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航
一、何为“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他看来,电视这一媒介本身便是带有娱乐性质的,所以在这一媒介上展示的所有事物也通过娱乐的方式来呈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的变迁,“娱乐至死”的范围应当扩展为包括基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众多新生媒介在内,如各类网站、手机软件等。在这些媒介上,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们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而笔者认为,能够给人带来心灵愉悦的事物都属于娱乐的范畴。
二、当前的娱乐特点
(一)媒介带来了娱乐化倾向
媒介的发展的确让很多本身严肃的事物带有了娱乐化的倾向,这与媒介的本质密切相关。新的媒介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首先,媒介的变迁让大众发表观点更加便捷,放大了人类“爱蹭热闹”的本质。尤其在微博热搜中,明星八卦的消息时常引“爆”。其次,媒介想要获取大众的青睐,必定要采取一些娱乐方式来迎合大众的喜好。如北京卫视热播的《遇见天坛》,节目的主旨是传播古文化、古文物,让大众更加了解天坛。过去更多的是通过专家讲座、学者发表文化普及文章来传播天坛文化,而在电视这一媒介上,传播的方式却发生了改变,节目组通过邀请一批流量明星沉浸式体验,以综艺节目的趣味形式传播历史文化。这种由媒介的变迁带来的娱乐化倾向不可避免。
(二)技术加持助推娱乐化
技术加持娱乐化的核心在于,技术的发展让娱乐制造者知道大众更加喜欢什么。字节跳动的后台算法推荐,带来了今日头条和抖音的双重成功,上传到抖音的视频最初会被平台分为初始流量,在初始流量之后,根据点赞率、评论率、转发率进行再次判断,从而进行二次传播。这一智能推荐流量池让我们看到的都是经过大众“一点一点”验证出来的,也一定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再如游戏行业,当我们采集的数据达到百万兆字节级别甚至数十亿级别时,这种预测资产有利于开发商的成功。基于百万玩家大数据设计出来的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让我们很难抵挡得住诱惑,甚至沉迷其中。在技术的加持下,娱乐在某种意义上从主动变成了被动。
三、娱乐真的至死吗?
(一)娱乐从来都是“刚需”
媒介的变迁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而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对娱乐的需求日益增多。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从未减少,更多的是娱乐方式和娱乐渠道发生了变化。从中国古代的宫廷雅乐、宫廷燕乐到今天的网络歌曲、电视音乐,从传统戏曲到现代话剧,再到电综、网综、微信、微博和抖音,大众始终渴求繁忙之余的消遣和身心放松。在波兹曼看来,人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不愿意读书,甘愿享受充斥着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但值得深思的是,人们不愿读书、不愿思考是媒介带来的吗?没有媒介之前大家就乐于读书和思考吗?当今人们真的不爱读书和思考了吗?
(二)严肃事物娱乐化,人类有尺度
波兹曼最担心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成为了娱乐的附庸。但娱乐的方式是什么,哪些内容可以进行娱乐,人类内心有一道固有的尺度。2019年5月,一段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在这段演出中,演员拿大地震作逗梗。为此,央视网发了一篇名为《娱乐应有底线,国难怎能调侃?》的短评。张云雷调侃国难引发众怒的背后是社会大众对娱乐的一种底线原则。而相比另一个热点人物,央视新闻“段子手主播”朱广权,将新闻编成押韵的顺口溜,不仅没有让观众反感,反而成为许多人看央视新闻的原因。可见在各类媒介载体中,对于将严肃事物娱乐化,大众内心有杆秤。
四、应该如何看待娱乐
(一)娱乐是工具,利用好大有可为
媒介的本质是信息传输的载体,合理看待并利用这一载体,娱樂将会是我们的一个得力助手。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科学实验节目《加油!向未来》,为了吸引电视受众的注意力,提升节目的可看性,通过在节目中加入一些娱乐元素,借助综艺效果来让大众有更多的兴趣和热情继续观看节目,同时也更容易使参与者注意和接收其中的科学信息,使大众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当然,引起兴趣只是第一步,后期还需更多的知识学习和科学活动来实现。再如很火的《主播说联播》,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推出的短视频栏目,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一分钟左右的竖屏短视频,央视主播的妙语连珠和新闻时评获得了网友的喜爱。媒介或者娱乐作为一种工具载体,影响的好坏在于我们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二)娱乐应当有监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爆炸性增长的信息量使监管人员捉襟见肘。近年来涌现出的一大批网络综艺、网络大电影和网络微电影等,如果不加以监管,任其自由发展的后果可能会不可估量。于是,广电总局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对低俗炒作、不良视听节目展开一系列严肃整治工作。例如,针对偶像养成类节目,“坚决遏止节目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错误倾向,坚决遏制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也表示,要对泛娱乐化、影视业高片酬、阴阳合同和偷逃税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娱乐不能随心所欲,有监管的娱乐才能让社会大众避免沦落为娱乐的附庸。
(三)娱乐应当有边界
娱乐的边界是法律的底线、道德的底线。对《黄河大合唱》的恶搞,对国歌的篡改等遭到了大众以及媒体的痛批,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不仅需要国家社会的监管,更需要娱乐制造者的娱乐边界感。娱乐不是坏事,但是娱乐一定要有边界。微博、今日头条等都曾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原因也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炒作或内容低俗媚俗等问题。对于科普栏目《加油!向未来》来说也是如此,娱乐只是吸引大众兴趣的一种手段,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度”,一旦娱乐过头,科学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必定会大打折扣。
当今的文艺创作应该以人民为中心,生产出更多与时代相接轨、与文化相结合、与生活相呼应的作品。同时,娱乐工作者要有底线思维,不越界不跨线,保持积极健康的格调和价值导向。
结语
“娱乐至死”这一话题本身带有危言耸听的嫌疑,且“娱乐至死”≠“娱乐致死”。“娱乐至死”指的是娱乐陪伴我们一生,终生都在追求娱乐;“娱乐致死”认为娱乐是一种“毒药”,会毒害精神,甚至影响正常生活。世界并非非此即彼,非好即坏,娱乐同样如此,面对娱乐,我们应当宽容、理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做附庸更不当陪衬,在提升自身生活幸福感的同时,推动社会文化生态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张 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