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旨趣

2020-07-18 15:58陈红孙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新时代

陈红 孙雯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复杂的人类未来发展,对于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难题的历史性回答。本文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一以贯之的开放、合作、交流、发展、共享的对外关系理念,是以最大的诚意和信心,对于人类普惠利益的美好诉求,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能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达成普遍共识的有效路径,我们当乘着生态社会建设的东风,凝聚各方力量,保卫我们的星球,共享文明成果。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生态文明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2.016

中图分类号:D161;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2-0078-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将其提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阐明其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生存发展和文明延续的立场上,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显现,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冲破了政治、社会制度、宗教、种族等一切横在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藩篱与鸿沟,体现了中国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发展大势,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和大国胸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价值追求,勾勒出了全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因此,这一倡议和目标很快就得到多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回应,并被写进了联合国的多个文件中。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

“共同体”这一提法,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的治国理念中出现过多次,如“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在2015年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1]。 同年,在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通过客观分析当前国际环境与世界格局,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概括而言可分为两个层面:合作共赢与和谐共生。前者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后者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类社会自工业文明时代便加紧了对自然的掠夺,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使生态危机成为经济理性狂欢后各个国家面对的共同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发展背后,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思想,并在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高度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样重要,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的平衡与规律,“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不会长久,“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然要求,在追求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决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节约优先、保護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3]为此必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纳入到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得生态保护观念根植于我们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

第2期

陈 红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旨趣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共识合作、共赢共享的时代格局。“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与未来走向的客观分析基础上,以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针对当前地球家园生态现状,为实现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5]而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使人们重新思考关于人类未来的长远大计,号召全人类携手共同面对生态危机、共建人类的美好家园。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经济增长、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依然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国家都应当承担全球环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符合各个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明智选择,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也不能独善其身。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全社会参与,形成全球环境治理的合力,探索有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公正、均衡的治理方案,实现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价值观转向,构筑全球生态文明体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遵循

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不遇的时代变革、转折与机遇,在诸多的全球性挑战面前,人类社会尚不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新挑战,而这却是我们能够采取有效行动,共同抵御风险的契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6]唯有如此,才能摈弃隔阂与猜忌,使各国在合作互惠中共同延续人类文明的发展。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全球生态恶化的现实思考

过去的中国,在历经百年沧桑巨变之后迫切需要通过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恢复往日的雄姿,这使我们在摆脱贫困追求经济利润的过程中,彰显了经济理性,而忽视了生态理性,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当前,如日中天表象下的工业文明已然危机四伏,深陷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当自然所馈赠给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活动的天然物质资料的获得都成了问题,那么我们的民族乃至人类也终将走向文明的尽头。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和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中国共产党以一贯的责任与使命担当深刻反思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所导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认真思考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号召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也是中国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向世界贡献的中国范例。

当生态危机已然不是一个国家、局部地区、个别现象的存在,如果我们仍然独善其身、推卸责任、事不关己,仍然不能破除冷战思维、加强合作、共担风险和挑战,仍然以种族、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为借口,那么等待人类的命运必将是全体生存的灾难。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面的树立,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凝聚全球力量的共识,才能促进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最高利益的深刻体悟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体现了当前形势下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考察海南时就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7]这体现了我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阶级属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把解决生态民生问题作为我党执政为民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群众关于美好生活期待的现实回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和地域的局限,立足中国而又面向全世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博大胸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繁荣、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置于国际大背景下的远见卓识与开放格局。世界是一个整体,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国际大环境的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把世界机遇转变为中国机遇,把中国机遇转变为世界机遇,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努力探索、勇于实践,给世界以中国借鉴。同时,以全人类的最高利益,即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切盼望为契机,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好人类家园的目标中多一些担当,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展现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把生态文明与人民幸福、民族未来相结合,在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为世界履行中国义务,贡献中国方案。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互惠共享国际关系的理念创新

中国的发展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不断变革的世界,中国也已经进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得空前紧密,彼此的影响在相互加深。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对以往中国外交理念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与其一道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境界。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更为密切与频繁,但在国际秩序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在早期快速致富的资本原始积累中,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采取大量掠夺和消耗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不惜任何代价,包括剥削和牺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时又向环境排放大量工业废气,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物,这是典型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整体、共存、忧患意识的价值理念,代表了人类长远、共同的利益。在国际关系的认识中加入生态维度的思考,是对国际关系理念的创新和拓展,着力于引导生态权益公平分享、生态责任共同分担的全球治理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必定会信守承诺,向世界展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中国也将与世界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民一道,继续致力于促进国际公平、公正新秩序的形成。

