改良实践,成绩斐然;另受其音乐教授和音教委员的职业身份影响,在师范人才培养、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高师音乐专业构建、中小学音乐教改创新、教材编撰审定等方面,均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创作了不少优秀歌曲,收录于学校音乐教材及军队文化教材之中而广为传唱。
第三是音乐组织与活动方面。熊乐忱不仅是早期国乐改进社的首批发起人之一,还先后承担了平津音乐学会发起人、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国立礼乐馆乐典编审、《乐风》杂志社社长等诸多职务,之后还先后担任了国民党工作竞赛委员会科长、军政部第三厅少将级研究员、军政部少将级(文化、编译、法制)专员、特勤署军中文化推行委员会技术委员等军政界文化要职。其音乐活动轨迹不仅涉及诸多重要的政府行政音乐管理部门及其管辖领域,而且在民国军队音乐文化活动方面亦有所涉足,这对于近代国统区音乐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