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婧
【摘 要】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精神饱满、富有朝气、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但同时他们也易于冲动与发脾气,以自我为中心,出现逆反心理:与父母意见不统一、怀疑父母为自己做的决定、过分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学校会顶撞老师以及与学生发生争吵。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疏导
一、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概念
青春期顾名思义就是人生的关键期,心理波动比较频繁且复杂的时期,是身体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青少年快速发展的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渐由不成熟、不稳定向成熟与稳定过度。这个时期必然会有不确定的或者不符合逻辑的因素发生。而逆反心理就容易在这个时期发生,当主客观环境不相符合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或者对抗情绪。
二、形成原因
(1)主观原因
①年龄与生理条件 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的各项生理机能越来越成熟,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比以前提高了许多,自己能独立判断和处理一些事情。他们对家长和教师的指教不再是“惟命是从”,喜欢自作主张、采用消极反感甚至是对抗的态度。在此过程中,逆反心理开始出现,并且反映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这也促进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觉得自己已长大成人,可以对自己负责,别人不应该干涉。
②思维方式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尽管青少年的生理已趋向成熟,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比较滞后。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感态度,不够客观和成熟。青少年看问题不够成熟,也不够全面,容易把问题简单化处理。他们对家长和教师的正常教育会当成是对他们的攻击,家长、教师的批评、指点会当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打击,把自己和施教者对立起来。
③身心环境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级需求向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发展。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父母对他们的要求、老师对他们的期许、同学朋友之间的交际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
(2)客观原因
①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会对孩子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家长只关注物质方面的满足,忽略情感需要,忙于工作而缺少了陪伴,或者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将自己的压力强加给孩子,压抑了孩子,抵触情绪容易产生。
②学校因素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重视并模仿。教师讲课语言生硬、缺乏吸引力,不懂得因材施教,只会满堂灌、一刀切,带有色眼镜差别对待学生,只会使学生产生厌恶、自卑心理,丧失对学习的信心。
③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同辈群体其实就是和自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基本相近或相同的人,是和自己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各项能力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反过来,如果群体中有不良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的,很容易对另一些人产生不良影响。
④大众传媒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新时代的网络媒体得到快速发展,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自我”的元素。并且大众传媒的信息一般面向成人,它们忽视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致使成人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影响危害了青少年。
三、逆反心理的表现
①在学校会表现为抵触学校的各项要求和纪律,对异性盲目依赖或好感。青春期的学生,心理波动比较大,对学校的各项纪律会表现得满不在乎,甚至会挑战它的权威。思想上出现厌学,与同辈群体关系矛盾化,使得发生打架斗殴事件。
②在家庭的表现 对父母冷淡并出现抵触情绪。青少年会认为父母比自己年龄大,出现代沟,不愿意和他们沟通,甚至将自己的心事写在日記本上。他们会以自我意识来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不愿意父母过多的干涉自己,所以会表现的异常冷漠甚至抵触。
③在社会的行为表现 不善于交际并且会抱怨社会的不公。许多青少年会认为社会是不可靠的,且与自己隔离开来,不愿意交朋友,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将自己封锁起来。
四、逆反心理效果分析 逆反心理具有积极和消极效应。
①积极效应表现在逆反心理是中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改变教师教学方法的推动器。逆反心理其实是中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精神。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书本上的知识,他们的视野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不愿意接受现成的条条框框,而是想要自己去探究,寻找真理,时间会证明,有时他们是对的。在与青少年接触的过程中,要学会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个性特征。
②消极效应表现在恶性事件频发和人格扭曲。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学生跳 楼了、那个学生杀班主任了,甚至还有杀父母的,种种惨案时有发生。同样还有不少自闭症、抑郁症的学生,时刻徘徊在生死边缘。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我们不得不重视。
五、疏导方法
①教师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疏导 a把握恰当的时机。一般情况奖励性质的教育活动,在公开场合进行,奖励的效果会大大加倍。如果是惩罚性质,一般会选择个别教育。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就得在班级内当众多说一些;b时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和短处,逆反生也一样。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优点,使之产生上进心,进而获得成功的情感力量;c讲究教育的语言艺术。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对逆反生进行教育所用的语言一定要准确、中肯、清晰、热情、就事论事,切忌讽刺挖苦、以偏概全、呵斥指责、上纲上线。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和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才会得到更大限度的预防和消除。
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为家长,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沟通的第一步,永远是积极倾听。给孩子表达的机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进行平等交流,将他们的才情表现出来,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然后帮助他成长。
③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关注 积极的同辈群体会促进学生成长,而消极的同辈群体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作用。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认真鉴别学生隶属的同辈群体中,他们的品行、成绩、性格和家庭背景等等。如果有不良风气,应及早纠正。
④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所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及时促使三者的协同一致,争取全面的转化环境,消除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六、教育建议
综上所述,面对逆反生,我们应该采取理解的、温暖的、民主的和商量式的教育方式,将正确的观念与想法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告诉学生,并且时刻关注、关心、关怀学生,学生在思考与经历之后自然会化为内在的需求、内在的思维观念,让学生慢慢成长,作为家长、教育者从旁指导、随时纠正。
参考文献:
[1]孙永芳.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6.
[2]赵欣. 如何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狄美文. 青春期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个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4]张军红.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策略[D].河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