三、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崭新文明,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和希望,蓝色星球的文明发展至此,除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令人惊叹的梦想成真,更深刻的却是全世界都认识到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深深的为人类的当下和未来而忧虑,而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将成为能够迅速使人们摒弃差异而共同努力致力于“拯救地球”的行动,因而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巨大动力。

1.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实现共產主义伟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使命担当。当前,在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历史时刻,“四个自信”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得以实现的重要思想保障,坚定“四个自信”使我们面对改革开放的世界文化更加有底气,使我们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更加有勇气,使我们面对与其他文明碰撞与交融中更加有朝气,也使我们历经种种考验始终牢记初心与使命更加有志气。这令我们能够始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世界舞台彰显中国力量,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伟大决心。

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的征程,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正是“五位一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梦”的实现。虽然这条道路的实现还尚待时间,我们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容乐观,也正因为此我们才需要坚定“四个自信”,这是激励我们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世界惊讶震撼之余更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升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影响力,也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强大对于我们所有人的非凡意义。生态文明成果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相比所能产生的生态效益,更大范围的凝心聚力才是最大的价值,为广泛的发展中国家道路选择、制度制定提供中国模式和中国范例,为发达国家重新认识蕴含着开放、包容、合作、共享、发展内涵的中国文明提供更多交流路径,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贡献。中国政府在坚持保护生态与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成功将再一次向世界显明中国文化深厚的哲理之思、智慧之光。

2.坚守“巴黎协定”,推进全球治理

事实上,为了共同应对全球性人类生存挑战问题之一的气候环境问题,各国之间一直在尝试进行多方合作和洽谈,寻找机会达成符合所有人利益的共识。因此,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巴黎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 。《巴黎协定》具有历史性伟大意义,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显示出各国政府在以倡导公平公正为原则的基础上,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国际合作来采取全球行动达成共识,通过正视现实和面向未来,开启全球治理新篇章,共同努力使国际间合作不断加深、不断拓宽,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世界舞台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过其所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然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使命,更以人类的解放事业为己任,对全体人类的生存与幸福的关注超越了国家和阶级。中国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在近十年间减少了近41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仅如此,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持续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凭借最严格的法制、最坚强的领导,从政策到执行每一环节都严抓共管,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坚守自己对世界的承诺。与此同时,中国利用各种外交途径和外交场合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呼吁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赢得了话语权。

3.铸牢“两山理念”,创新绿色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表示,将会以空前的力度整治污染,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系列反复又生动形象的表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两山”理论,饱含人与人、人与自然双和谐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于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形象比喻和深刻阐释。

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展、索取没有保护、改善,切断人类生存繁衍的根本,让子孙后代为我们今天急功近利的片面发展行为买单,何谈人类进步和理想追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华民族千年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关系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造福人类的巨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向世界对“两山”理念指导下的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过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我们要牢固树立并践行“两山”理念,良好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的后劲和核心竞争力,要切实统筹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综合治理污染、解决资源短缺,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加快制度建设,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拓宽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推进多产业深度融合,运用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产品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顶层设计的初步形成、制度框架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各项举措的扎实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使中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我们更要再接再厉不断前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世界贡献中国范例、中国智慧。

4.坚持交流互鉴,共享文明成果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更高程度的文明形态,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然而“独木不成林”,生态文明不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片面、孤立的文明发展,而它之所以被称为文明是由于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人在对人类命运的体察和觉悟中,达成为了全人类永续发展而甘愿付出一些代价,用以满足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共识。生态文明也不应该是某个国家的独立成果和私有财产,而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社会本就是一个紧密联系、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尽管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不同,但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一样的。中国当前大力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速度,是为世界生态安全带来普惠的巨大工程, 2017年我们提出共同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将生态建设融入到“一带一路”伟大战略,让中国的生態文明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融合中接受世界的质疑与检验,这不仅是大国自信的体现,更是学习借鉴的机会。文化也只有走出去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转化为成果被全体人民共享。中国生态建设从理念到制度再到具体方案,落实在与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关系中,通过交流产生新思想、通过交流激发创造力,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生态安全的国家交流与共享的新形式,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向世界证明我们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为全球合作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强劲的生态文明动力。

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开年大作《流浪地球》开创了国产科幻电影史的里程碑,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毫不逊色以科幻特效著称的欧美大片,除了精心设置的剧情,精良的制作以及细节的处理,我更愿意相信这份成功是因着对人类未来命运关注的共同情怀,是对当下面临最紧迫生态形势的关注,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警告。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需要责任与担当,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代人的努力,更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中国将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 继续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助力[EB/OL].(2018-04-12).http://theory.gmw.cn/2018-04/12/content_28294279.htm.

[2][3][4][5][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544,396,539,537,331.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3.

[责任编辑:孙 皓]第36卷 第2期2020年4月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新时代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