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来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在国内出版后,影响巨大,成为分析和批判中国社会娱乐化泛滥的犀利武器。然而,试图直接套用这一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处理并解决中国问题,难免水土不服,中国社会娱乐化问题的出现与蔓延显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娱乐至死”命题的提出与回顾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中表达了对彼时美国文化因传播媒介变迁而深刻变化的思考和隐忧。当“铅与火”的平面媒体时代没落,“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到来,电视的普及迅速影响着大众娱乐的内容和形式。在波兹曼看来,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所要表达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普通民众则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且毫不自知,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21世纪初,此书传入中国,一时间,“娱乐至死”这个外来词在大众媒体、学界、业界广为流传,引发热议。人们引用波兹曼的观点时,却在有意无意间完全篡改了他的本意,“娱乐至死”变成了“娱乐致死”,一个正常有序发展中的社会,民众的娱乐似乎有百害无无一利;“娱乐”本身似乎已然成为致命的洪水猛兽。事实上,这些都是对《娱乐至死》一书的误读。
20世纪后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随之兴起的社会思潮让西方带有传统价值理念的社会规范遭遇前所未有的颠覆,文化反叛、强调个性发展的生活方式极大地繁荣了娱乐精神。而波兹曼提出“娱乐至死”这一命题,理应更多地被理解为一位学者对社会文化发展现象的担忧、对知识分子的警告,即不要让电视传递的情感刺激一劳永逸地取代了印刷品所代表的理性思考。
从这种意义来看,波兹曼的担忧不在于在电视中充斥着的娱乐信息,他本人并不排斥新生媒介本身。他的担忧在于社会信息一旦全部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则势必会对严肃知识造成巨大伤害。
二、我国娱乐化社会的现象与反思
(一)“标题党文章”与“碎片化阅读”牵动社会神经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社会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方便;自媒体时代降临,手机越来越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信息爆炸,则让“个人的注意力”成为商品市场上稀缺的资源,“标题党文章”应运而生。这些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增加阅读量,往往不择手段——过分夸张的题目拟定、导向低俗的负面炒作,常常文不对题——或为封建迷信、或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网民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
而所谓“碎片化阅读”,指的是阅读碎片化信息的阅读行为和阅读状态,其典型表现则是利用零碎时间阅读零碎的文本。碎片化阅读从其出现之日起,便深深打上了移动网络的时代烙印。阅读的本质是获取信息,追求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这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碎片化阅读恰恰让快速浏览成为习惯,让人们将“知道”误认为“懂得”,并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浪费掉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
(二)“天价片酬”与“明星烂片”引动舆论哗然
近年来,“小鲜肉”备受喜爱。人们渐渐发现一部分由“小鲜肉”参演的影视剧粗制滥造,某些演员演技拙劣,专业态度更让人汗颜。但“小鲜肉”的片酬却不断上涨,一度占至国产影视剧制作总成本的70%。与“天价片酬”相对应的不是佳作频出,反而是烂片成堆。
在”资本至上“观念的影响下,国内影视产业怪象丛生。一时间,院线排片不问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制作水准,单看有无话题明星出演;电视台购买播出电视剧时,评定的标准也沦为了看有无流量明星。
三、文艺转向回应社会关切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国都市大踏步进入到消费主义时代——传播媒介快速迭代,资本市场空前活跃,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带来了文艺观念和实践的深刻变化。不难发现,中国的大众传媒曾一度充斥着大量娱乐化的消费文化,从五花八门的炫富广告,到真假难辨的名人轶事,文艺领域的创作生产似乎无不被消费社会无形的手所操控。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这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之后,各地有关部门强化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风清气正的文艺环境逐步形成。
有学者指出,在改革时代的审美文化范式在经历了新时期的剧烈否定之后,迎来了再一轮否定,“这是一场十分剧烈的转向,是一场新新范式的变革”。在这场文艺转向中,自强不息、壮美崇高的中华审美传统重新回到民众精神生活的中心场域,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实现市场效益和社会口碑双丰收。
中国社会文化的全面娱乐化必将消解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娱乐至死”的情形正在中国出现;而这场变革深刻的文艺转向从正面作出回应:崛起中的新媒体不是洪水猛兽,适度娱乐无可厚非,而中国民众也并非只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媒体讯息任凭市场摆布。我们无法让电子媒介时代倒退回印刷机时代,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新兴媒介来继续我们的生活、繁荣我们的文化,才是当下我们应该做的。
四、困境突围依然任重道远
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今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容忽视,引导民众理性消费、健康娱乐的最好方式显然是打造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诚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受众角度:提高媒介素养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应成为每一位公民的基本素养。在接触新媒体的进程里,受众首先需要甄别的是信息,作出选择。面对纷繁复杂扑面而来的各路信息,受众应有批判分析的辨别能力和责任意识,理性追星,健康娱乐,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现实生活,而非紧盯娱乐八卦,沉浸在幻想之中。
(二)媒体角度:担负使命责任
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是社会的预警者。有学者指出,新闻自由的最大敌人并非行政权力,而是新闻责任的丧失。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媒体领域的四大公害(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低俗之风)广受民众诟病,且屡禁不止。如何有效清除上述公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的新媒体,应自觉担负使命责任,拒绝明星绯闻八卦的大肆宣传,积极传递正能量,用崇高的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三)行业角度:强化约束自律
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各行业协会应及时制定有关举措,杜绝“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嚴重影响我国影视产业良性发展的不良现象,及时向行业和社会公布包括演艺合同签订、演员片酬等在内的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与此同时,可依托演艺行业组织如电视剧产业协会、演员协会等,推出行业自律公约,引导制作企业合理安排影视剧投入成本结构,平衡协调制作、演艺、市场销售等各方诉求,逐渐优化片酬分配机制,将更多的的精力放在影视作品的制作上,尤其要关照作品思想艺术水准的提升。
[责任编辑: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